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不到20年,股价飞涨700倍,这家逆袭红牛的企业做对了什么?
在中国消费者的认知中,提到能量型饮料,第一个想到的也许是红牛。
有这样一个饮料品牌,诞生不到20年,却迅速超越原有的领导品牌, 成为美国市场上同类品牌的第一名,它就是本文的主角——Monster Beverage(怪物饮料,简称Monster)。Monster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多年前已经超过红牛,该公司股价也一路飞涨,过去20年涨幅最高超过700倍,成为过去10年中涨幅最大的美股标的之一。这个商业奇迹是如何实现的?中欧EMBA2009级校友、天图资本合伙人李康林所著的《新消费时代》一书,向我们揭秘了Monster的逆袭故事。
01
Monster的前世今生
Monster的前身是一家生产和销售无添加果汁饮料的公司,生意十分平淡。1992年,这家公司被重组之后,推出了Hansen品牌,仍将绿色天然的产品作为主要卖点。
虽然公司每年不断推出新口味、新包装,但无论是品牌影响力还是销售规模,始终无法有效提升,被淹没在饮料品牌的海洋里。
进入上世纪60年代后,随着新消费模式的兴起,美国的消费者开始意识到碳酸饮料对健康带来的影响,尤其是糖分对于肥胖的影响,导致美国的碳酸饮料整体销量开始下滑,人们开始寻求一种全新的替代产品。在此之后,美国消费者对于提神类饮品的需求逐渐旺盛起来,由于他们对于咖啡、茶饮等产品已经养成很强的消费习惯,美国成为了全世界人均咖啡消费量最大的国家。
公司的转折点出现在1996年,公司董事长 Sacks由于早年曾在欧洲从事律师工作,发现欧洲能量饮料市场在红牛的带领下卖得非常好。1996年,红牛进入英国市场时也大受欢迎。Sacks由此断定,能量饮料在美国销售一定也不会差。于是,公司开始着手研发能量饮料,并于1997年春季推出了第一款产品——8.2盎司装的轻碳酸能量饮料。新产品的推出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但是同年红牛也全面进入了美国市场,两者推出的产品拥有类似的包装、类似的定位。面对红牛的大举进攻,Hansen毫无竞争力可言,只能靠着整个能量饮料市场的红利获得一定的营收增长。
2002年,在公司首席市场官Mark Hell的极力推动下,公司将旗下的能量饮料品牌改名为Monster。从品牌名、品牌LOGO,到产品包装、容量、定位、客群进行了全方位的改变,与市场上的产品形成了明显的差异化。
Monster上市当年,带动公司整体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亿美元,并由此进入了10年的高速增长期。在2008年,Monster的市场份额首次超越红牛,成为美国能量饮料品类第一,市场占比近40%,并持续至今。
2012年,随着整个能量饮料市场的逐步饱和,Monster的市场份额也趋于稳定,公司进入了增长瓶颈期。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公司营收增速明显放缓,Monster的管理层也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内部效率的提升以及费用的控制上。2014年,公司的营收增长依然是两位数,但是净利润重新恢复了增长。
不过,真正让公司股价重新走上上涨之路是在2014年8月15日——想要成为全品类饮料集团的可口可乐宣布以21.5亿美元现金收购Monster16.7%的股份,同时双方进行部分品牌间的置换,以增强各自品牌在细分市场的协同效应。
具体来说,Monster母公司将旗下非能量饮料品牌交给可口可乐运营,而可口可乐则将旗下Nos、Burn等能量饮料品牌交由Monster运营。对于可口可乐来说,颇有些“打不过就收购它”的意味。作为想要成为全品类饮料集团旗舰的可口可乐,快速增长的能量饮料类目必须要做,相比自身打造并不太成功的几个品牌,Monster是能量饮料品类中当仁不让的优质标的。这一消息对于Monster来说更是一剂强心剂,Monster不仅将提升自己在能量饮料市场的份额,进一步坐稳第一的位置,同时还能共享可口可乐强大的全球分销网络。投资者们重新看到了Monster的增长动力,消息发布当日,可口可乐股价上涨1.3%,Monster股价暴涨超30%。
