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干部余国军:传经送宝 引领脱贫致富
载着家人的期盼,他们来到这座城市,追逐梦想,努力打拼。他们默默奉献,成就自己的同时,也推动着城市不断发展向前。
正因为有了包括他们在内的千千万万城市建设者的努力,才有了今天开放包容、宜居宜业的城市,才有了这朝气蓬勃、无限美好的画境诗天。
请看秦皇岛日报社全媒体编辑部倾情奉献的系列报道——新秦皇岛人。
扶贫干部余国军:
传经送宝 引领脱贫致富
余国军参与我市大型体育赛事。
人物档案:
余国军,市科学技术局人才与成果转化科科长、驻青龙满族自治县青龙镇平顶山村第一书记。
2003年,余国军从部队转业到秦皇岛市工作。
记忆深刻的事:今年春节前,余国军回湖北老家正赶上疫情暴发,平顶山村的村民惦记他,筹资买了一箱口罩给他寄了过去。
刚来秦皇岛的印象:有山有水,夏天气温不高,是个好地方。
现在的秦皇岛:环境越来越好,村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平顶山村有故乡的感觉。
余国军讲述来秦生活经历。
走出寿桥村,没离开“农根”
1970年,余国军出生在湖北省鄂州市泽林镇寿桥村,他是家中长子,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父亲早逝,母亲用柔弱的肩膀扛起家庭重担,在稻田里终日忙碌。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初中毕业后,余国军没有继续读书,他挽起裤腿,和母亲一起下地干活儿,读书的机会留给弟弟妹妹。母亲干了一辈子活儿,余国军干起来并不觉得辛苦,但他无法从那片土地里看见未来。1989年3月,19岁的余国军应征入伍,他在部队省吃俭用,把攒下的钱寄给母亲;勤奋好学的他,两年后顺利考入某陆军学校。“当时知道有机会考军校,就开始学习,没想到就考上了。”谈起那段经历,余国军只是淡淡一笑,他不愿过多渲染那段岁月。
2003年,余国军从部队转业到秦皇岛市科学技术局,先后任政策法规科科长、农业科技科科长、人才与成果转化科科长。就这样,从农村走出去的余国军又和农业打起交道来了。
来到秦皇岛,送科技下乡
身在科技局,又分管农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词——科技兴农。这些年来,余国军经常想起母亲在水稻田劳作的身影,付出辛苦,却得不到多少回报,这是很多农民要面对的现实。为了改变这样的现实,余国军再次踏上学习之路。
2003年至2018年间,余国军在学习中总结经验,编写了《科技富农家技术手册》,提出让机关干部带着科技下乡,重点抓农业园区建设的构想。为了使自己的理论落地,余国军几乎踏遍了秦皇岛的每一个村庄,哪个乡镇有哪些特色种植、养殖产业,他如数家珍。“你手里有新品种,但农民就是不种,为啥?因为他们心里没底儿。”余国军说,“抓农业园区建设,说白了就是给农民们带路,拿到什么新品种,农业园区先作尝试,得让农民看见希望。”
在余国军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农业产业园区投入建设,全市范围内由余国军参与命名的就有30多个。2010年12月,余国军被评为“河北省科普工作先进个人”;2011年8月,因贡献突出,余国军被国家9部委联合评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先进个人;2015年5月,余国军在全国科技活动周“万名科学使者进社区”活动中,因热情服务、尽职尽责、贡献突出再次获奖。
情系平顶山,真心换真情
平顶山村第一书记余国军(右二)与村民在一起。
2018年,余国军被选派到青龙满族自治县青龙镇平顶山村任扶贫第一书记。他积极引导群众依靠科学技术种植,分别与北京化工大学秦皇岛生物产业研究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农大等单位签约合作,将高校研究成果应用到板栗种植上,促进板栗增产20%。“现在,村里仅板栗种植就使人均收入达到1.1万元。”余国军说。
“你是真干还是假干,村民能看出来。”余国军说,这几年他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彼此间感情日益深厚,村民们见到他都会亲切地喊他“老余”。
今年春节期间发生的一件事让余国军难以忘怀。“每年春节我都会回寿桥村看望母亲,今年也不例外。”余国军说,回到故乡后,湖北省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起来,余国军30年来头一次在家陪母亲待了一个月。“有一天,我在地里种菜,电话响起,是平顶山村的村民。”余国军回忆,“他问我口罩够不够用,说村民们筹资给我买了一箱口罩邮了过来。我听了之后特别感动。”因为物流问题,余国军没有收到那箱口罩,但村民们的殷切关爱永远留在了他的心里。
记者:刘迅
摄影:程学水
编辑:侯红玲
责编:刘旭伟
监审:赵明
终审:何义安 周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