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小微企业渡过现金流难关,疏通中国经济“毛细血管”?
在中国的市场主体中,九成以上是小微企业。目前全国小店数量逾1.1亿,至少提供了3亿个就业岗位,是稳就业的主力军。小微企业是中国经济体的“毛细血管”,它们的健康与否事关国民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众多小微企业也迎来了生死存亡的考验。如何为小微企业纾困,帮助它们解决资金难题和发展困境?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教授芮萌认为,金融科技是破解难题的钥匙,而嫁接上数字经济的翅膀,这些企业也会迎来新的机遇。
小微企业受疫情影响最大
自去年12月底在武汉陆续出现感染病例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目前已累计导致1868人去世(截至2月17日24时)。为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国家采取了武汉封城、假期延长、复工推迟等一系列措施,宏观经济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通放缓,物流、生产、销售、回款等经营活动受到影响,企业停工减产。尤以餐饮、酒店、旅游、电影、娱乐、交通运输等服务业以及实体零售业中的小微企业损失最大。
在中国的市场主体中,小微企业占比达九成以上,而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微型企业,如从事服务业及批发零售业的各种小店(多数为个体工商户或未登记注册的个体户)。目前全国小店数量超过1.1亿,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稳就业的主力军。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每个个体户平均提供2.37个就业岗位,考虑到小店中还有比个体户更具规模的小微企业,1亿个小店可提供至少3亿个就业岗位。
2019年12月30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做出“发展‘小店经济’,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指示,并指出“‘小店经济’有利于拉动消费、城市建设投资和就业,一举多得”。小店虽小,但它们所产生的乘数效应和溢出效应却是巨大的。它们就好像一个人的毛细血管,只有每一条都是畅通的,生命才会生机勃勃。
但是,小店抗风险能力非常弱。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小店经济”遭受了供需两端的冲击,面临存亡危机。近期一项针对995家中小微企业的草根调研显示,超过85%的企业账上现金可能撑不过3个月。网商银行的调研数据显示,72.7%的小店受疫情影响很大,无法正常运营或被迫停工,20人以下的小店无法正常运营的比例比300人以上的店高出约23个百分点。大量小店处于资金链断裂的边缘。不仅如此,小店无法支付工资也导致往年春节后的“返工潮”变成了“退工潮”。
金融科技可破解小店融资难题
针对上述情况,中央目前采取了多项金融帮扶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行业和企业,以及社会和民生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对相关行业以及有发展前景但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审批效率,降低贷款成本,完善续贷安排,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此外,银保监会指导银行、保险机构采取了多种帮扶措施,例如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对湖北省内的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在去年基础上再次下调0.5个百分点,为受疫情影响的小微企业增加了专项的信贷额度,对逾期的利息予以减免等。各省市也相继出台了若干条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从财政、金融等层面给予有力支持。
然而,以个体工商户为主的大部分小店既没有抵押担保物,也属于传统金融服务中的“信用白户”,仍难以从大银行获得贷款。我认为,破解难题的钥匙是金融科技。
二维码支付的普及让小微商家实现了交易数字化,以蚂蚁金服为例,通过支付宝收款数据,可以为商家进行精准的信用画像,令其建立和积累信用记录,从而摆脱“信用白户”的身份,大幅提升信贷可得性。金融科技公司可以利用大数据,减少信息成本、风控成本和违约惩罚机制的成本,降低融资成本,让“血液”顺畅地流到每条毛细血管。
浙江网商银行依托大数据风控技术,利用独创的310模式(3分钟申请,1秒钟放款,全程0人工介入)服务2200万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其中80%都是此前从未在银行获得过贷款的独家客户。
最新的统计数据发现,在1亿家小店中,超过一半已经获得无需抵押物的信用贷款额度,资金门槛有效降低。同时,全国小店营业率已经回升,特别是有贷款额度支撑的小店,这反映了金融科技公司对这些小店的精准扶持作用。
金融与科技需更好地融合
金融科技在疫情下服务小店的作用显著,但其潜力受到了多方制约。例如,传统金融机构可吸纳存款,资金来源稳定、成本低,而互联网银行融资成本较高,一旦短期违约率攀升,将导致金融科技企业面临较大的流动性风险和坏账压力。此外,由于受疫情影响,存在资金缺口的小店数量激增,金融科技企业资金规模相对有限,难以提供充分支持。只有加强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方能高效精准地救助疫情中的小微和个体企业。
传统银行应积极与金融科技企业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金融科技企业在线上获客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而银行的信贷资金更为充沛,双方合作可以让资金精准流向信用优质的小店。
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提供央行再贷款,准予发行小微专项债券或银行间资产证券化产品,定向支持互联网银行加大对小店贷款的支持力度,提高央行专项资金的效率。此外,鼓励互联网银行通过二级资本债,放开股东属性限制,鼓励股东直接增资等,也可起到多渠道补充资本的作用。
特殊时期急需政策与创新支持
在特殊时期,监管创新应及时跟上,突破原本不必要的政策束缚,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在服务小店方面的潜能。例如,可尝试在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进行全线上银行服务的推广和实验。试点银行在技术保障、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远程为个人用户开立Ⅰ类银行账户,让这些地区的小微企业主和小店经营者足不出户即可开立全功能银行账户,办理收款、转账、贷款等多种金融业务。
另外,全面降低企业成本也迫在眉睫。相比中大型商家,小微商家包括个体工商户普遍存在交易量小、毛利率低、抗风险能力差、议价能力不足等问题,在支付降费政策实施过程中容易被忽视,须对其加大关注并在政策上适当倾斜,才可以加快其“疫”后恢复步伐。
数字经济可对冲疫情对经济的影响
当然,在看到疫情对宏观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的影响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上述影响可起到一定的对冲作用,因此对经济前景不必过于悲观。
中国已经进入互联网商业时代,消费者越来越多地在网上购物。2019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0.6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8.5万亿元,增长19.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0.7%。由于疫情期间消费者普遍减少外出,网上消费兴起,京东数据显示网上消费增速快速上行,腾讯数据则表示其手游游戏增速大幅上扬。只要快递等物流服务恢复正常,这次疫情造成的线下销售下降,绝大部分可能会被网购的增加抵消。
2月3日,一则关于云海肴、青年餐厅(北京)近500名赋闲员工入驻盒马各地门店,担任盒马配送员的消息,让我们看到平台经济在就业方面所起到的稳定器作用。另外在2月初,因为疫情影响,平台咨询量暴增,阿里巴巴对外开放云客服岗位招募,有一台电脑、会打字,经简单培训后就能上岗,一晚上就有5000多名网友报名。可见,数字经济刺激了零工经济的繁荣,增加了就业的弹性空间,丰富了就业市场的毛细血管,发挥了“就业蓄水池”作用。
疫情发生之后,全国教育培训机构停止线下教学,同时教育部宣布2020 年春季开学延期,并提倡“停课不停学”,鼓励学校和培训机构将教育教学转移至线上场景。国内一些科技巨头、教育公司和企业服务公司,也针对教育行业提出了或免费或减免的支援方案。由于疫情导致的复工延期使得众多公司采取远程办公方式,政府可以在线沟通、学校可以远程授课、医院可以线上诊疗、企业可以在线商讨……这让我们看到新技术可以优化企业管理与提高公司生产效率,远程办公将是未来的大趋势。
总之,缓解疫情对经济的冲击,纾困小微企业,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企业机制、社会机制和政府机制的各自优势,加强数字技术创新。只要大家一起携手,相信春天终会来临。
责任编辑 | 雷娜
在你看来,如何才能帮助小微企业走出当前的困境?欢迎文末留言。
推荐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中欧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