可口可乐相关能量饮料品牌的注入以及整个灌装、分销网络资源的协同,帮助Monster重回两位数的年度增长率;同时,由于对于各个品牌更好的协议,公司整体费用水平降低,净利润的增速超过营收的增速,公司显现出稳健且良好的增长态势。Monster的营收在2017年突破33亿美元,并取得超过8亿美元的净利润。
Monster的股价也在公司业绩和可口可乐入股的双重刺激下,进入了三年三倍的新一轮增长期,相比于2002年,实现了超过700倍的惊人涨幅。
2018年至今
在这个阶段,Monster已经在全球多个市场占据领先地位,市值已超过400亿美元。但由于其他市场与美国本土市场之间规模的差异,让公司整体的增速很难再回到历史水平。投资人和公司都意识到,想让品牌重回高速增长通道,必须找到一个新的、足以匹敌美国本土的大市场——中国,这是所有人的共识。
但中国市场与欧美市场文化相比,消费者喜好差异巨大,同时又有居于霸主地位多年的领导品牌红牛的存在,Monster进入中国几年来,至今没有在中国掀起太大波澜。或许,等Monster找到在中国市场的取胜之道之时,也就是公司股价再次起飞之日。
02
Monster的成功要素分析
作为一个后来者,能够战胜领导品牌本身就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而Monster不仅做到了,更是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完成了超越并将这一优势保持至今。Monster究竟是怎么做的呢?接下来,我们通过从品牌、运营配称等方面入手一步步解析。
1
品牌的成功塑造
一个快速崛起的品类一定会吸引众多的竞争者入场,而此时品类中已经存在很强大的领导品牌,该怎么在一众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呢?答案就是:品牌差异化。
Monster的经历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要么做品类第一,要么做差异化。公司在1997年进入能量饮料市场的时候,犯了一个大部分公司都会犯的错:利用原有的品牌做新品类。
公司认为原有品牌在加州地区已经有一定的知名度,利用原有品牌推广新品类风险更低,但结果恰恰不尽如人意。
Hansen品牌在加州一带的人群中已经形成一定的认知:Hansen是卖苏打水的,要买能量饮料的用户根本不会提前想到 Hansen这个品牌。
一个区域性苏打水品牌怎么可能战胜品牌、资金、渠道全方面占有优势的领导品牌——红牛呢?
取一个好的名字是实现品牌差异化的最重要的方法。作为一个全新推出的品牌,Monster在品牌的差异化上做得足够优秀,从品牌名来看,红牛带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力量、勇气;而Monster则明显不同,带给人的印象是强大、野性,充满了未知,更能激发年轻人对于品牌的好奇和认可。
此外,一个好的品牌LOGO就像一把锤子,将品牌牢牢钉入消费者心智中。而从LOGO这一点来看,可以说Monster不仅做到了差异化,甚至还比红牛做得好。
红牛的LOGO是一个太阳和两头红色公牛,确实能给人一种很有力量的感觉,但是相比于Nike的钩子、奔驰的三星标,在小小的饮料罐上呈现这个LOGO图像明显过于复杂。而Monster的LOGO是三条绿色的怪物抓痕,既和品牌名呼应,又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带来“力量”“危险”“野性”这样的想象。劳拉·里斯甚至在《视觉锤》一书中将其作为案例来分析,认为其可以与可口可乐的红丝带LOGO相提并论。
2
差异化的运营配称
差异化定位是Monster成功的第一步,而为此建立起来的运营配称则真正夯实了其差异化竞争的基础,帮助Monster步步走向成功,具体来看有以下策略。
❶ 产品策略。Monster从推向市场时就开始寻求与红牛的产品差异,紧扣“美国年轻人”的需求,从配方、口味规格的设计上都透露出狂放不羁的特点。为了满足美国人更狂野的需求Monster能量饮料中的咖啡因含量比红牛更多,一罐Monster能量饮料中的咖啡因含量是红牛的两倍,提神效果加倍。
