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醉心公益30年,她说,给别人一杯水之前,你得先有一桶水 | 中欧人物

南方周末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2022-05-13

公益组织在台子上跳舞,支持机构就是台子底下的一只脚,虽然看不见,但如果把这只脚拿掉,台子就会塌下去!

——庄爱玲

中欧EMBA2016级

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创始人


庄爱玲

中欧EMBA2016级

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创始人、董事长


19年前,一个体重才七十多斤的瘦弱女子庄爱玲,心里却揣着一个大梦想——希望有一天能创建一家提升公益组织能力建设的支持机构。多年后,这个梦想成真了。2004年5月20日,中国首个在民政部门注册的公益支持机构: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以下简称“映绿”)在黄浦江畔落地成立,创始人是庄爱玲。



公益是助人自助的事业,助人者通过协助受助者提升自身的能力,摆脱困境,得以成长,而助人者在助人的过程,自身也同时获得成长。如果公益组织要可持续地服务社会,在“给别人一杯水”之前,“你得先有一桶水”。


通过14年持续不断的公益组织能力建设,映绿服务的机构超过了3000家,服务的公益组织管理超过了2万人,培养了一批公益行业的领军机构和优秀公益人才。映绿自己也成了公益支持的品牌机构,是国内少有的5A级公益支持机构。


截至南方周末发稿时,映绿正在筹划为提升公益组织能力构思新的陪伴成长计划。


哈佛肯尼迪学院的“中国门徒”


2002年7月6日,庄爱玲带着九岁的儿子到了纽约,两天后,朋友开着车将母子俩送到了位于波士顿的哈佛大学,她将在这里的肯尼迪政府学院(Harvard University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以下简称“肯尼迪学院”)开始一年的学习生涯,启动她的寻梦之旅。


肯尼迪学院有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两个硕士专业,学制一般为两年。但也有一个学制一年的MPA学位,是为那些具有丰富实务与管理经验的申请者设立的。庄爱玲就是其中之一,在进入肯尼迪学院之前,她已有12年公益实践经验。




而故事的开始似乎有点意外。


事情要从庄爱玲1987年在高校从事英语教学三年后,在南京大学英语系攻读英美文学硕士期间的“机缘巧合”说起。当时她选修了一门“圣经文学”课程。授课教授是丁光训先生的夫人郭秀梅先生。


由于她患有严重的风湿病,行动不便,课堂便从南大校园搬到了她家二楼的小客厅。课间休息时,丁先生时常会进来和庄爱玲及另一位同学聊聊天。


当时,他和匡亚明、韩文藻等知名人士共同发起的爱德基金会(以下简称“爱德”)刚刚创建两年。从丁先生那里,庄爱玲第一次接触到慈善、公益和基金会。


在了解了爱德的机构宗旨和所从事的工作后,她问丁先生她可以帮什么忙,丁先生回答:“你可以来做义工。”就此,庄爱玲开始了自己的公益人生:在爱德做两年义工后,改行加盟了公益,认定了这条路可以一直走下去,直到今天还在公益这条路前行。




但在那个公益还不被大家所了解的年代,总会有人问及庄爱玲“你是干什么的?”说是干基金会的,“总被误认为是做商业的基金”;说是干社会工作的,反被问“谁的工作不是社会工作”;说是做慈善的,别人又会觉得这是“白白胖胖老太太做的事情”……


除了实践中发现公益认知度低之外,庄爱玲也注意到虽然中国公益已经进入现代公益,但公益人要想把公益做好,却没有地方可以学习,也没有任何为公益组织提供能力建设的机构。


为了弄清楚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1997年她考取了南京大学首届社会学博士。因机构人手少,便以在职方式攻读博士学位。当时,她的先生在上海工作,她既要工作、学习、出差同时还要兼顾家庭。就在去美国哈佛肯尼迪学院报到的前几天,她的博士论文刚刚通过预答辩。


“所有的课程项目都从培训开始,提升人的能力是基础”,这是她在爱德做项目的经验和原则。



在1999年召开的中国NGO发展与希望工程十周年的国际研讨会上,庄爱玲作为爱德的代表在大会上发言。通过案例,她分享了如何通过能力建设,提升项目管理和组织发展的水平。这些分享颇受与会者关注和欢迎。


这也使庄爱玲意识到,这将是未来公益组织发展的方向,公益组织一定需要能力建设,虽然当时的公益组织很少。但她还是毅然决定做一家能力建设的机构!


