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新书推荐】大数据的脚印-为你讲述数据背后的故事

2017-09-21 中国税务出版社



作者:赵恒    著

出版时间:2017年7月

定价:46.00元


内容简介


当今,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面临一场深刻的变革,大数据已悄然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交往方式甚至思维方式。从2500年前的“轴心时代”到现在的智能社会再到未来,从中国到世界,作者抽丝剥茧,以故事的形式、生动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讲述大数据背后的故事。内容上分为数据的脚印、历史背后的数据、数据文化的反思、数据改变政治、数据是战争的“核”力量、“大数据”时代、智能社会中的大数据、竞技场上的谷歌、得数据者“得”天下、用数据者“治”天下等10篇。书中并未对大数据技术详细地描述,而是从文化思维、政治、科技、体育等多方面讲述大数据文化与大数据时代下的管理方式,用中国的文化思维解读“大数据”,从历史的传统管理方式中去探寻大数据文化的“脚印”。

得大数据者“得”天下,本书可以全面、有效地帮助读者理解大数据的知识,同时对于培养管理者灵活运用大数据的思维,重塑管理方式也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赵恒,男,1955年12月出生,满族,经济学博士。现任大连市税务学会会长;中国税务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西安交通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客座教授。历任辽宁省抚顺市市长助理、政府党组成员,抚顺巿国家税务局局长;辽宁省国家税务局副局长;沈阳市国家税务局局长;陕西省国家税务局局长;大连市国家税务局局长。长期致力于经济、税收理论和行为管理理论的研究,在运用传统文化解析管理理论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在国家级核心刊物发表文章30余篇,多项学术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主编《税收百家史话》《历代贪官史话》《血铸税魂》,著有《税收理论与实践》《心智的管理》《领导者36项修炼》等作品。


编辑荐书


普通读者的“大数据”入门书

开启“大数据”之门

领略“大数据”之慧

掌握“大数据”之器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数据的脚印


一、哲学中的“道”与“数”

1.毕达哥拉斯的“万物皆数”

2.“斐波那契数列”的奥秘 

3.“数”是“道”的形式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数字”

1.数字的文化魅力 

2.中国古人的数字情结 

3.“数”与“礼”也是政治 

三、数学与数据思维

1.数学的源头 

2.“析万物之理”的工具

3.中国古代的数学

4.“偏科”的国民思维


第二篇 历史背后的数据


四、古代战争中的数据运用

1.“庙算”与“数据决策”

2.马陵之战的“数据智慧”

五、“格物”与数据挖掘

六、“中庸之道 ”有数据的影子

1.“中庸之道”的大智慧

2.“过犹不及”的数据边界

七、懂数据管理的萧何

八、诸葛亮的“遗憾”

九、“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数据成因


第三篇 数据文化的反思


十、“李约瑟之问”的启示

1.什么是“李约瑟之问”

2.中国近代科学“断代”之谜

3.科学与技术是一回事吗

4.数据思维与形式逻辑

十一、数据的文化基因

1.文化的烙印

2.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


第四篇 数据改变政治


十二、数据中的政治

1.胸中有“数”与预测

2.土地是最大的政治

3.“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由来

十三、数据分权中的“妥协”

1.“伟大的妥协”与美国政治

2.“重庆谈判”中的数据分权


第五篇 数据是战争的“核”力量


十四、间谍战中的“数据骗局”

1.谁把中国“偷走”了

2.克格勃的“偷梁换柱”

十五、战场决策依据“关联性

1.“细节”隐藏着“关联性”

2.判断与“关联性”思维

十六、战争数据告诉我们什么

1.不应忽视“沉默”的数据

2.“从弱到强”的数据变迁

3.数据“拼图”的实战意义


第六篇 “大数据”的时代


十七、信息在改变世界

1.从“原子”到“比特”

2.信息与数据

十八、“大数据时代”来了

1.谁是“计算机之父”

2.“摩尔定律”的魔力

十九、“有容乃大”的大数据

1.什么是大数据

2.管理的“望远镜”与“显微镜”

3.改变世界观的“大数据主义”

二十、小数据世界中的大数据


第七篇 智能社会中的大数据


二十一、“互联网”与大数据

1.“阿帕网”与“OGAS 计划”

2.人类将被“一网打尽”

3.“一网情深”的体验

二十二、“云计算”与大数据

1.大数据思维的“翅膀”

2.云计算的形态

3.人算不如“天算”