在口味上,相比于红牛较为单一的口味策略,Monster显然更加大胆,推出了各种果汁口味,以适应更多年轻人的需求。在规格上,当Monster推出之前,市场上都是以红牛为代表的8.4盎司的容量规格;而Monster则增加了近一倍,推出了16盎司容量规格的产品。“让你一次喝个够”显然更得美国人心,也更符合美国人喜欢采购大容量装产品的消费习惯。
❷ 价格策略。从定价来看,Monster单罐的售价基本上与红牛等竞品一致。但不要忘了,Monster的容量是红牛的近两倍,同样的价钱买到多将近一倍的量,而且含有更多的咖啡因。对于消费者来讲,选择谁似乎一目了然了。
❸ 渠道策略。Monster并不自己生产和灌装产品,甚至连分销也不自己做,公司将原浆和配方交给全服务瓶装商,由服务商进行生产、装瓶并组织经销商售卖。这一个渠道模式与可口可乐如出一辙,不仅大幅降低了自己的生产投入和固定成本,而且减少了组织、管理经销商带来的人力、精力上的压力。自身仅需要在品牌定位、产品研发、广告营销等方面不断加强投人。
通过这一模式,公司很快就铺开了全美甚至海外市场销售渠道,为公司的快速成长奠定了渠道基础。
相比于红牛需要投资建厂并自己组织经销商的模式,Monster的做法无疑可以帮助自身更快地完成市场覆盖工作,差异化的渠道策略也让Monster最终实现了后发赶超。
❹ 营销策略。与红牛的核心关键词勇气、超越不同,Monster营销的核心关键词是野性、自我。同样是赞助极限运动,Monster会挑选更小众、更极限,甚至有一些不被大众认可的运动,比如极限越野摩托、小轮车等。这些活动也非常契合Monster的品牌形象和它想要传达的品牌精神——年轻、狂野、叛逆、不羁、强烈的自我与不屑于世俗眼光的个性态度。而接触这些运动的很大一部分是美国的年轻一代,他们同样也是Monster的核心目标人群。正是通过精准的差异化定位以及一系列相应的运营配称,让Monster在红牛的笼罩之下依然强势崛起,成为能量饮料品类的代表。
03
寻找中国的Monster
在新兴国家的消费刺激之下,全球能量饮料市场的规模已经达到300亿美元,并有望在2021年突破400亿美元。中国在2013年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能量饮料市场,预计2021年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0亿美元。
目前,中国国内市场的货架被统一、康师傅、农夫山泉、娃哈哈等几家巨头几乎垄断了,新的品牌进入的难度不小。但Monster的成功经验可以给创业者一些启发,使之能够在巨头的垄断下杀出一条生路。
1
品类选择
消费者的需求在不断变迁、细化,饮料行业也在不断分化,新的品类不断出现,如何像Monster那样选到一个具有快速成长力且潜力巨大的品类是第一步。这需要品牌深度理解消费者,从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出发,分析市场上现有产品无法满足的需求点,进而去理解品类成长的根基。
2
品牌差异化
这是Monster做得最成功的一点,也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找到自己的目标人群,寻找与现有领导品牌的差异化,并为此建立起一套运营配称,把差异化真正在市场落地,然后不断通过营销、广告来传播这一差异化。
3
尽可能寻找到新的零售高势能渠道
在传统的线下零售渠道,各领导品牌已经占据了较好的货架位置,而且长期和渠道的合作也使得各领导品牌对终端的掌控力较强。寻找一个有可能快速成长,而且相对势能较高的渠道是一个好的选择。就像多年前的天猫、京东,它们拥有规模巨大且不断增长的用户群体,获客成本较低,依托平台出现了一批淘品牌、京东品牌。
寻找和产品契合、和目标人群契合的新渠道,是对新品牌的考验。中国的饮料市场未来可达万亿级,不断出现着像营养快线、脉动、王老吉这样的现象级品牌,相信未来也一定会出现比肩、甚至超越Monster的新品牌,让我们一起持续关注。
编辑 | 梁赛楠 杨知恒
Monster在差异化优势中逆袭成功的故事,对你有何启发?欢迎文末留言。
推荐阅读
点击咨询中欧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