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听到远方的召唤,必要有所抵达
REC
在未被光亮照到的角落,他们如何生活?
公益非一日之功,它如何可持续运作?
秉商业之翼,社会问题如何创新求解?
2018年10月底,带着这些问题
北京校区开启首期“共益行思课堂”
30余名学员走进西昌大凉山、成都明月村
体察公益项目何以持续生长
探讨社会创新何以共建文明
四天三夜的课堂,在山间、在路上
与志同道合者同行、合思
在身体力行中见天下、见众生、见自己
合·启
为何出发,去往何处?
1
企业家社会责任是中欧EMBA学员的入学第一课。2009年至今,中欧为EMBA学员和班级颁发“善为奖”已超过50个,以勉励他们在校两年中对公益事业的贡献,中欧校友参与或创办的公益项目亦有数十个。但对于这些商业精英来说,对于公益也仍有不少困惑。
如何甄选公益项目,帮助最需要帮助的人?
如何保持公益组织的独立性、透明度和公信力?
如何避免虚浮和形式主义,创造长效机制,形成可持续的公益?
如何通过商业管理的效率赋能公益事业?
……
这是中欧北京校区在发起“共益行思课堂”时,在学员中收集到的问题。看什么、学什么,才能真正解答问题、有所收获?经过反复讨论和考察,课程部最终选定赴西昌凉山彝族自治州考察“杉树公益”项目。
杉树公益是由中欧爱心联盟的三位校友陈瑶、罗念慈、史丽共同发起创办,2012年以来先后开展针对特困特优学生的助学项目,以及引入导师和企业参与的大学生助成项目,已有近四百名中欧校友担任杉树公益导师,惠及120多所高校,受助学生万余名。2016年,杉树公益基金会又在西昌开启支教项目,鼓励曾经受助的杉树生成为支教老师,形成“善的延伸,爱的循环”。
6月底,北京校区EMBA课程部助理主任谈磊和两位班主任查小伟、张一晨赴西昌实地考察,并与杉树公益方面详细计划行程。最终设计了观摩杉树高中班能力建设课、听支教老师一堂课、共读绘本、与孩子同走上学路、家访等环节,希望学员通过深入体察进而有所思考——公益能够为改变落后地区的现状做些什么?
对中欧企业家群体来说,通过社会创新助力公益和商业的融合,也是应然之义。在距离西昌几百公里的成都郊县,曾经的贫困村“明月村”通过文创带动生态农业转型和旅游,成为“网红新乡村”,其中也有中欧EMBA校友赵晓钧的参与。课程将明月村设为了此行的第二站,邀请这位曾经的水立方总设计师来分享投身共益创新项目的思考和经验。
在体验和分享的基础上,课程还邀请中欧金融学副教授黄生担任指导教授,他对CSR与投资者关系有着深入研究。黄生教授欣然同意为学员上一堂社会责任课,并提出这个课堂应有“见天下、见众生、见自己”的格局。9月,以“公益教育与社会创新”为主题的中欧“共益行思”课堂首期正式启动招募,受到中欧校友的广泛关注。
10月28日,中欧北京校区执行主任萧斌作为团长,带领30余名来自中欧EMBA、MBA的学员踏上了前往西昌的行程。他们大部分来自北上广深和个别二线城市,去远方,也许是听到了内心对于更广阔世界的呼唤。
见·行
有些人,这样生活。
2
西昌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它北起大渡河,南至金沙江,一江一河、崇山峻岭隔绝了大凉山与外部的连接,当地在解放前一直处于奴隶制社会阶段,如今穷、愚、病、毒等问题相互交织,成为“集中、连片、深度”贫困的典型样本。
张君达
杉树公益基金会理事
现在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很多,对教育基础硬件和物资的投入也很大,我们就逐步停止了儿童班、援建小学等项目,思考如何更有效的利用民间资源去弥补政府的力量?
