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无糖食品→无糖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吃吗?

声明:本公众号对原创稿件享有版权,转载需注明出处
全媒体首席记者:刘旭伟编辑:刘伟‍‍‍责编:郭巧‍‍‍‍‍‍

关注无糖食品(下)


“无蔗糖”食品是否就是“无糖”,摄入代替白砂糖的其他甜味剂是否真的意味着零热量或低热量?无糖食品可以无负担地放心吃吗?

无糖食品不等于真正无糖


市民郑先生是一位饮料爱好者,特别是夏天来一瓶带气的饮料真是太爽了。不过近几年由于体重飙升,他也注意不喝含糖饮料,而是用无糖饮料代替,既不怕热量超标,口感上也得到了满足。但前段时间关于一些甜味剂不利于健康的新闻让郑先生犯了嘀咕, “这无糖的也不能喝了吗?”
市第一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樊欣娜介绍,无糖食品,一般是指不再添加含蔗糖(甘蔗糖和甜菜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等的甜味食品,而是加入了甜味剂代替,甜味剂又分为非糖类甜味剂和代糖。非糖类甜味剂是指不属于糖类的所有非营养性甜味剂,不管是人工合成、天然产生还是经过化学改性的,都属于非糖甜味剂。常见的非糖类甜味剂包括安赛蜜、阿斯巴甜、甜蜜素、纽甜、糖精、三氯蔗糖、甜菊糖苷等等。而低热量的糖和糖醇是含有热量的糖和糖的衍生物,像麦芽糖醇、赤藓糖醇、木糖醇、山梨糖醇等等属于代糖。
所以无糖食品不等于真正无糖,实质上是“未加蔗糖的食品”,食物中原有的糖类成分依然存在。非糖类甜味剂没有任何营养价值,只有甜味,而糖醇类摄入过多可能引起腹泻。不过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所有批准使用的甜味剂,只要在规定的范围内合理使用,是安全的。

无糖食品要合理摄入


市民刘女士从8月开始控制体重减肥,除了一日三餐减量,还把零食都换成了无糖的。可除了最初一段时间体重降了些,后来就很难再降了,这让她又苦恼又疑惑。
“很可能这位女士的问题就出在她吃的‘无糖’零食上。”樊欣娜说。因为甜味剂甜度高,比添加糖用量小很多,商家就可能为了保持食品原有重量和体积,添加淀粉、糊精等,这些被吸收一样可以转化成糖。所以在购买无糖食品时要查看配料表,如果含有糊精、淀粉、葡糖糖浆、淀粉糖浆等字样并排名靠前,就意味着添加的比例高,不利于控制血糖和减重。
另外有研究发现,甜味剂虽然没有热量,却可能刺激食欲、促进肥胖。正是有了精心调配的甜味剂,人们会觉得食物更好吃而食欲大增,带来的多余能量比甜味剂可大得多。近年来对大脑信号的研究发现,味蕾得到甜味向大脑报告身体得到了糖,而大脑却得不到真正糖的激发,血糖也没有相应的上升。这些完全不一致的信号很可能会给身体带来困惑,于是就可能带来食欲障碍和代谢紊乱,很可能会进一步增加肥胖的危险。

一些糖尿病患者和减重人群为了弥补饮食上的限制,只要是标有“无糖”字样的食品就放心大胆地吃。可如果过量食用无糖食品不但不能降低血糖,反而还会升高血糖和摄入过多热量,所以要合理控制无糖食品的摄入。

戒掉“糖瘾”是根本

作为营养科医生,樊欣娜并不建议一点糖也不摄入,糖也是人体需要的重要营养素,能给人体提供能量,有足够能量,人体才能走路、工作。糖也是构成人体抗体、酶、细胞和组织成分,保证脂肪充分氧化,构成体内糖原,作为肌肉和肝脏储存糖。为了更合理地摄入糖类,选择食物种类和方法值得注意,比如,推荐每天吃适量的新鲜水果,粗粮,豆制品,奶制品等,里面的天然糖成分更健康,并且不容易超量。而选择加工食品,即使口感不是很甜,也大多添加了糖,因此不知不觉中已经吃进肚子里一些添加糖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人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高于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内。如果再选择一些甜味食物,比如饮料,果汁,奶茶,蛋糕等,实际上这个时候你的添加糖摄入已经很可能超标了。

但对于很多人来说,甜味确实能带来愉悦感,嗜甜已经成为饮食习惯,而“无糖食品”支持了他们喜好甜食、喜好甜饮料、喜好高度加工食品的坏习惯。要想远离肥胖、控制血糖,最好的办法是断掉“糖瘾”,严格控制添加糖,少吃人工甜味食物,多吃天然食物,比如粗粮、豆类、薯类、牛奶等,用天然质地的新鲜水果替代甜食和甜饮料,用甜味以外的味觉食物调配饮食,比如清香味,辛辣味,酸味,微苦味等等,可以帮助我们戒掉糖瘾,实现更大的“选择食物自由”,而千万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无糖、低糖食品上。


统筹:田哲轶 唐晓辉

审核:卢冀明 刘菡 郭晨蓉

监审:李庆伟终审:何义安 周岩 赵明往期回顾

这三个“爱心售卖点”,背后的故事暖人心……

AI技术再刷屏!明星集体“说”外语,有何风险?

代缴取暖费可打折?紧急预警→

抚宁一小区抽签分配车位;市第一医院车位增至646个;青龙人工增雨;河北发布寒潮蓝色预警;快递旺季遇雨雪天气,国家邮政局提示→

秦皇岛日报社全媒体矩阵


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