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告 | 茶部 x 刘其弈:出土
关于“出土”项目 “出土”是由茶部和刘其弈共同发起的项目,是雕塑造型和柴窑功能性结合的一次展示。这些mini柴窑的体积均在0.1m³左右,但却五脏俱全;它的造型具备无法言明的生物特征,器物在这些“生物”体内的熊熊烈火之中蜕变。同时,“出土”项目又是刘其弈进行艺术调整的开始,是激发他进行柴窑之外艺术创作的土壤,是一种犹如种子破土而出的状态。此次展览将展示十多件mini柴窑雕塑作品。 |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0519a8sf9d&width=500&height=375&auto=0
6月8日,我随项目的两位策划人一同前往景德镇探访这对生活在乡野的“神仙眷侣”——刘其弈夫妇。
到达这座深藏在大山脚下的居所时,一股淡然的生活气息向我扑面而来,这股气息与熙熙攘攘的城市生活形成强烈的反差,似乎走进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耕种、养殖、造物形成一条自给自足的生活生态链,以刘其弈的话来说这是“让人幸福的农事”。我想这种淡然随意的生活态度是刘其弈与生俱来的。他告诉我说“其弈”本不是他的真名,只是觉得以前的名字太普通,于是就在图书馆的书上根据自己喜爱的数字随机选了“其”和“弈”字。
解密柴窑
“柴窑的特点是它的落灰,火焰中的微量元素是不可分解的,会与陶土本身的元素反应,形成结晶、变化。所以现在的柴烧会讲究它的落灰,它的独有性和天然性。”刘其弈如是说。
他还说,现在的柴窑是以日本为大宗,因为日本的烧窑体系一直有延续,但事实上,在中国这些都是有的,比如米缸、水缸、泡菜坛,只因龙窑制作出来的东西粗糙而被忽视。柴窑如今已流传至世界各地,但在中国常会将它神秘化,很少提及它与传统龙窑的延续作用,事实上它们的原理是一样的,虽然龙窑制造成本低,但在热能效、装窑的状态上反而是更好的。这些神秘化、玄化背后的原因更多的是商业上的炒作。
2008年,日本柴窑专家日下部正和在景德镇乐天陶社的邀请下制作了1m³大小的柴窑,整个过程非常开放,甚至公开了3D制作过程。当时作为志愿者的刘其弈看到了窑的制作和烧成全过程,思绪瞬间豁然开朗起来,原来柴窑是这样做的。其实,早在2006年刘其弈就已开始接触柴窑,但当时探访的是一些高端仿古窑。他说,这些仿古窑大多是为博物馆服务的,所以会有一套核心的观念体系,一种秘而不宣的东西。08年之后,柴窑渐渐被人认识、了解。2012年,日下部正和出版了一本《日本柴窑烧成揭秘》。在这里,我和其弈都感受到了一种悲哀,一种文化态度差异上的悲哀,泱泱大国却没有人能够真正系统的梳理、发扬这些遗落在民间的文化遗产。
从私人柴窑的建造到mini窑的诞生
2008年,刘其弈决定休学一年,一边在798的画廊工作,一边在武馆学习。在北京工作、学习时,他又以画廊助理的身份参加了一个有关柴窑的工作坊,在北京和西安两地,来自美国和台湾的柴烧艺人参与其中。这次的经历让他有了新的观念,原来每个人的窑,大小外观可以不一样,柴窑可以没有模式和标准。2009年,刘其弈回到景德镇后制作了他的第一个柴窑,该窑参考了耀州窑博物馆其中一个窑的尺寸,直径大约70厘米。他回忆说,当时景德镇其实已有三个柴窑,但是它们都是机构所有,所以刘其弈造的这个柴窑成为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个人柴窑。
2012年,刘其弈的一位台湾朋友来到景德镇乐天陶社交流mini窑的建造,当时有四个人参与(包括刘其弈),就这样刘其弈的第一个mini窑诞生了。刘其弈原本是学雕塑的,这次的mini窑建造令他找回了做雕塑的快感。他说mini窑的建造与雕塑的手法有点接近,都是用泥去塑造。mini窑需要一体形成,而且烧的时候不能太厚,结构要符合窑的功能,当时每个人都试烧了,发现作品烧的还可以,于是刘其弈又延续做了一系列mini窑。