二十三、“物联网”与大数据

1.物体的智能就是数据

2.“会说话”的挖掘机

二十四、人工智能与大数据

1.人类“智慧堡垒”的陷落

2.有“智”者事竟成


第八篇 竞技场上的谷歌


二十五、大数据助力“巾帼英雄”

1.李娜“大满贯”背后的数据

2.“铿锵玫瑰”的数据分析

3.数据铸就“铁榔头”威力

二十六、“德国战车”动力是数据

二十七、大数据是NBA 的“幕后教练”

1.什么是数据NBA

2.“篮坛拿破仑”的传奇


第九篇 得数据者“得”天下


二十八、大数据改变了美国民主

1.奥巴马赢的是选票不是民心

2.大数据赢得了美国选举

二十九、摘下“网红”面纱的特朗普

1.美国大选中的“黑天鹅”

2.“得社交媒体者得天下”

三十、资本追逐下的数据

1.“读心法”与心理“素描”

2.数据才是真正的“上帝”


第十篇 用数据者“治”天下


三十一、“科举制”与汤森路透的预测

三十二、“留痕”的行政数据

三十三、“政治技术决定政治成败”

三十四、数据可以“计算”未来

三十五、不可忽视的“吃瓜群众”

三十六、“智慧城市”中的数据脉动

三十七、没有数据就没有信用

1.信用是人类的无形资产

2.大数据为信用“画像”

三十八、大数据成为反恐利器

1.数据找到了本·拉登

2.大数据描绘“独狼”踪迹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中国近代科学“断代”之谜

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有5000 年的文明发展史,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指南针的发明;在二千多年前,发明了造纸术;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已经发明雕版印刷,在九百多年前更有了活字印刷;最迟在6 世纪末(隋朝)发明了火药。这就是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

在绵延5000 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科技成果。我们的先人在农、医、天、算等方面形成了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取得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一大批发明创造。被誉为西方近代科学之父的培根说过:“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项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马克思也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而哥伦布、麦哲伦正是依靠指南针发现了世界,西方列强也是用火药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用造纸术和印刷术传播了欧洲文明。可以说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但应该说明的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方面的成果远远不止于“四大发明”。李约瑟的学生坦普尔盛赞“中国是发明的国度”,他曾把中国的主要科技发明,罗列为“一百个世界第一”。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文明的国度》一书中曾写道:“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

那么,无论是 “李约瑟之问”也好,还是“李约瑟难题”也好,它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我们可以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李约瑟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过程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发现,在那个年代,那种历史条件下,从实用的角度而进行的技术的发明有它的必然性,这也是中国智慧的体现。但是,由于文化和由文化而产生的“体制”因素造成了在科技发明满足于“成果”,往往形成了知其然而不深究其所以然的定式。这就形成了与西方的一个鲜明对比,即中国古代许多技术发明的同时,缺少了西方科学史所表现出来的即长期而系统的、通过数学逻辑推理来探求宇宙奥秘的特殊精神。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没有产生逻辑化的、系统的科学体系,只有零散的科学知识,偏重技术,缺乏理论研究。中国古代虽然有不少合乎科学原理的技术发明,但并未发展出一套体用兼备的系统科学。

“李约瑟之问”引发了关于中国为何被西方社会的科学和技术超越的争论。爱因斯坦就明确表示,由于中国既没有产生形式逻辑也没有产生实验方法,中国是不可能产生科学的。  

为什么呢?用李约瑟的话来讲,应该从科学方法的角度来寻找答案。在他看来,首先,在古代中国尽管生命关怀的文化环境成为文化的主体,但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其次,中国人过分讲究科技的实用性,很多科技发明和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最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儒家学说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 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形成了“官本位”至上的社会风气。

除此之外,李约瑟还特别提出了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治国而不注重数量经济管理是一个犀利的批评。他认为,中国缺乏数目字管理的传统,这是近代中西方的发展差距所在。无独有偶,黄仁宇先生在其成名作《万历十五年》中也反复阐述中国缺乏“数目字管理”的观点。

应该说,“急功近利”的思想阻滞了科技原理的深入研究。

“李约瑟之问”不仅提出了一个关乎中华民族存亡的问题,而且他在中国历史的画卷中一直锲而不舍地寻找这个难题的谜底。《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编写过程中,就是他艰苦探求、解疑释惑的过程,并且,给我们留下了他的答案。虽然他所寻找的答案还缺乏系统性和深刻的论证,就连他自己也不甚满意,但却为我们留下了解题的思路和探索的足迹,为“李约瑟之问”的解答提供了有价值的思维成果。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