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纵阅新生活 |田力庚:真想让战友看看今天
广告合作:13603232639 | 0335-3663968
抗战期间,
活跃在华北一带的冀东军分区12团
有过一次记入史籍的战斗。
1944年1月12日,卢龙县白家窝村南白家山附近,12团参谋长曾克林亲自指挥部队伏击要去燕河营据点的日伪军运输队。
当年,21岁的田力庚就在曾克林的队伍里。他已经当了2年兵,还没有配枪,身上揣着3颗手榴弹,手里攥着1颗,拉紧了弦,眼睛瞪着山下的公路。
敌人的运输车驶入视线,手榴弹从头顶呼啸而过,枪声四起,田力庚瞅准目标,挺起身,拉弦投弹……
75年后,在海港区海阳镇鲤泮庄村的家中,96岁的田力庚回忆起这场战斗时,小村庄安静祥和,他的耳旁只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响。
“咱拿下了8个大车,缴的枪炮数不过来。”几十年前那场战斗的结果还牢牢刻在田力庚脑中。“白家窝伏击战,激战两个多小时,缴获轻机枪9挺、步枪150余枝、手枪10枝,各种子弹2万余发……”史料上的记载也印证着老人的记忆。
老人记忆中最深刻的是白家窝伏击战。
记忆力衰退,但是惨烈的战斗瞬间刻骨铭心。
这场战斗让12团实力又一次壮大,威名赫赫,对田力庚来说更意义非凡——不久后,他被配发了一把大盖步枪。
打那以后,田力庚作战越发勇敢,也经历了更加残酷的战斗,“被日本子围在山上下不去,吃炒米,喝山上的凉水;打死过敌人,也眼看着自己人倒在身边;跟我一起当兵的30个人,活着的少,经我介绍来部队的,一场仗就死了仨……”
一次战斗中,田力庚被日军炮弹炸伤,小腹撕开了条长长的口子,从此身体一直很弱。养好伤,他回到战场,跟着部队剿匪,参加解放战争,直到1950年,身体实在难以支撑才复员回乡。
向牺牲的战友致敬,告慰他们祖国现在日益繁荣富强。
耕作在家乡土地上的日子,不再有激烈的回忆,田力庚“战士”的身份已被岁月磨得几乎不露痕迹;70多年的岁月翻过,鲤泮庄也历经变革,面貌一新,再难觅战火的印记。
现在,从鲤泮庄往西走上半里路,已属于城市区,高楼林立。村里人大多不再只靠种地谋生,农闲时就去打工,更年轻的一辈人都乐意去找份稳定的工作。
村里已经通了公交车,站牌就立在田力庚家门口不远处。现在,在城里上班的后辈们随时可以坐着公交车来看看他。这几年,孩子们来探望,更是把小轿车直接停在他的小院前。
“隔三差五有人来看看,还有不认识的后生。”除了自家人,一些志愿者团队也会带着米面油来看他,老人跟大伙儿特别亲。但因为记忆力衰退,田力庚总把儿子也当做来探望的志愿者,临走都拉着他们的手嘱咐,“不用惦着叔,国家管着哩……”
老人说不用惦着,国家管着呢,看病都不花钱哩。
鲤泮庄村有一个无名抗战烈士墓,
田力庚回乡后,每年清明节都去祭扫,
还嘱咐儿孙不要断了这件事。
虽然不知道这里葬的是谁,老人在墓前喊他“战友”,念叨着身边发生啥变化了,他想让牺牲的战友也看看国家现在的样子。
田力庚上岁数后,经常闹病,抗战老兵有住院费全部减免的优抚待遇,去医院也方便,老人一不舒服,孩子们就赶紧接上他去医院。
探访田力庚后不久,老人又生病了。6月底,记者去海港医院再次看望他。
医院的病房窗明几净,老人躺在床上输液,身边的二儿子告诉他记者过来了,他坐起来,还像之前一样,大嗓门地招呼:“同志们啊,赶紧坐下!”
96岁的老人生活起居由二儿子负责照顾。
病床上,田力庚又讲起白家窝一战,记忆变得清晰起来,周围病友也被吸引,不一会儿,病房门口就站了不少人。大家边听边感慨,“这是位老兵啊!在书上、电视上看见的仗,人家都打过!”
战火烽烟讲完,老人又捋捋白发,“现在日子好了,国家没忘了我们!”房间门口,有人已经红了眼圈。
驻足门口的隔壁病友听说老人是抗战老兵,不禁肃然起敬。
拿起枪时,千千万万个“田力庚”没有想过,自己的身影会汇入一个个重要时刻,决定国家存亡的方向。而老兵还在,历史便依旧鲜活,那是一段不该被我们忘记的来时之路。
记者:马卫庆 王鸽 程学水 摄影报道
视频:程学水
编辑:戴梦
责编:王勍 李蔷 侯红玲
终审:马力 张晓阳
往期热点回顾
①热到爆表!中雨、雷阵雨马上就到!三伏天,秦皇岛人要注意这些事儿……
仙女都在看据说在看的各位都是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