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河北丨中国转型,河北故事:河北经济再出发
文丨许伟明(方塘智库联合创始人)
从2015年4月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起,京津冀三地的统筹协同发展上升为了国家战略,三地的发展逻辑突破原来的行政区划隔阂,开始在更大的空间尺度共同谋划。河北迎来了发展的良机,这可能是自1949年以来,河北所遇到的最好的发展机会。
河北的发展建设,从来都不仅事关河北自身。由于在地理区位上环抱京、津,河北一直有着“拱卫京津”的功能,尤其是担当着首都的生态安全、社会稳定等多个层面的外围“护城河”之责。
紧邻京、津两个特大城市,河北的发展本应具备极大的地利之便。但长期的现实是,受制于原来的行政区隔所形成的“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区域内的市场要素未能像长三角、珠三角等那样,在城市群内快速流动、高效匹配。这种地理上的毗邻,没有天然地生长出有效而良性的传递、互动的机制。也因此,目前河北的经济社会整体不高的发展水平,与其地利优势仍有着明显的不匹配。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示意图
人为的行政隔阂,造成了一系列的治理问题。其中,首都长期以来的“大而全”思维,最终让北京城市变得越来越拥挤和低效。天津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之后,也在寻求着更大的腾挪空间。这种背景下,京津冀区域内的协同平衡,成为三地的共同诉求。当中,河北的发展,不仅事关河北,而且事关京津冀全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新一轮河北发展的不容错过的战略机遇。在《中共河北省委关于制定河北省“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将贯穿整个“十三五”建设进程。正如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所言,“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实现河北又好又快发展,是党中央对河北最大的期盼,是河北最大的政治。”
“十三五”期间,河北将重点在城市发展、社会建设、产业升级、生态保护、扶贫攻坚等领域持续发力,在2016年已经奠定的开局基础之上,河北的发展已进入承上启下的2017年。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将贯穿河北整个“十三五”建设进程
在上述背景下,方塘智库联合河北省资本研究会,推出“重新发现河北”系列研究文章,从区域协同、省域经济、县域经济、城市治理、特色小镇、产业转型、文化旅游、扶贫开发等多个维度,讲述中国经济转型时代的河北故事,从宏观到中观,对河北的发展逻辑和发展去向进行专业深度的剖析,为河北在新时期的发展提供价值启示。
1压缩的京津冀与放大的河北
2016年是京津冀发展战略推进的第一个完整的年份。可以说,这一年的京津冀在交通、社保、环境等方面的协同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进展。其中,最有成效的还是区域交通一体化层面的有力推进。
早在2015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交通运输部印发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规划》提出,打造京津冀“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的总体空间布局,和一个“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交通体系。
围绕这个城市群交通体系的建设,京津冀三地之间的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公交、航空、港口等不同层面的交通对接,正在有序地推进。其中,三地的城际轨道交通作为梳理现代城市群空间的重要依托,是三地交通一体化中最值得期待的。
京津冀三地之间的交通对接正在有序地推进
国家发改委在2016年11月28日公布的《京津冀地区城际铁路网规划修编方案》中显示,将以“京津、京保石、京唐秦”3大通道为主轴,到2020年,基本实现京津石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0.5~1小时通勤圈,京津保0.5~1小时交通圈。远期到2030年,在京津冀内基本形成以“四纵四横一环”为骨架的城际铁路网络化格局。
高速公路方面,京秦高速、密涿高速等在2016年内相继开通,三地还推动高速公路统一命名,以消除“一路多名”情况。根据《京津冀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革总体方案》,三地正在加快京津冀道路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在北京市交通委牵头下,京津冀区域交通一卡通工作实施方案已完成制定,预计在2017年年底前实现三地所有公交线路的一卡通。此外,围绕机场、重要枢纽、2022年冬奥会等构建的公交体系,也在2016年内启动推进。