在语言不通、民族多元的贫困地区开展公益项目,究竟应该如何提高公益的效益?在共益行思课堂开营仪式上,72岁的公益人士、杉树公益基金会理事张君达认为,迫切需要改善的是师资。据统计,凉山州中小学缺编教师人数为6000人,且因条件艰苦,老师流动性很大。很多孩子小学毕业就辍学了,能读完高中或技校的人数也很少。
杉树支教启动三年来,共向凉山州10所学校输送了108 位支教老师,他们都经过了选拔和一系列系统的岗前培训,支教期间也在持续接受线上+线下的培训课程,并至少要投入2年完整的服务时间。
杉树支教力求通过培育支教老师成长,同时解决贫困落后地区缺老师、大学生就业难、企业缺人才的问题,形成系统、可持续的支教新模式。当晚,中欧一行赴西昌一中参加“杉树高中班”能力建设课,从现场主持人、小组辅导员到组织人员都是杉树支教志愿者,他们表现出优秀的表达和组织能力,不少中欧学员当场表示愿意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
“我想要成为一名心理学家”“我想要做一名中医”“我也想成为支教老师”……在这场以“遇见大学、遇见你”为主题的分享中,杉树生们蓬勃的面貌、侃侃而谈的自信让中欧“观察员”们赞叹。作为大学的“过来人”,中欧学员和黄生教授就“大学的价值和意义”这一主题进行了分享,以启发和激励高中生们。
中欧学员韩西沁
“大学让我了解世界的广阔。”
中欧学员段慧平
“大学让我懂得了利益他人。”
中欧学员刘巍
“读大学首先要选一个好城市。”
非常激动来到西昌一中和各位同学进行交流。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作为一所世界领先、亚洲一流的商学院,我们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和愿景,第一是创造管理知识;第二是培养企业的杰出人才,今天他们的代表也来到了这里;第三个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推动社会进步,那就要和社会加强交流,今天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今天要讲的主题是大学的意义,我可以从我的自身经历来讲讲我的大学对我的意义。
我的大学(北京大学)对我的意义表现在什么地方?我现在最好的朋友是我大学的朋友,我在这所大学里学到了自己喜欢的专业,而且我现在正在从事我喜欢的工作。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我从这所大学里找到了精神的力量,大学是我精神的家园。每当我碰到难题的时候,我一定会去想一想,我在大学中学到了什么?
我还有一个小秘密和大家分享,在过去的19年,我几乎每天都会回到我大学的网页,去关注我的大学的发展、教授们有了什么新的思想。基本上是每一天,当然最近这一年基本上很难做到每天了,因为加入中欧实在太忙了(笑),但是每周还是要去,为什么?我还是在去找我精神的力量。
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呢?
首先,作为一所好的大学,我想最基本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也就是我们每个从这所大学毕业的人都能有独立的人格,都有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以及所应争取的权利。
第二,我从这所大学中学到的是三个“sion”——mission使命感、vision视野,passion成事的激情,只有这样,无论你碰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不觉得是困难。
最后,如果你要选择一个好的大学,那么这所大学一定要以培养引领未来、影响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人为宗旨。
当你走进这样的大学,我的第一个建议是,不是说高中我们学的很苦,到了大学就可以不用学习了,大学应该更用功的学习。这个学习和高中的苦学是不一样的,大学是知识体系的学习,它不仅告诉你这是什么,还告诉你为什么是这样,也就是你还要知道“所以然”,这是一个探究式的学习过程。比如在中国,为什么现在还在讨论中国为什么要走市场经济的路?在西方却没有,因为市场经济在西方深入人心。那我就很想知道为什么,这背后的历史根源是什么?所以说大学的学习,是寻找现象背后的根源。
第二个,应该有独立的思想和批判精神。不是老师讲的都是对的,一定要自己去独立思考和批判,只有这样才能创新,而未来只有懂得创新的人才对社会作用才是最大的。
第三个,在大学里不仅学习到完备的理论知识,还有很多社会实践的机会,比如我的大学里有超过一百个社团,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发展你的兴趣,还能交到许多朋友,甚至有的会是终身的朋友,这些优秀的人也将带给你终身的影响。
最后,再强调一次也不过分,一所大学是你精神的家园,会带给你永远的精神的力量。
我觉得我很幸运,希望大家两年以后也能非常幸运的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黄生教授主题分享(滑动查看全文)
杉树高中班能力建设课为中欧一行呈现了公益项目的一个剖面。第二天的共益行思课堂真正进入了大凉山山区,中欧学员分赴山顶小学和响水中心小学,上课、家访,一日的行程中,他们真切触摸到了公益项目所面临的复杂社会背景。
教室桌椅不足,一张2人桌常常挤三四个孩子。一个班上孩子的年龄差甚至可能有8岁,学习程度也相差巨大。
02
支教老师以“小红花贴纸”奖励回答问题的孩子。支教老师以年轻人居多,如何管理班级秩序、进行教学辅导、与孩子和家长沟通……他们也在学习中成长。当地校长说,支教老师工作态度非常积极,对本校老师也是一种带动。
03
免费午餐政策让孩子们的午餐得到了保证。但学校餐桌远远不够坐,孩子们多是沿袭当地习惯在户外蹲着吃饭。
04
一间宿舍住了20多个孩子,常常是两三个孩子挤一张床。但孩子们非常热情,邀请我们去宿舍玩,小女孩们还唱起了好听的彝族歌曲。
05
中欧老师、学员和孩子们一起读绘本、玩游戏。
06
中欧一行分组和支教老师一起徒步到7个孩子的家中家访,看到的情景普遍是“家徒四壁”,多数需要生火照明。不少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相比“知识改变命运”,很多家长认为“打工更容易改变命运”,孩子十几岁辍学结婚也很常见。
一面是贫穷、闭塞、尚未开化的文明,一面是孩子们的活泼、天真和知足常乐,凉山一日,让所有人深受触动。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more+
思·享
能做什么,如何去做?
