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周科普】航天员着陆后为何一直坐着?原因让人心疼~

今日花都 2022-10-13






栏目介绍为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加大群众科普宣传力度,都区科学技术协会联合花都区融媒体中心在本微信公众号开设“每周科普”专栏。

4月16日

太空出差183天的神舟十三号乘组

顺利返回地球


航天员在返回地面的时候

细心的小伙伴会发现

为什么要坐着,而不能站着或走动呢?

第九十七期《每周科普》

带你揭秘~



 3名航天员为何一直坐在椅子上?

 原因让人心疼~


不禁让人疑惑不解,万里挑一的宇航员,按理说身体素质十分强大,为什么返回地球,不仅需要被人抬出来,甚至连站一分钟都坚持不了?



与地球相比,太空环境最大的特点就是失重,环境十分恶劣。人类在航天过程中要经受各种无法想象的艰难,例如巨大的加速度、噪音、震动、失重、太空辐射等等。


肌肉和骨骼出现萎缩,在地球上的我们,身体的骨骼和肌肉发挥支撑作用,能抵抗重力,而长期待在失重的环境下,人处于一种漂浮状态,由于缺乏运动和重力,身体的负担变得极小。


人类身体骨骼和肌肉的质量便会急速下降,出现萎缩现象,而这两种身体结构对生活在地球的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骨头和肌肉严重受损的航天员们,返回地球后不仅要重新抵抗重力、承受自身的体重,而且还要支撑起重达几十斤的舱内服。


因此,站立行走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非常危险且致命的事情,不得不让人抬出飞船。如今宇航员们为了让骨骼和肌肉萎缩的速度慢一点,每天会利用在空间站工作的业余时间“锻炼”大约2个小时。


然而,航天员们长时间在失重下工作生活,重力消失,体的心血管功能系统慢慢适应了失重环境的变化,原本积蓄在人体下肢的血液流到了头部或胸部。重返地球时,受地球重力环境的影响,航天员的心血管功能一时之间无法迅速恢复。
心血管调节功能下降,在地面站立时有如“倒立”的感觉,立位耐力较差,很容易出现晕厥现象。体液循环产生巨大变化,要尽一切可能地减少身体活动,避免加剧航天员身体各种循环系统的负担。

这也是为什么航天员们出舱时,时间如此漫长,还要躺在担架或坐在椅子上的原因之一,可真不是因为矫情。


航天员返回地球的时间非常短,整个过程大约只有半个小时,前10-15分钟是处于黑障区超重状态,除了听到航天器共振等噪音,航天员基本与世界完全失联。

再经过10-15分钟后降落地球,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人体大脑会认为自己仍处于完全失重的状态下,一时之间无法调整回对空间方位和重力影响的适应。站立时会出现摇摇晃晃的感觉,有点类似于晕车、晕船的现象。因此,长时间驻留太空的航天员返回时,地面工作人员都会小心翼翼地抬出来,尽可能地保护他们。

此外,飞船返回地面时,航天员要承受比自身重量重十几倍的压力,非常容易造成呼吸极度困难、黑视、意志丧失等现象。





了解到背后缘由后

不禁让人鼻头一酸,航天英雄们的牺牲太大了

让人无比心疼~



我们听到航天员回答普普通通的几个字

“感觉良好”

实际上背后隐含了无数的辛酸与奉献

致敬航天英雄!

综合:科技前沿阵地、新华社、央视新闻等

编辑:花无缺

爆料电话:19928378681(微信同号)

【每周科普】飞机为什么能飞上天?全凭这个原理→
【每周科普】黑匣子究竟有多重要?为什么数据不能“云”同步?
【每周科普】暴雨+冷空气!花都人请防范强对流天气→
【每周科普】这种盐吃多了升血压,这些人尤其要注意…
【每周科普】超过23点入睡的人,正损失一种重要睡眠激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