给别人一杯水,你得有一桶水。”庄爱玲说道,“虽然我有10年一线的经验,读了社会学博士后,也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我从来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公益组织管理理论和方法,也没有完整地运营一个公益组织。而社会学与公共管理不同,能力建设不属于社会学范畴,而属于后者。所以我就去哈佛读书。”


创立中国首个“公益支持机构”


在去肯尼迪学院之前,庄爱玲已经有了创办映绿公益的初步思路和框架。在师从全世界第一个研究支持性机构的人——哈佛大学戴维·布朗教授后,她完成了《在中国建立公益支持机构的可行性研究》论文。


具体筹建工作也在国内同期进行。



在当时,非营利组织注册难的问题成为摆在想做公益的人们面前的拦路虎。国内很多公益组织都是因为公益组织登记“双轨制”的要求,北京红枫、地球村、自然之友、恩玖等早期成立的公益组织创始人只好先以工商注册,以商业之身,行公益之事。


“如果要做公益支持机构,我一定要非营利组织注册。”在她看来,这不仅意味着从民政部门获得合法身份,更重要的是,她可以名正而言顺地做公益,通过正规的非营利组织的形式运作,为社会服务。通过走完整个注册过程,真实地体验公益组织面对的现实困难,找到未来公益支持的突破点。


“我是属于那种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人,无论如何我自己得去撞回墙。”至今,庄爱玲都记得注册时的细节。


2003年年底,上海有4000家民间组织,却没有一家从事公益组织能力建设的机构。但要注册公益支持机构,首先要过第一关:找到与其业务相关,并愿意承担业务主管部门责任的市级或区级民政部门。这对于初到上海“人生地不熟”的庄爱玲实在太难了。



她先通过电话和实地访问,了解到市民政局注册的协调和沟通难度比较大,所需的沟通协调时间比较长。她等不及,只好另想办法。没想到她的运气好,“你要做的事正是我一直想找人做的事。这件事我肯定支持。”时任上海市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局长马伊利说道。


可成立后的映绿该归哪个处管?公益组织能力建设既不属于社会保障处的管理范畴,也不属于综合处,福利处……“你先回去,过完元旦之后,我们内部协调,协调好了我打电话给你。”


2004年1月3日,浦东新区民政局确定由社会福利处作为映绿公益的业务主管部门。庄爱玲开始走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登记申请流程,2月20日获得审批;3月10日拿到公章和财务章,之后办理机构代码证、税务证、财务发票、银行开设基本账户。


由于注册资金只有五万元,与各大银行要求的50万到350万元注册费相差太远了。她只好一家家银行碰运气,终于在离映绿公益成立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完成了基本账户的开户。


2004年5月29日,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由此诞生,成为国内首家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公益支持机构。



“你看到我们的小LOGO,上面是两片叶子,下面类似一双手,它代表着公益就是刚刚出生的小绿叶,它很嫩小,需要各方的扶持;那个小绿叶像不像一个字母Y?下面那个手像不像L?其实它代表映绿。”


谈及创立映绿公益的初衷和使命,庄爱玲说道,“希望通过映绿,还有很多的公益机构的支持,帮助更多的公益组织像绿叶一样逐步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


2004年大年初一,庄爱玲发给导师戴维·布朗教授的邮件中这样写道:“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我在上海已经顺利完成了公益支持机构的注册,现在与您分享我收到的新年礼物。”映绿不仅成了戴维·布朗教授的教学案例,戴维还邀请庄爱玲先后几次回肯尼迪学院做案例分享和演讲。


做公益组织的“幕后英雄”


注册仅仅是开始。真正运作起来,各种困难扑面而来。


整个注册过程,庄爱玲都在跟别人解释到底什么是公益,包括映绿的机构性质和具体的工作内容。为此,庄爱玲决定映绿的成立仪式不使用传统的形式,而是通过举办公益沙龙。


沙龙邀请了包括担任映绿董事或顾问的朱传一、商玉生、杨团、黄浩明、丘仲辉等国内公益专家,也有政府、公益组织代表参加主题,和与会者分享跟讨论“什么是公益”“为什么做公益”“如何做公益”。沙龙成为映绿成立之初与公众对话、公益教育和倡导的主要交流方式之一。



庄爱玲至今还记得第二次沙龙时的情形。当时讨论主题是“谁来做公益”。来自公益组织、政府、企业的三十多位代表参加了这场沙龙。民间机构认为公益应该由他们来做,但受人力财力所限,希望能够和政府、企业合作。那么政府和企业又是否愿意合作呢?如果合作,需要什么条件?