3
“昨天我看到许多同学泪目了,但做公益是不相信眼泪的,公益需要有更多系统性思考,更为全局和前瞻的理念,以及更强的执行力。” 课程进入第三天,由黄生教授开启了“同行”后“合思”的讨论课。
“社会的痛点,就是公益的起点。”杉树基金会理事长、中欧EMBA校友陈瑶首先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她表示中国社会对公益慈善理念的启蒙和普及还处于初级阶段,国内基金会透明指数全国平均分只有33分。“捐钱是好事,智慧、有效、科学的做公益是大事。” 陈瑶说,一个公益组织可能有十几个方面的利益相关方,比如政府、主管系统、捐方、受助方、志愿者、社会公众、媒体等等,如何持续稳定的与各个相关方沟通,要求志愿者除了要有爱心、平等心和进取心,也要具备很强的沟通力、合作力和创新力。公益组织除了明确信念和目的,也要构建顺应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体系。
陈瑶
杉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中欧EMBA校友
未来基金会应与其他各类社会组织的联结发展,推动教育公益产业链的不断完善,成为资源整合者、服务创新者、能力提供者和理念倡导者。
“做公益比做企业的挑战还大。”杉树公益理事、中欧CEO2013级校友张宇松说,“因为爱心很容易发散,但做公益需要回收,在有限的资源下更专注,把钱用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讲究效率和结果。” 杉树公益理事、中欧河南校友会会长杜海波也分享了杉树公益在河南的一些做法,如广泛对接社会资源,让孩子们接受艺术熏陶、强身健体,看到更开阔的世界。
中欧学员们也就公益教育的话题进行了分组探讨,并形成了许多共识,包括为支教老师和杉树生就业提供岗位支持,组织员工参与公益计划并使之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不少学员表示回到班级中将尽快展开分享和讨论,真正为公益行动起来。
“商业如何影响、助力公益?公益与商业能否实现共赢?”黄生教授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了分析。他援引相关研究发现指出:管理良好的公司通常更有社会责任感和具备更高的CSR评价,高CSR评价则能够帮助公司调和公司治理和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收购更容易成功,收购消息公布股价反应也更正面。
黄生还详细分析了“负责任投资”概念,倡议企业和投资机构在选择投资标的和进行投资决策时,将ESG(Environmental、Social、Governance)纳入其中,从而帮助投资者更好地实现风险管理,和创造长期、可持续收益回报。“个人和与机构投资者越来越关注公司在ESG的表现,尤其是散户投资者比机构投资者更偏好在环境与社会方面占优的公司。”
“中欧的校友企业在参与整个的社会分工,除了公益项目,我们还将探讨如何通过社会创新,解决社会问题。”结束西昌的行程后,中欧一行将辗转赴距离成都市区90公里的蒲江县明月村考察。
创·践
义利并举,如何创新?
