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了解百年秦皇岛,一定要来这个博物馆

声明:本公众号对原创稿件享有版权,转载需注明出处

全媒体首席记者:刘旭伟

编辑:刘伟

责编:杨阳

【百姓视角·一线】如果你要了解秦皇岛百年的历史,一定要知道秦皇岛港的历史;如果你要了解秦皇岛港的历史,一定要来港口博物馆。来到这里,看看我们亲昵地称为“小岛”的家乡,曾经历过怎样的荣辱坎坷;看看我们熟悉的码头,曾爆发过怎样震撼人心的反抗和斗争;看看我们的先辈,曾怎样为新中国建设贡献巨大力量。


视频:赵笠芯 海报:孟欣然


一条“曲折”的时间轴走进港口博物馆的1号展厅,迎面一块展板上是一条由不同颜色标注的时间轴,清晰展示了秦皇岛港主权的变化。深棕色是清政府管理时期,蓝色是英国管理时期,黄色是日本军管理时期,红色代表港权回归人民政府管理。
甲午战争战败后,中国沿海港口主权几乎丧失殆尽,清政府想再开辟可以利用的良港。秦皇岛海岸水深浪小,不冻不淤,成为当时建港的首选。1898年3月26日,光绪皇帝钦批在秦皇岛自行开埠建港,秦皇岛港成为当时中国沿海唯一的主权港口。然而仅仅两年后,英国殖民者就以卑鄙的手段胁迫负责督办建设秦皇岛港的时任开平矿务局总办张翼开具“保矿手据”,将开平矿务局和秦皇岛港改为 “中英合办”,开平及港口主权沦落于英国人手中。
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英国殖民者与日本侵略者沆瀣一气,英国人借助日本军事力量维持矿区和港口的生产运输,秦皇岛港被英国和日本共管。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英、日成为交战国,日军赶走英国管理者接管秦皇岛港,从这里运走大量从中国掠夺的资源。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为阻挠八路军接管港口和矿山,国民党反动派和美、英、日勾结,于1945年11月19日和20日分别举行“接收”和“发还”仪式,将开滦矿务局及秦皇岛港原封不动地交还英国人。直到1948年11月27日秦皇岛解放,秦皇岛港的主权才逐步回归到人民手中。

90多年前的那些面孔在1号展厅入口右侧,摆放着一台留声机和一架钢琴,中间的展位,一边摆放着英国高级员司使用的陶瓷储水罐、雕塑造型的台灯和早期的计算机,另一边是码头工人自制的卸煤锹、卸矿石铁叉等工具。


英国高级员司使用的储水罐、台灯。记者 刘旭伟 摄


港口博物馆的核心展厅,曾是原秦皇岛开滦矿务局高级员司俱乐部旧址,建于1911年。100多年前,英国殖民者在这里弹钢琴、听音乐,享受着他们作为港口主人的特权,而底层的码头工人,扛着沉重的货物,踩在窄窄的“过山跳”上,用辛苦的劳动换取一点微薄的工资。

90多年前的英文工人花名册上,不同年龄、不同表情的码头工人照片。记者 刘旭伟 摄


展厅里有一本20世纪30年代的英文工人花名册,打开展示的那一页,有6张小小的工人照片,贴在他们的名字后面。他们当中有一脸稚嫩的少年,有精壮却神色迷惘的青年,也有或沉郁或面容愁苦的中年,他们年龄、表情各不相同,却都没有一丝笑容和朝气。
博物馆里还有一组雕塑,是旧秦港码头工人在“锅伙”中生活的场景。锅伙,就是在一个锅里搭伙,是包工头管辖下劳动、生活的组织单位。旧秦港有一支庞大的单身工人队伍,主要是从河北、山东、河南等地闯关东滞留下来的农民,他们只身来到码头,收入微薄,难以成家,只能到“锅伙”中食宿。

