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昌黎玉雕传承人吴俞豪:方寸之间,凝聚千万匠心

声明:本公众号对原创稿件享有版权,转载需注明出处

全媒体记者:马卫庆 王鸽 摄影报道编辑:陈春芳  责编:卢冀明

23岁的玉石雕刻师吴俞豪身上,颇有些少年老成的样子。为了一门家传的老手艺,他从大城市回到家乡昌黎,回到了如祖辈们一样沉淀匠心,与古老技艺相守的静谧时光中。

昌黎县城的一条商业街上,一家四方小铺亮亮堂堂,吴俞豪把自己的玉雕店选在这里。

小店开张不久,陈设不多,只有一台打磨材料的横机,一张工作台,一个石料架和一排展柜。他每天的生活也简单,就在机器“嗡嗡”作响、石末纷飞的打磨和对着材料、图纸的推敲中轮转。

玉石雕刻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有上千年历史,其技艺在昌黎也有流传。吴俞豪的姥爷、爷爷和叔叔都是玉雕手艺人。

吴俞豪记得自己10岁那年,看爷爷雕刻入了迷,令老人乐得合不拢嘴,便让叔叔带他入门。不久,叔叔在北京开了玉器店,他也去北京上学,空闲时间常去帮忙,也开始学习泥塑、绘画等基本功,正式接触起玉雕。

但几年后,就在吴俞豪凭借手艺在北京有了稳定工作的时候,他却选择回到家乡。

10月22日上午,记者来到了吴俞豪在昌黎星耀广场的玉雕店,一进屋,小伙子正坐在打磨机前,专注地塑造着一枚印章上的立体金蟾形象。

只有三分之一手掌大的印章,握在手中更显得小巧,吴俞豪动作流畅、利落,信心十足。不一会儿,石料就被打磨得圆润了起来,用水冲去浮沫,一个惟妙惟肖的卧蟾出现在眼前。

横机打磨石料,动作要娴熟稳定。

一只小金蟾露出雏形。

“玉雕讲究根据不同料的天然颜色和自然形状,去精心设计、反复琢磨,灵感、技术差一点儿也做不出满意的东西。”吴俞豪告诉记者。

小吴讲述如何设计运用材料。

对玉雕师的考验通常从选料开始,而选题和构思则是作品的灵魂,在原料上一笔一笔画出设计图后,打磨的力道和雕琢的手感都是长年累月的工夫。

“玉雕是‘做减法’,创作中不能增添材料,不许失误,每一步都很关键。”吴俞豪说,“其实,多数作品完成后,都会与原设计有所出入,因为玉石材料具有不确定性,一个好玉雕师可以随机变化,将一块顽石赋予生命,这也是乐趣所在。”

雕刻之前先画样,这门手艺对美术功底有一定要求。

在店中展示柜里,放着不少吴俞豪近期完成的作品,每一件都包涵着他的创造——

一个拇指肚大的玉料雕成的白胖小脚丫上,有一点红斑,正好设计出一只小蜘蛛,取知足常乐的寓意;薄薄的墨绿色玉片被打造成宝剑,剑柄改成磨砂质感,增加了艺术性;一块晶莹的翡翠上,可惜有几处裂痕,用浮雕的手法堆叠出层层松柏,与刻出的古寺、佛像相伴,成了神来一笔……

吴俞豪的玉雕作品。

店内墙上挂着的照片中,还展示着吴俞豪多年创作的精品。其中,一幅照片里的碧玉四灵花熏工艺复杂,格外引人注意。“这是我和叔叔、师父共同完成的,当年获得了中宝协的天工奖金奖。”他说。

吴俞豪曾获得金奖的作品。

问起已在北京扎稳了脚跟、并小有成就的吴俞豪,为啥决定回到家乡,他回答得毫不犹豫。

“去年,爷爷去世了,我回来料理后事,想到他一辈子的愿望就是把玉雕在昌黎传承下去,特别希望我回来,就决心完成这件事。”小吴说,“其实,回家的感觉挺好,脚步慢了,可以更静下来做东西。现在,经常有顾客拿着从家附近的滦河边挑选的石头来加工,干起活儿来,心里是带着感情的。”

不过,让吴俞豪担忧的是,如今在家乡,玉雕手艺人已经越来越少,“干这一行学无止境,还特别需要耐得住寂寞。你看,做一件工艺稍微复杂点儿的作品,经常要花几个月,不太留得住年轻人。”

前不久,吴俞豪为昌黎玉雕申请通过了县级非遗项目,他也成为了这门技艺的传承人。

“传承人要去推广,我盼着有人愿意来学玉雕。”说话间,小伙子摸了摸腰间的兽首玉带扣,那是爷爷雕刻的作品,“我们在老一辈的基础上,也一直改良着,这是门很古老又新鲜的技艺。沉下心在方寸之间,完成一件作品后,你一定能找到其中的乐趣和意义。”

吴俞豪专注在雕刻玉器的方寸之间。


统筹:田哲轶 唐晓辉

审核:贾楠 张璇

监审:王勍

终审:何义安 周岩 赵明

往期回顾
八中过街天桥投入使用!
最新要求!核酸检测要力争6小时内报告结果
最新!新增确诊病例43例,其中本土29例
疫情防控期间,诉讼服务和申诉信访怎样进行?市中院答复来了!

秦皇岛日报社全媒体矩阵

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