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市味道的记忆——天宝斋第一楼

声明:本公众号对原创稿件享有版权,转载需注明出处


提起“天宝斋”这个名字,秦皇岛的坐地户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上世纪30年代初,刘春堂在北京学到一手酱肉的好手艺,他携家眷、推小车来到秦皇岛谋生,在当时繁华而热闹的正街上开了一家饭店。这是天宝斋第一次出现在秦皇岛人面前。也许那写在圆铁皮上的“天宝斋酱肉铺”几个字并不起眼,但那地道醇香的京味儿酱肉、肘花以及独具特色的叉烧肉确实令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没错,天宝斋用纯正而迷人的味道征服了食客的心。


每一座城市都拥有属于它的独特味道。每一个人都有只属于自己的一份舌尖上的记忆。人类对于味道的记忆非常敏感而持久,有些味道记忆可以持续几十年甚至一辈子。人们因为某一种味道可以关联某一座城市,某一个场景,某一个深藏心底的人,那种味道历久弥新,挥之不散。人世沧桑,风物流转,天宝斋的经营也是几经升降浮沉,幸而,它的味道一直传承至今,依然飘散在秦皇岛的夜空。
1989年,天宝斋正街店由原海港区饮食服务公司大众饭店主任李淑兰接手管理,她带领着殷秀珍、李玉芬共同创业,三姐妹同心同德,务实上进,共同将天宝斋的牌子擦亮。她们在发扬传统酱肉美食的基础上,又开发了风干肠、炸排骨、酱猪手等特色美食,使得天宝斋再续辉煌,让这家名满港城的老店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2000年,天宝斋第一楼饭店重新开业,这一次将饭店设在建国路161号,以“食为天,心必正,诚为本,客自盈”为经营理念,恭迎八方食客、四海宾朋。天宝斋经营管理的权杖传至李淑兰的女儿吴秋芬手上。


吴秋芬大半生都追随母亲在饭店里干活,几乎可以说是长在饭店里,因此深谙饭店经营管理之道,她对食材的选购十分重视,向来是亲力亲为。天宝斋的炸肉堪称一绝,吴秋芬表示,炸肉所用十三香是她亲手调制而成,秘不示人。炸排骨则选用小软肋,斩成小段以后精心腌制,蘸满粉浆的排骨从油锅中捞出来,外酥里嫩、香味浓郁,如此勾魂摄魄的美食摆在面前,任谁都不免食指大动,必欲食之而后快。粉肠和风干肠也是天宝斋的特色食品,店里每年腊月都会做至少500公斤肉的风干肠,外卖一小部分给店里的老主顾,其他基本都是在饭店销售。

“我们店里的三鲜自制豆腐这道菜卖得特别好,以豆浆、鸡蛋、海参、虾仁等为主要原料,但价格并不高,豆腐清新嫩滑,虾肉肥腴鲜美,海参香滑筋道,这道菜真可谓软糯可口,我对这道菜特别有自信,有时候会主动推荐给食客,我就对食客说‘你们品尝一次试试,不好吃不要钱’,因此这道菜也成为我们的一道招牌菜。那些牙口不好的老年人更是大爱这道菜,几乎是逢来必点。”吴秋芬谈到这道菜的时候,自信满满,笑容可掬。
吴秋芬还告诉记者说:“来天宝斋的食客以老年人居多,大多是回头客。其实有许多菜年轻人也非常喜欢,像炸肉、炸排骨这些就不用说了,毛血旺、辣子鸡、回忆溜肉段、风味小羊腿、糖醋里脊、锅包肉、酸菜鱼这些都是老少咸宜的菜品,许多年轻人吃完都赞不绝口。”


吴秋芬阿姨现在已垂垂老矣,天宝斋第一楼饭店经营管理的权杖再次移交,这一次是传至吴秋芬的女婿王川的手里,王川个子高高大大,是一个朝乾夕惕、勤勉努力的小伙子,在他的积极推动下,天宝斋去年入选了河北省第二批“燕赵老字号”保护名录。店里悬挂的那些老照片仿佛在诉说着天宝斋所经历的那些悠悠往事与如歌岁月……


记者:王红利

摄影记者:张伟 程学水

视频:马跃 戴梦‍

编辑:孟欣然

责编:侯红玲

监审:李庆伟

终审:何义安 周岩


往期精彩回顾① 夜晚的瓢泼大雨中,一男子32层楼顶欲轻生……② 最新!新增14例本土病例,均在北京!③ 秦皇岛这小两口的迎亲车队,太拉风了④ 开通举报电话!教育部专项核查来了让更多人看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