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归来的迫击炮手,又回到了家乡的那座大山
声明:本公众号对原创稿件享有版权,转载需注明出处
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保卫新中国,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面对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英勇顽强,血战到底。抗美援朝这场立国之战,拒敌于国门之外,保障了新中国数十年安心发展的和平环境。秦皇岛日报社全媒体编辑部推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系列报道《不能忘却的记忆》,铭记这伟大的胜利。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
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不能忘却的记忆
这个隐居大山的老人
竟然是迫击炮手
10月16日午后,阳光一股脑洒向青龙满族自治县安子岭乡金杖子村这个大山坳里的小村庄,在村头不远处,靠山脚的一座简陋老屋正安静地沐浴着暖阳。
述说与回忆,他仿佛又置身于震耳欲聋的战场。
这座老屋的男主人叫郁万财,96岁高龄。此刻,他正用一条腿艰难地支撑着身体,坐在炕上,一脸的平静与安详,老人抬起手,颤巍巍地将盘子里的苹果执拗地递给来访的陌生人。谁曾想到,这个衣着简朴、面容慈祥的农村老人曾有过一段枪林弹雨的过往——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亲历数次惨烈的战斗。
这些荣誉他珍藏了七十多年。
往事在老人模糊的记忆中慢慢清晰——
1947年,23岁的郁万财参加解放军。他作为迫击炮兵参加了著名的辽沈、平津、太原、兰州、新保安等战役。1949年进军大西北,郁万财担任抢水小组长,立功一次,同年他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1951年2月,郁万财所在的19兵团65军跨过鸭绿江,从辽宁安东(今丹东)长甸河口入朝参战,亲历了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一提起那段经历,老人就默默淌泪。
战场上的惨烈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打仗苦啊!”
郁万财记不清是哪次战斗了,“没黑夜没白天打了两个月的仗,还正赶上连雨天,白天躲进坑道,夜里出来。打仗哪会分时间,说打就打啊。两三天吃不上饭是常事,饿时一个萝卜几个人分着吃。晚上冻得瑟瑟发抖,大家就挖点旱烟油,你一口他一口吸来取暖。敌人的飞机一直在头顶盘旋,背负着20多公斤的背包,一天急行军近70公里。”现在,每到潮湿的夏季,郁万财的身上就起一片一片的红包,瘙痒难耐,这是在朝鲜时落下了病根儿。
他说打仗是为了祖国的和平,义不容辞。
战场上缴获的美军调羹。
“打仗就有伤亡。”作为迫击炮手的郁万财在步兵后方进行炮火支援,虽然没有亲眼见过前面的战友倒下,但是战友们牺牲的消息会时时传来,他把悲痛化为猛击敌人的力量,把炮火一次次瞄准目标敌人狠狠射击。一次战斗中,郁万财受了伤,炮弹皮打进尾骨部位。团部医院没有麻药,几个人死死按住他,生生把炮弹皮挖了出来。轻伤不下火线,郁万财在救护站简单处理后,很快又上了战场,因战斗英勇被提升为排长。
说起身边倒下去的战友,他忍不住泪流满面。
1953年冬天,郁万财回国,又经过短期的学习,1955年2月复员返乡。他积极融入到社会主义农村生产建设中,先后在安子岭乡、双山子村、刘杖子村、金杖子村担任乡长、村长、大队长、大队书记20多年。
金杖子村沟沟壑壑,很少有整块的平整田地。为了让全体村民吃饱饭,时任大队书记的郁万财又开始了另一场“战斗”——向山要粮。他带着党支部成员一边开荒造田,一边修路,历时10多年,将河套改造成30亩河边地,又修通10公里村路,为解决全村百姓吃饭问题打好了底儿。
老伴儿给他佩戴上纪念章。
一天当过兵,一生是军人。一次战斗过,一辈子有革命情怀。后来,郁万财把三儿子送去部队服役,他希望儿孙都能去部队接受锻炼,保家卫国。
老人的讲述如透过纸窗缝隙射进来的微弱阳光,时断时续,走过近一个世纪,历经风霜雪雨,老人唯一的心愿就是和老伴在这座老屋里安度余生。
向牺牲在朝鲜战场的英烈们致敬。
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1950年11月28日,长津湖战役打响的第二天,志愿军第20军第59师第177团1营6连,奉命攻击柳潭里以南9公里的死鹰岭,阻击美军陆战1师南逃。然而在零下40摄氏度的极端严寒下,全连125名官兵全部冻死在死鹰岭阵地上,后来战友在6连上海籍战士宋阿毛身上发现了这首绝笔诗。
(视频来源中国军视网)
在长津湖战场上,志愿军20军59师177团6连、60师180团2连、27军80师242团5连除一名掉队战士和一名通信员,成建制被冻死。“冰雕连”成为一座精神丰碑、一种文化符号,被载入军史。
(综合自人民网、中国军网、CCTV国家记忆)
记者:赵力楠
摄影、摄像:马卫庆
视频制作:马跃
编辑:侯红玲
责编:刘旭伟
监审:赵明
终审:何义安 周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