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医心为民丨传承百年公益“基因”服务基层民众

半岛都市报 青岛市市立医院 2022-04-29


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发布,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绘制了“路线图”,对“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主导”、“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等提出要求。在此背景下,7月3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司长许树强一行来到我院调研深化医改和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工作,提出了“加快探索城市医联体建设的方法和路径,积累更多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的经验”等建议。


近年来,国家积极促进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推进医疗资源均衡。作为市属最大的三级甲等医院,医院紧跟国家深化医改步伐,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关注百姓健康需求,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医联体建设高质量发展,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践行公立医院的责任和担当。

乡镇级常态化对口支援联络站成立






近五年,医院共派出近两百名医生下乡支农,对口支援,支援地区涉及平度市、莱西市、胶州市、黄岛区、即墨区、城阳区等多个区市的中心卫生院、二级医院等,涵盖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口腔科、营养科、中医科、院感科等多个特色学科。


以医院对口支援的大场镇中心卫生院为例,3年多的时间里,先后有200余例疑难危重症病人通过双向转诊在我院得到成功救治。


在大场镇中心卫生院,我院对口支援医生袁丁每周利用休息时间到卫生院坐诊查房,并以联络员的身份,搭起我院对基层卫生院的常态化对口支援的桥梁,促成了我院第一个乡镇级常态化对口支援联络站的正式成型。

在对口支援医院,他通过门诊预约、病房疑难病例重点管理,使得危重症病人转上去,普通病人留下来,既保障了医疗安全,又保障了卫生院业务能力稳步提升;他以联络员的身份,利用医院MDT多学科会诊平台,为患者答疑解惑,为基层疑难病例搭建多学科会诊平台;以医院基层医疗管理部作为转诊枢纽和平台,为基层就诊群众提供绿色转诊通道,从门诊到病房,再到出院随访,探索出一条高效的基层就诊通道,目前已有百余例通过此平台获益,大大提高了基层就诊群众的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


在提升基层医疗技术水平上,他通过提升基层卫生院的院前急救能力、筛查危重症,建立特色专科,带领大场中心卫生院中西医结合疼痛特色专科成为青岛市特色专科;以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冠心病、慢性疼痛等重点管理项目为切入点,多次和西海岸新区人民医院的慢病管理专家进行联合教学查房,契合了卫生院发展需求和基层群众的就医需求,使当地医疗卫生水平显著提高。

多种形式医联体,畅通百姓就医路






自2014年以来,在沙子口卫生院,几乎每个周末都能看到中医科张英羽主任,很多居民一大早就早早来到这里等着;普外科的孙梅主任、病理科黄维清主任、妇科刘波主任自2010年开始对口支援即墨区妇幼保健院,每周去该院坐诊,目前已坚持10余年,协助当地医院建立乳腺外科,妇科和病理科诊疗水平也获得极大提高。这些都得益于医院医联体建设中专家专项工作机制。

除了这些科室外,疼痛科、骨科、心内科、神经内科、消化内科、老年内科、内分泌科、脊柱外科等12个专业都会定期到莱西市市立医院、莱西市夏格庄中心卫生院、胶州市人民医院、延安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联体单位坐诊、查房、手术指导等,平均每年出诊760余次。

“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如何让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医院从医联体建设上下功夫。


2014年,我院在全市率先启动医联体建设试点工作,近年来,医院紧跟医改步伐,创新医联体建设形式,不断使医联体扩容、加速,充分发挥医院品牌效应和引领作用,积极构建跨区域的紧密型医联体,医联体建设实现了从无到有、从量到质的跨越式发展。


专家专项工作机制。上述案例,就是医院专家专项工作机制的一个体现。该机制,通过专家定期坐诊、参与学科管理、病例讨论、业务培训、手术示教、远程指导等形式参与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日常工作。


建立专科联盟。为将区域化互联互通落到实处,医院在公立二级医院及一级专科医院建立了专科联盟,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医联体建设高质量发展。市区10家基层医疗机构都被纳入城市医联体网格化建设,网格分区内实施同质化、规范化管理,优质医疗资源共享。为保障人才下沉,医院既有制度门槛,也制定了激励政策。


