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诺奖得主的著作中,我们发现了关于贫穷的7个真相 | FM118 教授领读
很高兴与你再次相遇。阅读之前,你可点击上方“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右上角“…”—“设为星标”,就能第一时间收到我们的最新推送。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文末“转发”“点赞”“在看”“留言”四连。
2020年无疑是困难重重的一年。从全球蔓延的新冠疫情到步步逼近的东非蝗灾,从熊熊燃烧的澳洲大火到加速融化的南极冰川,人类距危机似乎仅一步之遥。世界银行行长戴维·马尔帕斯日前警告说,新冠疫情及其引发的经济危机可能导致一亿人口重新陷入极端贫困。贫穷仿佛是一个磁力强大的黑洞,一旦陷入就很难摆脱,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贫穷?又什么阻碍了穷人跳出“贫困的陷阱”?
今天的FM118节目,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副教授张华为大家领读由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 Banerjee)和埃斯特·迪弗洛(Esther Duflo)合著的《贫穷的本质》一书。
《贫穷的本质》是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比吉特·巴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的著作。本书的内容主要是基于两位作者与其他经济学家在过去十多年中对世界多个贫困国家和地区的学术研究的发现。这些研究大多是通过“随机对照实验”进行的,得出的结论比较严谨。同时,两位作者又很细致地呈现了在实地调研中获取的诸多具体案例,因此,本书兼具了较强的学术性和可读性。
两位作者首先定义了他们所关注的“极端贫困人口”,即日消费低于0.99美元的人。根据书中信息,在2005年,全球共有8.65亿人口处于这种极端贫困状态,约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随后,作者提出了几个在发展经济学中引发学者们激烈争论的话题:贫穷陷阱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通过恰当的外部助力帮助穷人脱贫?
所谓贫穷的陷阱,是指低收入者因为今天的收入较低,导致明天的收入更低。如果存在贫穷的陷阱,低收入者会一直陷于贫穷的境地而无法自拔,需要有外部的助力才能跳出贫穷的陷阱,进入到“明天的收入高于今天的收入”的新境地。
穷人是如何坠入“贫困陷阱”的?
在这本书里,作者提出了“贫穷陷阱”的概念,并用一张图表模型来解释穷人是如何掉进“贫穷陷阱”的。图中横坐标为今天的收入,竖坐标为将来的收入,对角线意味着今天的收入等于明天的收入,S型曲线即是“贫穷陷阱”的来源。
如果一个人很贫穷,减去食品居住等支出,没有钱进行生产劳动,明天就会比今天更穷,S型曲线就低于对角线,落入“贫穷陷阱”,循环往复,不能摆脱。但是通过不断积累和投入,越过质变的临界点P,就可逃离“贫穷陷阱”,会变得越来越富。
在作者看来,穷人没有有效地规划支出,浪费了大量本该被用作投资以支持未来发展的资源,这也是穷人陷入贫穷的陷阱的一个原因。
通过在诸多贫困国家和地区使用“随机对照实验”的实地研究,两位作者对形成贫穷陷阱的背后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贫穷陷阱”确实存在,并总结出穷人无法摆脱困境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 饥饿
② 健康问题
③ 教育问题
④ 生育问题
⑤ 缺乏风险防范手段
⑥ 难以获得金融支持(贷款)
⑦ 储蓄少
关于贫穷的七个真相
真相一
在穷人看来,很多东西比食物更重要
一个人因为吃不饱饭而无力工作,就会落入“贫穷陷阱”——即明天的收入比今天更低。食物的匮乏是导致“贫穷陷阱”的一个原因。但作者也发现,如果穷人得到了更多收入,他们不一定会把收入花在获取更有营养、更能够提升身体健康状况的食物上,而是去购买一些美味但营养不太全面的食物,或者用于娱乐、家庭庆典等,因此错失了跳出“贫穷陷阱”的机会。
节选
在摩洛哥的一个偏远山村,我们遇见了一个叫欧查·姆巴克的人。我们问他,如果有更多的钱,他会用来做什么,他说会用来买更多的食品。我们接着问他,如果有更多更多的钱他会买什么,他说会买更多好吃的食品。于是,我们开始为他和他的家人感到遗憾,因为在我们坐着的房间里,我们注意到了一台电视机、抛物面天线及DVD播放机。我们又问他,如果他觉得一家人都吃不饱的话,为什么还要买这些东西呢?他笑着回答道:“哦,电视机比食物更重要!”
