其他

【独家】货币政策突变!这颗“重磅炸弹”影响到底多大?

2018-01-09 腾讯证券


谭松珩 富滇银行理财银行部投资经理

回顾2017年,我们可以发现基本是2016年宏观经济组合的延续——货币政策上延续着16年底打击“同业空转”、积极去杠杆的监管方向,同时也进一步进行“紧平衡”的货币投放;财政政策上,从城投公司的财务报表上看,存货与应收账款继续增长,显示财政托底的力量一直没有消散,但增幅已逐渐疲软;经济则是最为亮眼的一面,2016年中宏观经济触底反弹之后,中国经济一直处于恢复之中,消费升级和地产狂热都让2017年延续了2017年底开始的“经济增长、货币从紧和财政托底”的宏观局面。

自然而然,市场也反映了这样的宏观局面:A股磕磕碰碰,但依然是震荡向上,尤其是大型、绩优股的上证50指数,涨势更加明显;债券则是一年多时间震荡走熊,资金面出现脉冲式的紧张;大宗商品、房地产和贷款等风险偏好较高的资产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不断被看好,房地产顺风顺水,螺纹钢的暴涨也让钢厂从每吨钢盘面利润-200上冲至盘面利润每吨近最高1000。

而在这新旧年之交,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方面再度爆出重磅炸弹——针对债券市场的杠杆现象,一行三会等监管机构相继出台了整顿债券代持、限制债券回购总规模的监管政策,随后,姗姗来迟的银监会委托贷款监管政策又再次砸向了非标投资领域:根据市场机构的统计,16万亿的委托贷款市场在新规下可能有95%的业务变为不合规。

转眼之间,货币政策上风谲云诡,2016年坚持下来的“金融去杠杆”政策就突然从“紧货币宽信用”,变为了“紧货币紧信用”,这是否可以说是监管机构对“金融去杠杆”看法的转向呢?

更进一步说,这样的转向对金融市场和金融行业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不稳定的宏观政策结构


虽说海外经济有了回暖的预期,加拿大、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出现了触底反弹,英国和美国也有了通胀预期(但就业市场已进入瓶颈),国内经济也如火如荼,消费升级、地产狂热的趋势十分明确,但这样的增长其实并不稳定——或者说,在现有的财政托底力度降速、货币政策逐渐趋紧的情况下,不稳定的增长最终会破坏自2016年的政策结构,逼迫政府调整其管理策略。

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目前的经济增长还是以杠杆作为动力的。由于M2受到“金融去杠杆”和“去通道化”的影响,出现萎缩,但社会融资规模数据还是极大显示出了经济体对信贷的喜爱——不说占据中长期新增贷款半壁江山的居民房贷和蓬勃发展的信用卡融资余额,就看看现在的风口现金贷、消费贷和分期贷,就能瞧出经济的端倪:传统的融资大户地方融资平台就不多说,房地产和消费贷款的兴起也让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大幅上涨——16-17年,消费市场上最为明显的特色就是“消费升级”,从服饰到汽车,消费升级的特征非常明显,属于中产阶级的产品销售异常火爆。

而以刚上市的趣店为例,2016和2017年其现金贷、消费贷业务甚至呈几何倍数增长,这些创新的贷款服务机构,其资金的主要来源仍然是传统金融机构,风险依然积累在金融领域——无怪监管机构对此如临大敌了。

杠杆既刺激了经济,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因此我们也看到了这段时间监管机构监管政策的密集出台:在金融市场层面继续打击杠杆的情况下,将“去杠杆”部分扩展到了实体经济领域,对地方政府、房地产非标融资、消费金融ABS等领域进行了监管:银信类合作业务、委托贷款的监管打击了非标融资,而约谈蚂蚁金服则是明显的监管消费金融的举措。

当去杠杆政策加深时,货币政策也将影响财政政策的力度,导致财政政策将主动降速,托底力量更加减弱。而另一方面,今年以来,企业营利质量也有所下降,非现金收入增加,这也意味着企业将更加依赖融资来维持现金流,当去杠杆政策愈发深化,企业现金流也将恶化引导经济出现主动降速。

所以,从2016年延续至今的“财政托底、货币紧平衡和经济扩张”的政策很可能戛然而止,我们正处于一个周期的末端:只不过,从惯性的角度去分析,经济仍有可能在接下来的一个季度至半年内保持稳定,维持股市阶段性的上涨。

所以,当标志性的流动性冲击出现之前而实体经济又已经出现疲态,股债还可能继续分化,而当流动性冲击结束后,没有信用风险的利率债则可能会被追捧。

经济去杠杆,金融业去产能?


相比较经济和金融市场,我们对金融行业的担忧可能更深一些。年末时节监管机构的政策变化极可能是监管机构对过去几年金融创新的反思结果,侧面说明对以往金融创新的否定,可问题是,如今金融行业已极为庞大,创新业务成为了金融机构的强大收入来源,如此严格的监管,是否会对金融机构造成较大的冲击?

目前来看一定是的,在创新业务受控,而原有业务因经济疲软而逐步形成坏账的2018年,金融机构的日子可能并不好过——而且,多年业务被斩断,很多金融机构也会因此迷茫。我们建议投资者关注金融企业的价值,那些业务完备、负债稳定、创新业务收入占比较少的公司,受到的冲击可能较少。长期

但无论如何,2018年的风险资产可能并不乐观,而目前遭到抛弃的避险资产则可能再被追捧。从目前的情况看,我们极可能站在一个周期的末端。对于从业者而言,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要过于冒进,转变为防守的策略,或许也是个好主意。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平台观点,也不构成投资建议,炒股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实时资讯追踪、刷脸开户、一键打新……一站式贴心投资服务,尽在腾讯证券微信公众号(qqstock)。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