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些数字的背后……

声明:本公众号对原创稿件享有版权,转载需注明出处

全媒体记者:李妍

编辑:刘伟  责编:郭巧 杨阳


他是一位平凡的父亲她是一位爱笑的母亲他是一位尽职的人民教师他一生热爱公益


……

就像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一样,

没有传奇,没有光环,

在琐碎平凡中过着自己的日子,

当走到人生的尽头,

他们用生命,给予别人新生。

他们有个共同的称谓——遗体器官捐献者。


截至目前,我市共有68人完成遗体器官捐献,其中器官捐献12例、遗体捐献23例、眼角膜捐献59例。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38名器官衰竭患者生命的延续,是118名眼疾患者重见光明。

目前,我市累计已有8275人登记了器官遗体捐献志愿。



清明时节,记者寻访到我市5位遗体器官捐献者的亲友,请他们讲述这些平凡又可敬的人们生前的点滴小事儿,纪念用生命点亮生命的大爱群体。


付德滨(1956—2013)

最大的梦想就是当兵



付石龙(右)印象中,父亲永远是这般洒脱的模样。


“原来我爸的很多做法、想法我不理解,现在渐渐开始懂他了,他一辈子平平凡凡,却有一颗正直火热的心,心怀大爱……”
付德滨离开9年了,付石龙回忆起父亲操劳的一生,思绪万千,清明节到了,他说真想去看看父亲。
1956年出生的付德滨,小时候赶上“三年困难时期”,5岁时随母亲从山东老家到东北投奔亲戚。在哈尔滨,小小年纪就跟着二叔在松花江打鱼。之后“山上下乡”,经历了“50后”的各种境遇,在青壮年的30年里,为了生计四处奔波。
“在东北的那些年,我爸没个稳定工作,打工赚点儿钱供我上学。他非常重视我的学习,只要是和我学业有关的,都毫不吝啬,想尽办法满足我。”付石龙回忆起童年,父亲风雨无阻地接送他上下学、定点送餐,所有自己挨打的经历,都是因为不好好念书。
2002年,付德滨从东北送付石龙到我市上大学,随后自己奔赴北京,不用盯着儿子学习了,打算做个潇洒的“北漂”,没想到,第二年“非典”来袭,许多计划都泡汤了。
“我爸好面子,再难他也不愿意离开北京。为了生存,他上街摆摊、在天安门前给人照相、还开过洗车店……想方设法赚钱呗。”付石龙大学假期曾去北京给父亲“帮忙”,深感北京不好混呀,可是这“倔老头”愣是不回老家也不来秦皇岛,一直坚持到2012年。
“之前年轻不懂事,总和我爸闹矛盾,可能生活中很多父子都是这样过来的,但是有一点我俩特像,就是对军旅的向往。我爸最大的梦想就是当兵,当年我报考军校失利,成为他最大的遗憾。现在我和他一样,就盼着我儿子长大了,能投身军营,报效国家。”付石龙心里,父亲永远是热血洒脱的模样。
“许多年前,我爸就说过,将来有那一天,身体零件哪块儿好用,都捐了,给需要的人,帮他们渡过难关,是一件多好的事儿!”对于父亲的善举,付石龙尊重并理解。2013年,付德滨因心脏病过世,由于脏器受损,只成功捐献了眼角膜。

付石龙说,最美好的一次旅行就是初中毕业时,和父亲一起回山东老家,登顶泰山。那时的父亲,意气风发,虽没有大事业,却是稳稳的依靠。当看到父亲的名字刻在纪念碑上,思念再次被触动,相信与父亲一样的志愿者们的无私博爱将与天地共存。


胡铁枝(1931—2018)

是党救了我的命,我得回报这份恩情




胡铁枝生前住在海港区耀华老村,老楼老房,屋内设施十分简单。
“父亲向来节俭,也要求我们不能浪费,但是遇到有困难的人,却从不吝啬,帮助贫困学生、重病同事。他曾把每月微薄工资的一半捐给病重的学生治病……”父亲的善良和大爱,永远留在女儿胡秋丽心里。
2017年元旦刚过,一名读者给秦皇岛晚报打来电话,说清扫海滨路的环卫工人周庆国一直拖着一条不合适的假肢干活,行动非常不便,希望通过晚报寻求帮助。
胡老就是那位热心读者,当时老周来海滨路路段清扫没多久,细心的胡老发现老周扫地的动作有点奇怪,右腿几乎不会动,时不时坐下整理裤腿。一次外出散步,他忍不住与老周聊了起来,这才了解到,周庆国右腿截肢,装的假肢磨得大腿根儿疼,还老转个儿。
从那以后,胡老就一直惦记着这件事,只要看到老周坐在路边调整假肢,他就会上前扶一把,一心想帮老周换一副合适的假肢。此事在晚报刊发后,市残联伸出援手,帮助老周换上新的假肢。
作为教育工作者,胡老一生严于律己,女儿读小学时曾因撕下他的一页教案纸写作文而挨打;工作中,他以身作则,多年来带领青年教师躬身耕耘,如今桃李天下;退休后,私立学校重金聘请他去当校长,他拒绝了,到耀华小学做起了志愿辅导员,义务教小学生围棋、象棋,风雪不误,孜孜不倦。
上世纪40年代末,胡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连理工学院,在学校时得了肺结核。这在当时是致命的疾病,幸运的是他得到及时的救治。“是党救了我的命,我得回报这份恩情。”他一次又一次地向家人讲述这段过往,也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2006年,老人说服家人,自己签下遗体、眼角膜捐献志愿书。

