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非遗中国的逻辑丨“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以后:我们如何回到四时有序的生活?

2016-12-02 宋彦成 方塘智库



文丨宋彦成(方塘智库文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国人大概会背《二十四节气歌》,或在新华字典的末尾附表中见过,国家意志在学龄前教育或小学义务教育中的体现使我们得以不忘根本,根本在农,农事四时有序,便是依着二十四节气。



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中国与会代表庆祝“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611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二十四节气”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二十四节气”源于黄河流域的农业文明,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城镇化的步伐,加之中国在接入公历历法之后,其时间观念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活在了二十四节气”之外


那么,在后申遗时代,我们如何回到四时有序的二十四节气


1作为农业社会的时间观


“二十四节气”名称最早完整记载于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同现时通用的“二十四节气”名称与次序完全吻合,未有更改。“两维之间,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而升,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淮南子·天文训》)


“二十四节气”反映季节变化,用以指导稼穑之事,是农历历法的重要内容。如此,作为农业社会的发明,四季轮转,都围着农事而动,春种秋收。举凡二十四节气,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与“冬至作为时间节点,其余如“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寒露”、“白露”、“霜降”“小寒”、“大寒”、“小雪”以及“大雪”等同温度和降水相关。



“二十四节气”四季轮转,都围着农事而动


民间有谚云: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


作为农业社会的时间制度安排,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因此,“二十四节气”于医家也是养生之道,守四时之约,春播,夏种,秋收,冬藏。在农业社会,农人将一年的安排井井有条,而又顺其自然。马歇尔·萨林思在《石器时代的经济学》一书中描述原初丰裕社会,叙写采集狩猎时代的劳作并不是日常生活的全部,而是留有余裕用以消遣。中国农业社会虽然比之不足,但依旧劳逸有度。


2今天“二十四节气”的意义何在?


然而,辛亥革命后,随工业文明进来的公历历法逐渐代行农历之责,以至于国人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度产生改变。


时至今日,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以农历来记时的习惯目前主要集中在年龄层为六零后”及其前辈之间,并对“二十四节气”的使用频度较为明显;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人虽会以农历记时,但二十四节气则不然;至于八零九零后则改之,以公历记时,虽然自小知道二十四节气,但并非其思考时间的出发点。


这是由于脱离了家庭教育的环境,以及在学校教育或社会教育的过程中未能强调“二十四节气”的运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而不用之。主要原因在于自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之后,客观上造成农村八零、九零后年龄圈层的人很大程度上远离农事活动,因此“二十四节气”的使用范围受到限制。


而至于生于城市长于城市的人则远在农业种植环境之外,对于“二十四节气”的认知也只是识而不用。当然,随着一些手机日历APP的推广,使得“二十四节气”知名度甚广,并在互联网社区扩散。不过,从眼下的观察来看,“二十四节气”的时间观念并未深入人心,毕竟在工时制度下人的身不由己成为常态。



人们普遍远离农业生活


现代性的结果造成个体时间被无限占用,人们普遍远离农业生活,农民进城,远离春种秋收,过往,农事之余休闲的娱乐活动被其他形式代替。当“二十四节气”脱离其生存的土壤,进入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八小时工作制的象征意义取代“二十四节气”的劳逸有时。不事稼穑,放弃务农的机会,也是在选择性遗忘“二十四节气”的时间观念。


那么,在今日“二十四节气”入选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意义何在?又如何体现呢?


3让“二十四节气”走进现代生活


美国社会学家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一书中将“有闲阶级”定义为“有闲”和“有钱”,而“有闲”指的是有充裕的时间,虽然在丰裕社会中时间富足是常态,不分阶级高低。但是,工业化或现代化剥夺了现代人的时间权利。当中国乡土社会碎片化,时间观念也为之一变,“二十四节气”蕴含的“秋收冬藏”理念被打破,而且,表现在城市社会中尤剧。


那么,在申遗成功的今日讨论“二十四节气”的价值,更多在于对时间的重新思考,被现代化裹挟的乡土百姓以及城市居民如何看待“四时有序”?或者“二十四节气”在工业社会或互联网社会其价值何在?又如何呈现?


二十四节气作为农业社会的智慧结晶,指导农事活动,那么在今日农业中是否还可沿袭旧用值得一提的是,温室的发明造成反季农产品占领市场,使得四时有菜蔬”成为可能。不过,应时蔬菜也正得到少数群体的青睐,反季瓜果菜蔬成为其抵抗声讨的对象。对于有闲阶级来说,生活品质与健康理念就深嵌在时间之中。



“二十四节气”的意义将体现在绿色农业中


在方塘智库看来,不违农时,“二十四节气”的意义在未来或体现在绿色农业中。在此之上,将“二十四节气”纳入休闲农业,并逐步形成相关的产业链条。


作为休闲农业,还可探索旅游主体“回到四时”的旅游体验,针对不同节气进行主题场景营造,包括运用VR/AR技术,以匹配不同时间节点的农事活动,使学有所获,游有所得。


另外,“二十四节气”中不同“节气”可在海拔适宜的山体上做文章,一山有四季,再现立体的生态景观,或农或牧,打造民居生活,呈现不同节气体验。


如此,“二十四节气”走进现代生活,人人都是传承人。

非遗中国的逻辑

中国之美,非遗发现。方塘智库“非遗中国的逻辑”系列,致力于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散布于中国大地上“最安静的风景,最沉默的文明”的寻访和思辨,寻找中国文化的基因,表达中国故事的灵魂。

注:本文作者首发于方塘智库,版权所有,转载请获得授权。授权请联系:xufengchao@ftzhiku.com

相关阅读:


1、非遗中国的逻辑丨从“+非遗”到“非遗+”:非遗的主客体之辩与新价值时代

关于我们

方塘智库秉承 “东方智慧,全球价值”的理念,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库平台。研究领域包括:区域发展战略、文旅产业投资、城市现代治理、新型城镇化等。可搜索微信官方账号 ftzhiku 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