连结三地的多条高速公路在2016年内相继开通
随着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公交、港口、航空等一体化规划举措的出台和逐步落实,河北各节点城市和北京、天津两地的空间距离,将被不断地拉近。一个经济联系程度有效提高、物流成本明显下降、空间距离被明显地压缩的京津冀越来越值得期待。
而伴随着京津冀的空间压缩,河北价值也正在持续放大。
河北虽然在空间上环抱京津,是三地中面积最大者,但它无论在经济体量、人均指标,还是社会发展水平上,都一直是三者中的短板。河北“环首都贫困带”的存在,正是这种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鲜明表现。
然而,在京津冀三地中,河北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也无疑是最大的。随着京津冀三地连接的愈加紧密,三地间的资源要素流动将更加快速有效,河北长期沉淀的资源和优势,如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生态资源等,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释放,其发展潜力也将能够得到愈多的放大。
2舍得之间:中国转型时代的河北故事
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三省市的功能定位分别是:北京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上述表述中,北京的定位已经不再有“经济中心”的定位,目前北京正在进行及未来将持续推进的是,北京非首都功能向外转移。天津的发展,也势必推动区域内的“腾笼换鸟”。在这个过程中,河北需要做好配套建设,为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做足准备。
但这也是河北目前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长期以来,在京津冀城的城市群结构内,京、津都是直辖市,都是特大城市,首位度极高。而河北省内的城市,多为三四线城市,在城市和产业发展水平上,和京、津相比存在着无法回避的差距。
在城市和产业发展水平上,河北和京、津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城市群的一个发展机制是,城市群之间在经济发展上形成错位互补、大小统筹的产业结构,这不仅要求城市群内部有一定的城市数量,还要求城市之间能形成一个有效的传导链。而这正是京津冀城市群一直存在的问题:特大、中、小城市之间无法构成有效的产业传导,河北的城市难以承接北京的产业。而那些不得不离开京津的企业,一旦无法扎根河北,就索性离开京津冀区域了。
城市群的发展规律要求河北成长出一批规模体量较大的二三线城市,作为承接京、津的产业外移、外溢的平台,延伸拓展、做大做强区域产业生态。因此我们期待的是,像石家庄、保定、唐山这些城市,在新型城镇化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共同推动下,成长为产业基础雄厚、承接能力强的“二传手”城市。
与此同时,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经济资源——尤其是科技创新资源的匹配路径,已和原有模式有了巨大不同。在新的路径里,全球资源的匹配、高新科技的利用、新兴产业的孵化,完全有可能发生在原来的边缘地区。北京的科技创新资源,完全有可能在河北的一个小县域里落地成长,为区域经济种下在未来爆发的种子。就像廊坊固安这样的传统农业县,在过去几年里迅速成长,而华夏幸福这样的产业新城运营商,正在这里打造“全球技术商业化中心”。
但也应该看到,这一轮转型发展中河北必然面临一系列阵痛。受制于薄弱的生态环境,河北的发展必须走一条集约式的发展道路。河北过去多年来积累发展的钢铁、建材、化工等优势产业,在下一步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都面临着转型升级。在供给侧改革的推动进程中,原有的落后产能将被整合提升或淘汰,而新的产业增量也会被不断注入。特别是化解过剩产能、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新兴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大气污染治理、精准扶贫脱贫和社会安全稳定等多个领域,需要河北在2017年持续地发力,并取得明显突破。
受制于薄弱的生态环境,河北的发展必须走集约式的道路
2017年是河北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之年,今年,我们将展开对河北的年度调研,并战略化、样本化、案例化、立体化地呈现中国转型背景下的河北故事,一起见证河北经济再出发!
重新发现河北
方塘智库联合河北省资本研究会推出“重新发现河北”系列研究文章,战略化、样本化、案例化、立体化呈现。讲述中国经济转型时代的河北故事,为河北在新时期的发展提供价值启示。
注:本文作者首发于方塘智库,版权所有,转载请获得授权。授权请联系:xufengchao@ftzhi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