政府职能部门代表提及,他们愿意合作,但会选择“能量相当、能力相当”的公益组织。企业代表也愿意,但他们看中的是公益组织的“三力”:合作方一定要有创新能力,不能年年一个样儿;一定要执行能力强,不能只会说不会做;要有公信力,值得信赖。


彼时,参加沙龙的公益组织才意识到能力建设和公信力建设的重要性。第三次沙龙的主题就讨论了“公益组织的能力建设与公信力”,培训课程也伴随着公益组织的现实需求来开发推进。


从公益筹资方略与管理、志愿者管理与激励、项目策划与管理、团队建设、沟通艺术、财务管理等等,庄爱玲在两年中先后开发了21门公益组织能力建设课程,并于2004年9月开始为公益组织提供能力建设培训。



为了服务更多的公益组织,有效地使用公益资源,除了每年在上海开展公益组织能力建设培训外,从2005年9月开始,庄爱玲还带领团队走出上海,到厦门、福州、合肥、南京、西安、成都、宁夏、深圳、贵州等地为公益组织“送教上门”。


同时,还为它们开展了包括“创一流公益组织能力建设系列培训课程”“映绿公益组织培力计划”“公益组织卓越领导力培训”“社区基金会培育”等培训和培育服务。


除了培训外,映绿每年还举办映绿公益论坛、映绿沙龙、映绿大讲堂及公益咨询等。仅公益组织战略规划一项,庄爱玲本人亲自从头到尾带领完成规划的公益组织就超过80家。


除了确保映绿工作的社会价值和有意义之外,机构的程序合法性也是她遵循的重要法则。“做公益,没有自己的诉求,关注的是公共利益,创造的是社会价值,公益组织干吗不去透明呢!”庄爱玲说道。


事实上,在成立仪式的前一天,映绿中英文网站同步开放,所有信息公开透明,之后的各项活动也遵循这一原则进行。



2010年映绿开始转型,做公益组织培育和公益项目评估。与之前不同之处在于,早期的培训对象是已经成立的公益组织,而现在培育的对象则是正在筹备期或刚刚成立的公益组织。


映绿提供的不仅是系统的培训,还提供一对一咨询和辅导、交流与参访,有的还提供种子基金……手把手从零开始到能独立运营机构的全过程。陪伴式支持和指导。


据悉,目前映绿有全职员工20人。资金来源已从早期的基金会和企业支持,到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少数基金会资助。


谈及面临的挑战,庄爱玲说,“像映绿等公益支持机构的服务不直观,它不像助学、助残、扶贫、环保那样直观,大家一看一听很容易明白。公益支持机构对于行业外的企业或公众,比较难理解。投钱不容易直接或很快看到效果。”


因此,来自公众、企业和企业基金会的支持有限。


正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读EMBA的庄爱玲告诉南方周末,她希望通过商学院的学习,能找到一条商业和公益相得益彰的可持续性发展路径。



一来希望学习和运用企业运营的逻辑、思维和方法,通过公益支持服务让更多的公益更有效。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影响更多的企业家关注和支持公益。让公益更有效,也是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就像盖房子一样,公益支持机构是公益事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线的公益组织在台子上跳舞,公益支持机构就是台子底下的一只脚。虽然看不见,却不可或缺。一旦把这个脚拿掉,台子就会塌下去!”庄爱玲最后说。


你有参加公益活动的经历吗?在你看来,做公益的意义是什么?欢迎评论区留言~


本文首发于2018年7月5日《南方周末》。

作者 | 张问之

文中图片来自海洛图库,严禁私自转载使用。


【推荐阅读】

“新时代 新责任”——社会责任,中欧人在行动!


 更多人气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