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史上最强春节档,影院排片大作战,揭开80亿票房背后的秘密

王忆万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2022-05-13


“没有什么比最爱的人都在身边更让人心安,如果说还少了一点什么?最好是电影。”作为全球率先复苏的电影市场,中国电影在春节期间创下了“史上最强春节档”的战绩,6天内诞生2部票房均超过30亿的影片,总票房超过80亿,充分展现了中国电影的爆发力。


在深影橙天院线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伊简梅看来,今年春节档呈现出类型多样化的趋势,影片质量明显提升,但也出现了严重的“赢家通吃”局面。电影在选择档期时,要尊重客观规律。面对更加细分的受众需求,中国电影在产业端亟待成熟完善,不能懒惰,不能躺在人口的红利上无所作为。



01

“最强春节档”不是偶然

从今年的春节档,我们可以观察到中国电影的两个基本特点。


第一,观众的观影需求一直存在,而且变化在于,观众对国产影片的信心越来越强了,他们愈发喜欢反映中国人自己的生活、文化和精神面貌的作品。电影是文化产品,随着全民素质的提升,以及对文化自信心的提升,产品会越来越丰富。


第二,今年春节档在类型上更丰富,质量也更高。今年的春节档出现了明显的“赢家通吃”局面,《唐人街探案3》和《你好,李焕英》两部电影的票房占了总票房的80%,但不能忽视的是,《刺杀小说家》《人潮汹涌》等影片也获得了很好的评价,虽然这些影片的票房不高,但有些影片在工业水准上已经接近好莱坞的水平。 


当然,以后的电影制作应该越来越具有科学性,比如什么类型的影片能达到多大的票房体量,它的天花板是多少,这些都是有规律的。电影和产品有相似性,都符合消费的规律,但它作为艺术品又有些不同,在某种状况下,一部电影的票房可能会突然爆发,这甚至和艺术本身无关,而是和社会情绪相关。


不过我始终认为,电影创作还是需要创作者有感而发,他/她对某类东西有深刻的感受,希望和大家分享,这一点是不能动摇的。《你好,李焕英》的成功就是极致的代表,贾玲说她并不是想做一个导演,而只是想把妈妈的故事说出来。首先,你要有这样的初心,然后再有具体执行层面上的考量。但如果是去拼制一个东西,或者为某类人群定制一个东西,我从根子上不认同这种做法。 


我认为今年的“最强春节档”是常态,并且会越来越好。其实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今年春节档的上座率还没有完全放开,北京仅为50%,其他地区是75%,当然今年出现了票价上涨的情况,冲抵了一些因控制上座率而造成的损失。我认为,以后每年春节档都可以容纳8-10部质量很高的影片。



02

探索档期的规律


电影如何选择档期是一门学问,大量电影宣发公司会在档期上反复斟酌。今年的春节档仍然证明了它的强势地位,但也有可能遭遇被头部赢家“碾压”的风险。


档期的优势是,在这个节点,观众的观影概率更高。市场的大盘会影响单片的票房,所以大家都希望能进入热门的档期。


我们以前没有档期之说,现在慢慢有了春节档、暑期档、国庆档、元旦档四大档期,还有情人节、清明节、五一节这些小档期,这是伴随着电影业态和市场成熟而形成的。


档期成熟的标志,一是票房的容量,一个大的档期要能容纳多部大制作电影,至少总票房要达到几十亿;二是能帮助一些制作规模相对较小、题材类型相对小众的电影突围,取得较为不错的票房成绩。比如《流浪地球》应该算科幻灾难片,但是也在春节档取得了好成绩。


不同档期适合的影片类型也不同。春节档的消费心理很特殊,我们会在此期间把自己腾出来,陪伴父母和朋友去看电影,大家肯定不会去看悲悲戚戚的片子,受欢迎的一定是合家欢和喜剧类的。暑期档是学生们的狂欢,所以它的题材就会偏向年轻人比较喜欢的类型,比如爱情、动作、冒险等。国庆档出现的变化是,很多具有家国情怀的影片开始成为主流。而元旦档从圣诞节开始,和春节档类型较像,但比春节档的规模略小一些。


至于影片能否挤进热门档期,和影片本身有没有亮点、竞争对手情况都有关系。因为一个影厅每天最多也就能排7-8场电影,影院肯定会多排更多观众想看的电影。



03

排片大作战


影院在排片时,预售是最硬核的考量指标,场次卖掉了,肯定就得排。第二是会考虑大家的想看程度,不同地区的观影习惯不同,对题材的爱好也不同,这需要影院的店长或者投资人作综合的判断。


比如《大圣归来》是一部动画片,我们之前对动画片有一些常规的票房体量认知。但当片方请院线提前看片后,我认为这部电影可能会爆,就强烈要求院线下的各大影城重点排这部片子。最后这部电影成为暑期档的爆款,片方对我们影城体系的大力支持也印象深刻。《流浪地球》也是这样,国内对国产科幻片一直没有太多信心,但我看片后,判断它一定是春节档最值得看的,就在自己的院线体系里极力“安利”。当然,这毕竟有主观的成分,也会有看不准的时候。


“排片率”对影片的票房来说至关重要。现在排片调整很快,第一天的数据出来后,第二天就可以调。我们会根据观众的反馈,包括影片上座率、排片占比等快速调整。但我们不会根据数据大盘一概而论,我们院线下有两三百家影城,每家影城的运营能力、设备状况各不相同,不同级别城市的观众口味也不同,经营状况有很大差距。每座影城都会根据自己的“小数据”做决策,我们院线只会给一些总体的建议,不同影城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


我们常常希望和片方沟通的是,中国电影市场还没有想象中的成熟,比如年人均观影量仅为1次左右,美国可能高达3次以上,当我们追上这个数量的时候,可能同一档期内,每位观众可以同时看好几部电影,优秀的影片都能得到认可。


但现在还没到这个程度。人不能不客观,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同一档期可能最多容纳3部大体量影片,2部中等体量的片子,一部偏弱的片子。如果超出了这个数量,大家是不是能讨论一下,调整到另外的档期,也更利于把每部片子做好,把每个档期做旺。



04

电影产业不能躺在

人口红利上无所作为


目前中国电影观影的主流人群是年轻人和中年人,想要挖掘更多票房增量,就要能吸引各个年龄层的人来到影院。比如在作品层面,针对不同年龄层,创作的电影类型和题材就不同,但我个人认为,这么多年来,中国电影在创作端有非常大的进步,但在影院端的营销和观影体验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现在影院在硬件上做了些升级,比如有更舒服的沙发,有更大的银幕。但营销和运营方面,除了采用先进的互联网购票,其他方面反而退步了,影城地面的主动性营销弱化了。


我记得自己年轻的时候,电影院还经常会组织一些社区观影活动,请大家一起来讨论电影,在影院附近2-5公里范围内做很多工作。但现在影院大规模依赖售票平台的营销和推广,反而弱化了自身的推广工作,也许最主要的原因是成本和回报不相匹配。


我认为影城亟待改革,要匹配得上这个时代,不能懒惰,不能躺在人口红利上无所作为。这还有待未来体系化的革新。




作者 | 王忆万


今年春节档,你最喜欢哪部电影?你认为中国电影的最大变化是什么?欢迎留言和我们分享。


推荐阅读


抓住3.7亿人的生意机会,这是一份了解95后的权威指南 | Z世代


成功或许难以复制,但成功人士都有这三个思维


《八佰》终于来了,但疫情后的中国电影路还很长

点击咨询中欧课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