新中国成立前,秦皇岛港码头工人的劳动条件非常恶劣,劳动时间每天都在12小时以上,忙时甚至24小时“连轴转”,二三百斤的煤筐全靠人抬肩扛,工人抬煤装船,要走高数米、宽不足2尺的跳板即“过山跳”,稍有不慎,掉下去非死即伤。“抬煤的饭拿命换”就是当年对码头工人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这样高强度的劳动,港口工人的工资却极其微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港口燃起抗争的烈火残酷的剥削引发了港口工人不断进行反抗斗争,自1920年以来罢工斗争从未停歇,但因缺乏有力领导,罢工斗争有的被武力镇压,有的在资本家微不足道的让步下妥协,工人们提高工资、改善待遇的要求从未得到满足。
1号展厅里,摆放着开滦五矿同盟大罢工旗帜和《秦皇岛矿务全体工人痛告国人书》等相关史料的复制品,瞬间把人拉回到百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大罢工中。
1922年8月,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来到秦皇岛领导工人运动,他组织起港口工人成立了工友俱乐部,仅一个月就发展到1200多人。10月22日,开滦五矿代表聚集,王尽美在大会上提出增加工资、承认工人合法权益的要求,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和英国资本家进行斗争,港口3000多工人积极响应王尽美的号召,于次日举行全体工人集会,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包围了英人经理的办公楼,递交罢工宣言,要求增加工资,开滦五矿大罢工正式开始。
1922年10月26日,唐山发生保安队枪击请愿职工队伍、打死打伤多人的惨案。王尽美连夜起草了《秦皇岛矿务全体工人痛告国人书》,痛斥英国资本家勾结反动军警镇压罢工的罪行。工人罢工的态度更加坚定。

开滦五矿同盟大罢工旗帜复制品。记者 刘旭伟 摄

资本家不仅用武力疯狂镇压罢工工人,还用收买、制造复工假象、造谣诬陷、离间分化等卑鄙伎俩破坏罢工,却被一一识破,更加坚定了工人罢工的决心,表现出高度的阶级觉悟。英国资本家不得不答复工人部分条件,1922年11月15日,开滦矿务局公布百元以下职工增资10%,罢工期间发给7日工资。11月21日,秦皇岛港工人陆续复工,轰轰烈烈的开滦五矿同盟大罢工结束,给予英国资本家沉重打击,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

她的历史仍在继续书写来到2号展厅,时间也来到新中国成立后,赶跑了殖民者和资本家,翻身做了主人,秦港职工爆发出巨大的热情和创造力。1953年,港口开展技术革新和劳动竞赛,秦港职工以极大热情投入当中,自主研究制造了自动摘钩、抓斗、散粮专用门式漏斗等设备。为增强港口运力,打破机车由国外进口的先例,秦港职工大胆设想,刻苦钻研,修旧利废,成功配置一台崭新的机车,命名为“新生号”……在这样的工作热情下,秦皇岛港提前1年零49天完成港口第一个五年计划,1957年跻身全国沿海六大港口之列。
2号展厅里有一套名为“1970”的劳动工具,“1”即杠棒,“9”即铁锹,“7”为钢镐,“0”是大筐,建港之后的60多年里,港口装卸生产一直依靠人抬肩扛。从“四机联合作业”“五机联合作业”到1965年在7号泊位实现 “六机联合作业”,秦港职工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套煤炭装卸机械化设备,结束了秦港半个多世纪码头无装卸机械的历史。
Z码头建设、7号码头技术改造、9号泊位技术改造,三年大建港期间建起的油码头和甲码头……一代代秦港职工挥洒青春和热血,一次次创造纪录,1974年货物吞吐量突破千万吨大关,1978年突破两千万吨大关。改革开放后秦皇岛港更是飞速发展,兴建了多个码头,港口装卸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港口吞吐量不断被突破,5000万吨、亿吨、2亿吨……
一次港口博物馆之行,如同一次时光之旅,125年历史的秦皇岛港,曾经历和见证了屈辱、黑暗的旧中国,曾在新中国建设中迸发出巨大的光芒,如今,她仍然在创造新的纪录,她的历史还在继续书写……


统筹:田哲轶 唐晓辉 杨宽

审核:卢冀明 刘菡 郭晨蓉

监审:孙志伟
终审:何义安 周岩 赵明
往期回顾
秦皇岛人“飘了”!C919,参与其中跨度20年!这些摄影记者拍的老照片,是秦皇岛的记忆神十六发射圆满成功!大量图片、视频来袭→2023年第1号预警!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提醒

秦皇岛日报社全媒体矩阵

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