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蓝天,与“艾”同行
今年的12月1日,是世界第三十四个艾滋病日,也就是说,人类已经有意识地和HIV病毒斗争了三十四年。三十四年的斗争,其结果并不能用理想来形容。但是,一条“全球第二例艾滋病自愈者出现”的新闻的报道,终于让我们在人类与艾滋的长期拉锯战中,看到了战胜艾滋病的曙光。
艾滋病,被称为“超级癌症”,是一种对人类生命健康安全造成极大威胁的疾病。在地球上,平均每分钟都有一个孩子死于艾滋病,有超过1500万的儿童因为艾滋病而失去父母。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在全球居第十四位,更以每年百分之四十的速度递增。防治艾滋刻不容缓。
不能承受生命之重
或许对普通人而言,艾滋病是存在于他人口中的带有神秘色彩的疾病,这个疾病是恐怖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的,仅此而已。然而,我们又是否想过,在艾滋病发病率不断上升的背后,藏着多少揪心的故事。
河南文楼村,数量庞大的中国农村中的一个。和其他普通的农村一样,文楼村有适宜耕种的土地,有淳朴老实的农民。本来也应该有平凡宁静的乡村生活的,然而,一个“血色恶魔”却找上了他们,让受困于信息闭塞的村民付出了最严酷的代价。“胳膊一伸,露出青筋,一伸一拳,五十大元”,为了生活,村民们选择了献血。“来钱快,还能多献好几次。”很多人以为只要多喝几口鸡汤就能补回来。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用热水一浇就算是消毒的针头在无数次重复使用中传播了艾滋病毒。在献血的热潮中,文楼村成了艾滋病的“重灾区”,死亡的阴影时刻笼罩着这里,人们每天都在告别。在四周惴惴不可终日的惶恐中,“能活一天是一天”成了仅存的安慰。
蒙昧让处于山村的农民感染上艾滋,而象牙塔中的大学生感染艾滋比例的逐年走高却揭示了艾滋并不会因知识程度的高低而有所“偏爱”。有数据显示,从2011年起,青年学生艾滋病新发感染数以每年约30%的幅度增长,2014年的增幅更是接近60%!即使在众多985、211重点大学里,学生感染艾滋病的人数也越来越多。艾滋病在大学校园肆虐的背后,主要有性教育缺失与性观念愈加开放的影响。摆脱了高考压力、开始渐渐与社会接轨的大学生们,在急于寻求认同之时,全然未觉片刻欢愉背后所暗藏的凶险。在最好的年纪,我们要保护好自己,认真学习性知识,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高危性行为。毕竟,对每个人来说感染的机率只有零和百分之百。
疾病威胁所带来的如山压力之外,偏见与歧视更像是无声的铁锤,在一下一下的敲打中不断压缩着艾滋病人为数不多的生存空间。
艾滋病,一个一旦被人们想起就似乎与“肮脏”“吸毒”联系颇深的名字,每当被提及,一个个“绮丽”的故事便会随着追逐八卦的天性沦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在嫌恶与恐惧中闪过。“恶心”“短命”,诸如此类的词语一个个蹦出来,言语的杀伤力从来不容小觑。但遗憾的是,人们总是习惯性忽略这一点。一把把“利刃”插向饱受病痛的身体,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轻易便会让人陷入绝望的地狱。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说:“我们对疾病的偏见,总是会让我们妖魔化疾病,固化对患病者的成见。”很多时候,无知产生恐惧,恐惧带来恶意。
在电影《悲伤逆流成河》中,意外患上性病的易遥饱受同学冷眼。内心自卑的她像一只刺猬一样将自己藏在阴暗里,甚至连自己的母亲,最好的朋友都不相信她,认为这种疾病一定是通过“不干净”的性途径传播的。周围人的恶意将少女一步步逼向绝望,幸运的是,单纯善良的大男孩顾森西靠近了她。她曾问他为什么愿意走近自己,顾森西便说出了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的段话:“刚出生的小朋友也有得那种病的啊,为什么都是通过那些不好的方式啊。”顾森西用无条件的理解和相信完成了对易遥的救赎。面对艾滋病人,我们或许也能了解更多。
艾滋病(AIDS),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免疫缺陷综合征。感染了HIV并不等于得了艾滋病。
艾滋病有一个“潜伏期”,一般为8—10年,这段时间内HIV的主要任务是在人体内不停复制,一点一点地给免疫系统搞破坏,直到将免疫系统全面瓦解后,才会进入疾病状态。感染HIV并不意味着死亡的来临,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提出的“鸡尾酒疗法”可以有效延缓病程进展,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艾滋病的传染途径主要有三个: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而性传播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因此,做好安全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另外,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HIV感染者也有机会生下健康的孩子。
与HIV感染者拥抱、接吻、握手共用餐具、健身器材、门把手虫、蚊叮咬、呼吸同样的空气都是一般接触,不会被传染HIV。
每个人都是一朵向日葵,每个人都有向阳而生的权利。电影《达拉斯买家俱乐部》里,男主人公罗恩在发现自己患有艾滋病生命只有一个月后,他想尽办法让自己的生命延续,甚至去服用毒性很大的药物。人们对生存的渴望是一种本能,“生如夏花,如此绚烂”,又有谁愿意放弃自己的生命呢?罗恩在发现自己患病后的二十九天里终于忍不住号啕大哭起来,却也丝毫没有动摇他想要活下去的决心。“因为没有人想死,大家都想活下去”,世界上虽然有“艾”,但更有“爱”。“罗恩们”抗争的不是病毒,是命运;害怕的不是痛苦,是冷漠。
《爱在阳光下》是一部2003年上映的公益电影,它的主题曲叫《同行》,希望能够消除人们对艾滋病患者的偏见,无论前路如何,都将义无反顾地支持他们、理解他们,与他们同行。如今已经快过去二十年了,这样的愿望正在慢慢实现:随处可见的红十字会、大学中的艾滋病预防宣传,家长再也不会告诉孩子“不要和他玩,他得了不好的病”……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思想在进步,阳光下地爱意也在进步。现在,大多数的我们可以毫无顾忌地给艾滋病人一个微笑、一个拥抱,甚至一起进餐。我们不再害怕,他们不再闪躲,携手并进,去欣赏生命中的一路风景,去感受世界上的一切美好。
我们可以安全地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之下,也可以呼吸着同样的空气。艾滋病人从来都不是我们的敌人,疾病才是。无形的代表爱的红丝带缠绕在越来越多人的心里,人们将永远将这份爱延续下去,不止艾滋病日这一天,在将来的每一天,以爱抚“艾”。愿岁月静好,爱意不断。
西北政法大学学生会组织改革情况复评座谈会顺利开展
关于选拔西北政法大学第十二届学生会部门负责人及工作人员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