这位一生献给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离开时将眼角膜和遗体捐献给国家。


黄金玲(1955—2020)

做事细心谨慎,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我妈生前曾多次表示过想捐献器官,最早一次是在她55岁时,她出现了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期间,确诊颅内有两个脑血管动脉瘤,这是定时炸弹,不知道哪天发作,人就危险了……和我说起想要捐献有用的器官,帮助更多的人恢复健康,当时我是坚决反对的。”黄金玲的儿子付明华和多数子女一样,希望老人能够完整地离开。
在黄金玲多次表达这种愿望后,付明华渐渐态度缓和,想着母亲是做善事的人,她希望把有价值的东西留给别人,对社会作点贡献,也是生命在延续,就不再反对了。但是没想到意外来得这么突然……可能就是早上起身急了,凶险的脑干出血让善良的母亲定格在65岁,离开时,黄金玲将宝贵的眼角膜留给了需要的人。
黄金玲退休前从事财务工作,做事细心谨慎,把家里也打理得井井有条。

 “我妈思想开明,为人善良和蔼,退休后过着平凡的生活,虽然身体不太好,但也不愿麻烦我们。她希望多帮助别人,这样生命才更有意义。”付明华回忆起母亲黄金玲的过往,她那份朴实无华的善良沁润心灵。


李健(1975—2022)

一直希望用微薄的力量去温暖人间




李健为人正直忠诚、一生热爱公益。李健的爱人才女士说,“他一直希望用微薄的力量去温暖人间,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开创了自己的环保品牌,希望把健康和爱带给千家万户。”多年来,才女士也和丈夫一起投身于公益事业。
“他是个非常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同时也是好儿子、好父亲、好丈夫。”
2015年,才女士由于外伤导致脊柱受损,瘫痪在床。
“最初的四个月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翻身、吃饭、梳头、洗脸都要靠爱人帮忙,病痛的折磨让原本极其好强的女人失去了往日的神采,心情非常沮丧。所以,那时的他,每一天不仅要在身体上细心呵护照顾,同时,又要在心灵上给予我莫大的鼓励与安慰。”才女士回忆,那段日子里,李健每天为她做3个小时的康复治疗,从额头开始,一个部位一个动作都可能要重复上百次,他从无抱怨,看着她渐渐地能够起身、下地活动……每一天细微的变化都会让他流露欣慰与满足。
在以后的3年里,李健依旧坚持为爱人做康复治疗,并且事无巨细照顾着家里的一切,直到2018年,才女士彻底康复。“我知道那段时间他非常辛苦,但是在我面前还总是乐此不疲开心的样子,永远带着灿烂的笑容,充满了能量。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总是能给人希望,给人以力量”!

李健生前的愿望就是捐献自己的器官和眼角膜。当他在生命走到尽头时,他用无私大爱让更多家庭获得希望,将爱延续……  

  

李棘(1969—2020)

兜里有300元,他会捐出200元



曾经,在秦皇岛的很公益团队里都能见到李棘的身影,为此,大家常称呼他“飞哥”。
他一直靠打零工维持生计,平时省吃俭用,可参与爱心活动却非常大方,兜里有300元他能捐出200元,10年下来,累计捐款总额达十多万元。
2019年夏天,李棘身体不适,却还吃着止疼药和队员们去下乡为贫困学子送助学款。没多久,不幸的消息传来——李棘被确诊为肝癌晚期,可即便身患重病,他依然坚持做公益。
“生病后,他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只要身体允许,他都参加公益活动,我们劝都劝不住。”李棘的挚友刘成君说,李棘在景区捡拾烟头,为我市打造无烟城市贡献力量,帮着台营镇华庄村的果农销售滞销的红梨,探望抚宁扶岩沟的贫困家庭……病中的他依然没有离开他深爱的团队和他牵挂的人们,用最后的力量为他人送去温暖。
2020年,与病魔抗争数月的“飞哥”李棘静静地走了,成功捐献出自己的眼角膜,这成为他公益之路的终点,他把光明和爱留在了人间。 





捐献者在生命之旅至终点时用大爱重新诠释了生命的意义,自愿无偿捐献器官、眼角膜和遗体,为器官衰竭的病患带来新生,使那些濒临绝望的痛苦家庭恢复往日欢乐,也为我国医学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石。

为了让这份大爱传颂于人间,让后人崇敬缅怀,让捐献者家属祭奠亲人,寄托哀思。2019年5月7日,我市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碑在山海关人民公墓落成,设主纪念碑1座,主碑中央刻“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纪念碑”碑文,主碑两侧分别竖立一座人名碑,铭刻着“生命与日月同辉 爱心与天地共存”碑文及遗体器官捐献者名录。纪念碑四周种植各种花木20余种,庄严肃穆,温馨美好……

让我们记住,这些遗体器官捐献者,记住曾用生命点亮生命的人。


统筹:田哲轶 江虹

审核:卢冀明 佟文峥

监审:李庆伟
终审:何义安 周岩 赵明 
往期回顾
鸟类戏精画面集锦 | 外婆方言辅导把孩子整不会了 | 男子回收旧沙发拆开发现大量硬币
注意!这类快递,千万别签收!
最新!本土新增1455+11691,上海438+7788!
清明出行必读!秦皇岛最新防疫政策汇总

秦皇岛日报社全媒体矩阵

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