研发双向转诊智慧化平台。医院研发打造了高效便捷的双向转诊智慧化平台,48家医联体单位配置到位,医联体间检验检查、门诊病历及出院记录可实时查阅互认共享,通过平台提供完善的一站式连续性诊疗康复服务。医联体成员单位上转病人优先安排专家,预约特殊检查,住院床位由医院专人负责安排,48小时内即可完成。让患者“能上能下”,确保“双向转诊”。

截至目前,集团医联体单位已达57家,累计派出专家2.95万人次,诊疗9.75万人次,开展手术3000余台,培训基层医务人员近万人。 

远程医疗打破时空阻隔,让名医高频率“下基层”






“名医下基层”一直被视为解决医疗资源不平衡的良方之一,但一方面名医不可能一直留在基层,另一方面名医偶然来一次不能“一劳永逸”。随着智慧医疗、远程医疗的发展,让名医高频率“下基层”,与基层面对面成为现实。


医院通过心电网络远程诊断系统与市南、崂山、莱西等区市的58家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下属的卫生站、卫生室实现了心电网络互联。患者在各社区医疗机构采集的心电图数据,可实时传输到心电远程诊断中心,由中心专业心电诊断专家集中进行诊断,电子报告可在十分钟内传回各社区医疗机构。此外,医院还建有远程PACS诊断系统,从基层卫生机构传来的CT、DR及MR当天即可回传结果。隔着屏幕,基层与三甲医院专家仿佛“面对面”。

2017年,医院牵头成立了以基层医生为主要学员的“冠心病学院”。学院每周由心脏中心专家免费授课,每堂课教室都人满为患,专家还建立了微信群,为基层医生分享典型案例的心电诊断分析。两个群共有来自200余个基层医疗机构的800多位医生,辐射范围覆盖整个青岛。

博士宣讲团让健康科普随时随处可及






今年,在医院建院105周年之际,医院推出“百名医学博士进社区活动”,每周选派2名临床经验丰富的学科骨干医学博士进社区,通过科普宣教、义诊咨询、急救培训等形式,传播健康知识和理念,指导居家健康保健及科学就医,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而专业的诊疗服务。科普宣讲的话题来自临床和门诊,讲的都是最实用、最贴近百姓的健康知识,每一场都爆满。

在博士医生们走进社区之前,医院早就开始关注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自今年2月起,医院录制了50余期博士健康课,只要手机在手,打开医院官方微信,就能看到他们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解这些身边的健康知识,许多老百姓都成了他们的忠实粉丝。


市立医院从建院之初就是一所政府创办的公立医院,有着与生俱来的“公益”基因。“服务社会、造福民众”是医院赓续传承的不变初衷,让更多百姓获得三甲医院优质的医疗资源、提高居民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推动健康公平性是公立医院义不容辞的责任。”总院长管军说,今年是市立医院建院105周年,无论是“博士进社区”还是“博士健康课”,医院都旨在培养青年医生服务基层的能力和意识,传承百年公益“基因”。医院将继续创新服务流程和服务模式,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进分级诊疗,推动智慧医院和互联网医院建设,创新医疗延伸服务模式,整合资源,为群众提供从院内到院外全流程、无缝隙、专业便利的智慧延伸服务,让卫生事业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百姓。

内容/来源于半岛都市报

校对排版/文化宣传部 张小青 姬伟

往期精选


◆ 1金1铜!市立康复助力中国奥运健儿为国争光!◆ 给心脏供血的三条冠脉都堵了 心外科全动脉化(血管)冠脉搭桥畅通“心路” 医声医事丨越动越受伤?快来开“运动处方”!夏日市民热衷运动健身 专家提醒提前干预避免运动损伤 我院成功为4岁肺炎患儿开展支气管镜诊疗◆ 医心为民丨还您一个健康的膝——我院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来都来了 点个赞再走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