在摩洛哥的这个村子待了一阵子之后,我们很快明白,为什么欧查会那样想。村子里的生活十分乏味,没有剧院,也没有音乐厅,甚至没有可以坐下来看看行人的地方。
而且,村里也没有多少活儿可干。欧查和他的两个邻居一年只干了约70天的农活儿,还有约30天的建筑活儿。不过,他们家里都有电视机、抛物面天线及DVD播放机,还有移动电话。
这些“嗜好”并非那些行为不慎重之人的冲动消费,而是他们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选择,不管内心的冲动如何驱使他们、外界如何对他们施压。总体来说,穷人的首要选择显然是,让自己的生活少一点儿乏味。这可以是一台电视机,也可以是一点儿特别的食品,比如一杯加糖的茶。
节日或许也可以从这一角度来看待:在没有电视机和收音机的情况下,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穷人要常常进行某种特别的家庭庆祝,比如说一场宗教仪式,或是为女儿办一场婚礼。
真相二
健康问题,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
疾病会降低人们工作的能力,高昂的治疗费用也会使得贫穷家庭更加入不敷出,进一步导致未来收入的降低,这也是贫穷陷阱的一个成因。但作者在调研中发现,在很多情况下,疾病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来是可以用较小的代价来避免的。例如,很多贫穷儿童会因为腹泻而死亡,而只需要服用加入了盐和糖的开水就可以进行治疗此外,通过接种疫苗可以降低未来罹患某种疾病的可能性以及治疗带来的高额支出。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不少穷人对于此类廉价有效的手段并不感兴趣。相反,在家人的疾病发展得非常严重时,他们只能花费大量支出甚至不惜借债进行治疗。
节选
可以改善人们健康状况的“好摘的果子”似乎有很多,从疫苗到蚊帐,都是一些低成本却可以挽救生命、节省大量资源的东西,但很少有人会采取这样的预防性措施。或许,这一问题的产生出于同一个原因:心理学研究目前已可解释一系列的经济现象,表明我们对当前与对未来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即所谓的“时间矛盾”概念)。
贫穷的家长可能完全相信接种疫苗的好处——但这些好处只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实现,而费用却需要今天来支付。人们倾向于推迟小额度的花费。这时“助推”或许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其中一种重要的概念是“默认选项”:政府将他们认为有利于大多数人的选择定位为默认选项,如果人们愿意的话,他们就会积极地朝着这个目标行动。小小的奖励(如接种疫苗而赠送的小礼物)也是点拨人们的另一种方式,这给了他们一个今天就行动的理由,避免了他们无限期的拖延。
真相三
教育是人生最好的投资
缺少教育也是陷入贫穷陷阱的一个原因。作者发现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小学甚至是初中教育是由政府免费提供的。对国民而言,接受小学甚至是初中水平的教育都是相对而言比较容易的。然而,即便如此,还是很多孩子没去上学,不同国家的辍学率大概在15%-50%之间,很多孩子根本没有进入到自己国家的教育系统当中去,接受教育的孩子学习效果也往往并不好。
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上述情况:一方面是学校教育质量不高,学习效果差;另一方面,学校的教育大多以培养精英、而不是提升普通学生的基础技能为目的,那些资质一般的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其三,父母对教育投入和效果的期望不太合理,没有看到教育对未来收入的帮助,因此过早放弃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印度某些贫困家庭的父母认为,孩子小学毕业就足以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如果继续学习,就应该要给家庭带来名车豪宅。一旦他们的愿望没有达成,他们就会觉得教育是不值得的。与其让孩子去上学,还不如让他在家里干活挣钱。
教育的回报往往需要时间的积累,对教育的粗浅认识和对教育的错误期待,是穷人跳不出贫穷陷阱的重要原因。越穷的地方,越相信教育无用的说法,这令贫穷就像是一种遗传病,很容易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
真相四
养儿防老的观念真的可行吗?
穷人会把多生孩子作为一种未来的养老保险,但是孩子过多又加重了家庭负担,降低了对孩子在健康、教育、营养方面的投入。导致了“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陷阱。此外,子女多的父母可能会选择一个他们认为最有潜力的孩子集中进行教育投资,而忽视了其他孩子的教育。
节选
帕克·苏达诺是印尼西卡达斯贫民窟一个收废品的人。他有9个孩子和一大堆孙子孙女。·苏达诺将自己最小的孩子送到中学读书,他认为这是一次值得一投的赌注。我们问他,有这么多孩子他是否快乐。他回答说“当然”。他解释道,他的9个孩子中有几个混得不错,可以给他养老送终。不过,孩子越多,他们出问题的危险也就越高。实际上,帕克·苏达诺的一个孩子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在三年前就失踪了。
富裕国家的很多父母并不需要思考这些,因为他们有其他安度晚年的方式——他们有社会保险、共有基金及退休计划,还有公共或个人医疗保险。尽管美国很多老年人都愿意多花一点时间同自己的孩子、孙子孙女在一起,但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选择——这也要归功于社会保险及医疗制度——这种选择对于他们的自尊心以及自我认同感很重要。这也意味着他们不需要生很多孩子,公共福利制度就可以完成这一任务。
真相五
走出低级忙碌的恶性循环
穷人所掌控的资源有限,因此抗风险能力弱。作者将穷人比喻为“赤脚的对冲基金经理”,但是对冲基金经理管理的是投资人的钱,而穷人手中的是自己的身家性命。由于信息获取渠道和教育水平所限,穷人一般不会购买保险作为风险防范手段,另一方面,出于盈利性和风险控制的考虑,保险公司也不愿意卖保险给穷人。当经济危机或者自然灾害来袭时,穷人很容易遭受灭顶之灾。
节选
穷人不仅过着风险更大的生活,而且同样一场灾难,可能会对他们造成更大的伤害。穷人怎样应付这些危机呢?在面临工资或收入下降时,穷人的一个自然反应就是增加工作量。然而,这有时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如果在时局不好时,所有穷人都想增加自己的工作量,他们会相互竞争,导致工资水平的进一步下降。
如果灾后增加工作量并非一个好选择,那么最好的办法常常是,通过业务多元化来缩小风险范围,就像对冲经理一样。这可能是一种降低风险的方式——如果一项活动赔了钱,其他活动还能让他们维持生计。很多穷人都身兼数职,但这同样缺乏效率。这令他们很难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进而错失专门从事其擅长领域的收益。
穷人降低风险的另一种方式是,保守地经营他们的农场或生意。例如,他们或许知道有一种新型农作物的产量更高,却不去耕种这种作物。固守传统方式的一个好处就是,农民不需要去买新的种子,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农民能赚到几倍于投资新种子的钱。但由于他们利用农业投入获取利润的方式较为保守,利润率也不会上涨过多。
真相六
穷人贷款为啥这么难?