4
10月31日清晨,当朝阳升起,明月村漫山遍野的茶园、果树、竹林笼罩在阳光和露水的氤氲中,呈现出别样的生机。中欧一行就在中欧校友赵晓钧创办的“明月·呆住”民宿中开始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分享。
明月村聘任的职业经理人陈奇“村长”首先介绍了明月村的“变形记”。十年前,明月村还是一个市级贫困村,农民人均收入只有几百元。2008年,村里有300多年历史的明月老窑在汶川地震中垮塌,被一位民间陶艺人发现后,在当地政府支持下进行了修复。2013年,蒲江县依托明月老窑启动了明月国际陶艺村的项目,开启明月村文创之路,吸引了一批“文化创客”。
“明月村现在云集了引进项目45个,从各地来的新村民有100多位,他们和2000多名原住民互助融合、共创共享。”陈奇说,新村民不仅在本地“创业”,也要免费为当地居民进行书画、陶艺、布染等方面的培训。此外,社会讲堂、夜校等平台也在传播生态农业、乡村文明等内容,引导村民意识的改变。如今,不少农民转而从事餐馆、民宿、制陶以及旅游业,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9年的4772元增加到2017年的20327元。
学员镜头下美丽的明月村(图片提供:中欧EMBA2017级刘少壮、张媛媛、刘巍、彭博)
“但乡村旅游只是附加品,最重要的是产业建造和社区营造并行,尤其农业产业基础必须夯实。”除了引入雷竹、茶叶、猕猴桃等农作物,明月村还开展了不少培训,帮助村民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提高产值。政府搭台、文化撬动、产业支撑、公益助推,这一共创共享的模式终使贫困村变身“中国文明村”。
赵晓钧已是来到明月村三年的“新村民”,在他看来,“乡村振兴是集合经济和文化的共同振兴,缺一不可。文化的重建需要有外来人参与,才能产生足够好的循环。”赵晓钧表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运作的,区域升级最重要的就是创造交易,外来人员来到乡村就会带来产品升级,创造更大价值。
赵晓钧
建筑设计师、中欧EMBA校友
关注自然、找回人味是人的本能,但目前为止社会能提供满足这个需求的产品非常有限。我们要认真挖掘人们情感的、心理的多种需求,在细分里产生真正的创意。
赵晓钧别出心裁的以“金木水火土”为喻,总结了乡村建设的五种角色:金是政府,政策、资金的投入支持非常重要;木是新村民和文化从业者,木的生长和繁盛需要自由的空间;土是原村民,是基础;水是资本,资本不能是洪水猛兽般地进入,而应润泽、循环;火是操盘手,需要有独立的人格去协调各方关系。每个角色恪守边界,协力共创,进而实现目标。
如何处理“金木水火土”的关系,引发了在场中欧教授、学员的热烈讨论。黄生教授在总结中表示,在社会创新中,真正的推动者应该是市场,也就是在座的企业家,这也是为什么中欧要推出“共益行思”课堂。
之所以叫做“共益行思课堂”,是因为我们不仅要看公益项目本身,还要探讨如何集合社会、商业和市场的力量,去进行社会创新,推动我们的EMBA学员乃至广大企业家群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促进社会进步,引领未来,所以是“共益”。
“行”,可以是物理上的行走,行程可以结束,但“思”却刚刚开始,并且要从思再回归行,去践行社会责任和使命。希望你们“见天下”以后,最终“见自己”,当你找到自己内心的信念,行动将更有力量。
—— 中欧金融学副教授 黄生
四天三夜的课堂,参与其中的中欧学员也感触良多:
与善者同行,看见72岁的张老爷子用企业家追求效率和结果的精神,带领杉树基金为了教育公益翻山越岭。
与智者合思,聆听瑶师姐做公益的感悟,黄生教授讲述企业社会责任,校友的思想碰撞,思考付出和共益。
见天下,从大凉山的宽广苍凉到明月村的精致文艺,用脚步丈量这片沃土。
见自己,重新审视自己面对世界的心态,自己的时间分配、所思所求。
公益并非只有付出,公益其实是共益,个人与企业都会在付出中得到更多!
—— 中欧EMBA2017级 韩磊
如非心怀天下,不会有这一次出发。无论远近,打开、感受、思考,就会有所抵达。
愿星星之火照亮中欧人的社会责任梦想。共益行思之路,后会有期。
文 | 边晓璇
图 | 即享摄影直播服务、刘少壮(中欧EMBA2017)
▼ 更多人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