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多发性骨髓瘤多学科诊疗模式正式启动
3月16日,我院血液科钟玉萍教授、东院脊柱外二科主任林勇、东院检验科副主任王术国及相关科室人员相聚血液科,就提高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简称MM)诊断率及如何让多学科合作诊疗模式在治疗MM中更好发挥作用展开了一场主题交流。标志着我院多发性骨髓瘤多学科诊疗模式正式启动。
误诊率高达60%,多发性骨髓瘤离不开MDT
钟玉萍教授作了“识骨寻踪-莫让骨病成为MM帮凶”为主题的演讲,从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概述、MM的筛选诊断流程、MM骨病的诊断及治疗进展等方面,为各位参会专家作了生动详尽的阐述。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具有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血液肿瘤,其诊断和治疗都存在较多挑战。在长达十余年的多发性骨髓瘤诊疗工作中,钟玉萍教授发现,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据统计,误诊率高达60%以上,近50%的MM患者的首诊科室为骨科和肾内科,因而提高相关科室对于MM的常见症状特征的了解尤为重要。
“多数的MM患者确诊时已是疾病晚期,出现了严重的骨质破坏甚至病理性骨折和脏器功能不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所以提高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诊断的准确率和效率,使得更多的患者能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血液科及相关科室医生的重要职责,MDT模式的开展,有助于提升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目前中国多个中心都开展了多发性骨髓瘤的MDT模式。”钟玉萍教授表示。
四种MDT模式,为患者定制最佳治疗方案
目前,我院血液科设立MM专病门诊,多发性骨髓瘤MDT的开展参考国际权威规范,目前包括四种模式:病人筛选和导入模式、MDT特需门诊会诊模式、患者教育模式、专题讨论模式。针对多发性骨髓瘤,多个相关科室专家组成工作组,通过以上四种模式,共同制定适合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
东院脊柱外二科主任林勇表示,多发性骨髓瘤多学科会诊模式对于提高相关临床科室医生对于多发性骨髓瘤的深入了解,降低误诊率,提高MM病人的预后和生存质量有深远的意义。脊柱外科每年开展数百台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PVP通过用特殊的穿刺针在X线监护下经皮肤穿刺进入椎体,建立工作通道,将骨水泥或人工骨注入椎体内稳定病变椎体,防止进一步塌陷,并能明显缓解疼痛,缓解率为70%-95%。PVP手术时间约30分钟,术后24小时患者即可在外固定保护下离床恢复正常生活,减少了褥疮及肺炎等骨折卧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能够明显改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因骨质破坏出现病理性骨折而长期卧床、相关并发症增多、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的现状。
东院检验科副主任王术国邀请相关检验工程师为大家详细讲解了血清及尿液蛋白电泳分析、免疫固定电泳检测的原理及临床应用的重要性。我院目前均具备开展血、尿蛋白电泳分析、免疫固定电泳检测的条件,并对球蛋白升高患者进行预警提示,为临床医生提高浆细胞疾病的检出率提供重要坚实基础。
这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我院多发性骨髓瘤多学科会诊(MDT)机制正式启动。由骨科、检验科与血液内科共同组成多发性骨髓瘤MDT,将共同致力于早期识别多发性骨髓瘤,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必将使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从中受益。
青岛首个“MM诊疗中心”,“一站式”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2020年,我院引进青岛市高层次引进人才钟玉萍教授担任血液科主任,科室配齐配强医护梯队,同年9月,青岛市首个“多发性骨髓瘤诊疗中心”在我院血液科成立,中心秉持“规范化诊疗,提升多发性骨髓瘤病人生存质量及延长生存期”的宗旨,积极探索MM诊疗模式,MM的诊治能力不断提升。
2021年1月,在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等多方支持下,青岛市市立医院 “骨髓瘤之家”正式启用,以其“量身定制的快捷服务、周期性的固定专家门诊、规范化的医疗管理制度、家一样温馨舒适的环境”的鲜明特色,成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受益最大的理想之“家”。
专家介绍
担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一届浆细胞疾病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多发性骨髓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专业委员会多发性骨髓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多项学术兼职。发表论文50余篇,参编《多发性骨髓》专著2部。担任多家国外和国内杂志的编委及审稿专家,主持并参与多项基金。
多发性骨髓瘤专病门诊:周一上午 周四下午(东院)
文/血液科 于淑媛
采编/文化宣传部 徐福强
校对排版/文化宣传部 庞智洋 李海凤
往期精选
◆ “达芬奇”担当手术“劳模”◆ 国医魅力|溃疡性结肠炎 中西医结合攻克顽疾◆ 市立V视|一分钟看懂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读心手记|花40万求医问药查无此“病”,原是被“惊恐发作”深深笼罩◆ 给疼痛装“开关”?市立专家说,我们已经装了几百个……
来都来了 点个赞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