很多穷人以小本生意糊口,但是却很难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作为周转资金,他们往往会求助于高利贷,但却蚕食了原本就很微薄的盈利。作者并没有从道德角度指责正规金融机构,而是分析了穷人贷款难的经济原因:小额贷款的贷前尽职调查,贷后的监督乃至催收等各方面的成本都高,最后使得金融机构在穷人的小额贷款上无利可图。
真相七
为什么穷人存不了更多的钱?
一方面,存款机构对于穷人的小额存钱不太友好;手续复杂,费用高。另一方面,穷人往往会因为眼前的享乐而浪费好不容易赚到的钱。而且,因为穷人在存钱和贷款方面都有困难,导致他们在做小本生意时常常会因为缺乏资金而经营失败。
节选
比尔·盖茨基金会发起了一项国际运动,旨在拓展穷人获取储蓄账户的渠道。然而,缺乏正式的储蓄账户渠道是唯一的问题吗?研究表明这并不问题的全部。有些商贩似乎就坐在随处可见的摇钱树旁边,有大量的存钱机会,但他们并没有加以利用。
了解人们思考未来的方式,有助于解决这些明显的矛盾。人脑会以不同的方式对现在和未来进行处理,存款行为关键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对于那些认为自己有机会实现梦想的穷人来说,他们有充分的理由想节衣缩食,将省下来的钱作未来投资。相反,那些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人,他们一般会做出反映这一心态的决定。
除了客观环境外,穷人们的主观、甚至是生理因素也会导致“贫穷陷阱”的形成。例如,穷人因为长期处于高度压力下,其大脑会过多分泌皮质醇,导致穷人在决策时会出现“时间矛盾”,即过多关注当下的享乐,而忽视了对未来的投入。有研究者们设计了一个实验,当参与者对不同时间点获得的奖励进行取舍时,研究者对其大脑运行进行核磁共振扫描,结果证实了这种“时间矛盾”具有生理基础。此外,穷人在信息获取、知识水平方面的局限性,也是导致贫穷陷阱的原因。
另一方面,很多发展中国家政府管理效率低下,扶贫政策设计的不合理性,具体执行人员的不敬业也是造成贫穷陷阱的客观因素。
本书的两位作者与另一位经济学家迈克尔·克雷默(Michael Kremer)共同获得了201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显示了发展经济学的演变过程。传统的发展经济学更加关注宏观政策,得出的结论在理论上正确,但在落地时的效果有时并不尽如人意,因此也引起了诸如“是否存在贫穷的陷阱”的学术争论。
新一代的发展经济学家,使用“随机对照实验”方法进行实地、个体层面的研究,一方面把扶贫问题落地到健康、教育、贷款等具体方面;另一方面通过实验来寻找更加实用“助推”方法,让扶贫措施更有实效,为宏观政策找到了微观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很多发现和结论已经对各国的扶贫政策产生了影响,比如对学校教育中基础技能培育的重视、对预防性医疗的投入等。我们相信,学术研究能够持续提升对贫穷成因的认识,帮助全球消除贫困。
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要想摆脱贫穷并不容易,但只要抱着一种‘万事皆有可能’的态度,再加上一点儿援助(一条信息、一点儿推动),有时就能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
编辑 | 梁赛楠
责任编辑 | 雷娜
你如何看待“时间的矛盾”问题,你会为了长远目标而延迟享受吗?欢迎文末留言,留言获赞最多的读者,可获赠“中欧前沿观点丛书”一本。
推荐阅读
你可以赤手空拳、出身平常,只要你足够纯粹、足够坚韧 | 校友荐书
点击咨询中欧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