刘其弈的这些mini窑,从表面上来看更像是一个雕塑,都有一个造型的蓝图,且带有一种原始古朴的特性,譬如女人体以及各种无法言明的生物体,因为不同的角度会体现不一样的形态,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这些造型都与生命有关。我想刘其弈给予造型生命的特征或许与器皿在窑里的烧成有关,一件器皿从黯然无光到光泽显露正是在这熊熊烈火中形成,仿佛有种“凤凰涅磐”的意味。
mini窑虽然有一个大概结构的草图,但因考虑到柴窑的功能性,在做的过程中会不断调整比例和结构。窑的结构决定火焰的喷发线路,譬如往上生长的造型决定了火焰向上喷发,横焰式则需要造型横着走,如果再加上额外的功能,比如烤箱,又会有很多的区别。从造型和功能性这两点来看,mini窑的建造又与建筑相似。建筑的外观概念、设计手法和审美意象,不正经历着一个不断演进与发展,甚至迷失与回归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斥着建筑外观与建筑功能的博弈。我想这种博弈也存在于刘其弈的mini窑中。
重启
刘其弈在柴烧经济迅速发展之时选择了“旅行一年”,是因为不想让自己的思维成为一种惯性。一段较长的旅行可以给自己重新思考的时间和整理空间,梳理出一个新的思路,然后重新开始。
2014年6月,刘其弈和陈知音从景德镇出发,途经安徽、江苏、浙江,再南下福建、广东,又一路向西,旅途比较随意,沿途更多关注的是当地的民俗和民间手艺,譬如泾县的古法造纸,宁国的“泥条盘筑”等等。途中,他也会研究各地窑的结构,在重新认识和摸索的过程中尝试做几件作品。这种与在景德镇完全不同的创作过程反而激发了他新的思考。
刘其弈说,在那近一年的旅行中,最触动的是福建的两位老人:李天炳和邹合文。邹合文是一位农民,平常做扫把补贴家用;老来以为曾孙辈制作玩具为始成了做木雕的手艺人,虽然他使用的工具并不专业,但做出来的作品气息稳健、神韵俱足。刘其弈其中一件mini窑的造型就是参考邹合文的雕塑而来。在李天炳(乡村摄影师)身上,刘其弈却发现了一种媒体绑架,媒体的过度报道和阐释掩盖了事实的真相。他说李天炳“偷牛买相机”的故事并没有媒体报道的那么浪漫,并不是简单的出于对摄影本身的热爱和追求,这纯粹是个性使然,李天炳就是一个游侠,喜欢走街串巷,而摄影对他来说只是一种营生的手段。
刘其弈说他想做一个新的手艺人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匠人。我想他说的这个“新”可能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手艺的同时加上自己的新观念和见解,是一种再创造。他还说他接下来会编一本杂志叫做《生长》,尝试绘制一本中国民间手艺人的版图。
文|费婷
📍
想象力学实验室 ·茶部
开幕:2017.07.08 15:30
展期:2017.07.08~2017.09.08
展厅地址:杭州文二西路89号[南都银座]
周一休息
关于刘其弈
从事艺术和设计创作,希望以最朴素和自然的方式为使用者呈现兼具“美”和“用”的器物。于此同时,他专注于民艺的发掘和创新,希望通过设计为民艺做一点事,找到传统和本土文化之间的更多联系,将设计融入工艺之中并通过这样的方法达到一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更多体现一种坚持不懈、积极思考。
关于组织及工作人员
策划:刘西宁、潘远宁
执行:刘西宁、潘远宁、谢骞、朱立华
设计:石川
文案:费婷
宣传:张如愚、杨扬、费婷
“想象力学实验室” 成立于2008年
属于江南布衣艺术中心
确定围绕寻找和推动创新事物展开工作
拾荒发明构想萌芽,全力守护其生长
积累条件促进想象力羽翼复苏
微信关注“想象力学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