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河北丨超越园区经济:河北开发区转型调查实录
文丨胡小兮(方塘智库城市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国恐怕没有哪个省份像河北一样,在京津的夹缝中焦虑自身的存在。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经济的重要造血者,以开发区、高新区为代表的产业园区也在协同的框架中被时代推上转型的浪潮。
截止至2016年,河北省开发区优化整合为184个,包括经济开发区150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0个,海关特殊监管区4个。
2016年,河北经济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729.1亿元,同比增长11.1%;完成税收收入1409.4亿元,同比增长16.9%;进出口总额达266.0亿美元,同比增长4.3%,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58.8%;实际利用外资45.4亿美元,同比增长43.7%。
鲜亮的数字掩不住一个事实:在2016年各省GDP排名中,湖北借力高新技术产业激增,首次超越人口大省河北,上升至全国第七。有分析指出,若按目前的态势,2017年湖北的邻省湖南也有可能超过河北。
作为河北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园区强则河北强,盘活园区才能搞活经济。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曾指出,加快河北省经济转型升级必须要抓好开发区建设,要真正把开发区打造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以开发区、高新区为代表的产业园区是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经济的重要造血者
随着传统行业边际效益递减、劳动力成本提升、新经济形态渐成格局,河北产业园区的转型迫在眉睫,这不仅是推动河北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河北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必然路径。
1河北开发区经济发展简史
河北的园区建设起步并不晚。1984年,河北省设立首家开发区——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之后,产业园区成为河北引领发展、创造财富、增加就业的重要载体。目前,全省各类开发区在册的已达到228家(国家级11家、省级217家),其中,经济开发区(园区)197家、高新区16家、新兴产业示范区15家。
河北省商务厅一份《关于完善开发区体制机制问题的调研报告》的研究报告指出,自1984年国务院批准河北设立秦皇岛第一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河北开发区已经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截至2013年底,各类开发区以不到1%的土地面积,创造了29%的地区生产总值、44%的财政收入、27%的固定资产投资、43%的吸引外资和41%的外贸进出口,有效发挥了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经济增长“引擎区”的重要作用。
但这份研究报告同时指出,河北省开发区在全国发展格局中还处于落后地位。据国家商务部2013年公布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评价结果,廊坊、秦皇岛开发区分别排全国第41和51位;据国家科技部通报的89家国家级高新区评价结果,保定、石家庄高新区分别排第23和34位。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河北省设立的首家开发区
河北省仍有一批开发区(高新区)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转型升级的新要求、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任务,河北省开发区与沿海发达省份甚至一些中西部省份相比,呈现出总量规模小、产业层次低、承载能力差、品牌园区少、整体实力弱等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是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政策不优,以致带来管理不善、效益不好、实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
河北开发区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有很多也是全国的共性。在轰轰烈烈建区之后,很多开发区管委会的行政协调能力往往不强,园区普遍存在机构日益臃肿、运营效率低下等问题。而在具体建设过程当中,很多工业园区围绕单一产业的要素资源过度集中,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化过度竞争现象严重;土地浪费严重,许多开发区征而不开、开而不发;工矿建设占地偏多,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受威胁;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严重不同步;缺乏系统科学的产业规划,合理的制度供给不足导致各项规划之间不能有效衔接等。
比如河北保定的一些园区,都从事医药业,缺乏统筹协调,导致集群化程度低、产业能级弱。又如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专业生产要素储备不足、科技平台和研发平台建设滞后,导致研发能力严重落后于生产能力。
早在2003~2006年间,国家曾对开发区进行了一次清理整顿,上述报告指出,“受旧有条框的限制,河北没有从长远发展战略定位、从规范提升角度着想,而是盲目砍掉了130家省级开发区(仅剩48家),县(市)开发区布点率仅为28%,直接造成了开发区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陷入‘停滞期’。”
但这之后的十年,河北开发区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周期,到2016年,河北的开发区数量增至253个。2016年8月,河北省政府对11个市以及2个省直管县开发区优化整合方案进行了批复,新一轮的开发区整合开启,这一次优化整合后,河北省开发区的数量将从之前的253个减少到184个,减少了约1/4。
但河北的开发区布局中,仍然缺少重量级的开发区。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全国有18个国家级新区,但没有一个在河北。全国有17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河北还没有。自贸区已经进入3.0时代,但也和河北无缘。
2变革中的河北开发区
新世纪之初,针对各类开发区过多过滥的问题,河北响应国务院部署,开始清理整顿开发区的数量。政府逐渐意识到,线性的“投资、造城、卖地”模式难以维持经济的增长,引入产业、导入人口、增加税收才是确保财政收入、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实现这些,靠一己之力很难办到。
而2002年华夏幸福在固安开创了以PPP模式参与河北的园区建设的样本。固安工业园区发展之初,主要承接北京机械加工项目转移。为了克服外部植入型企业产业不匹配、市场定位不明确等问题,在完成产业积累后,华夏幸福开始梳理产业链的关联,使资源要素得以延展,促成一个个产业集群的萌芽。
华夏幸福固安工业园区
华夏幸福的特别之处在于,将产业、城市、空间功能相结合,以“产城融合”的视域解决产业园区职住分离的问题。随着医疗、教育、文化场所和生态配套项目的完善,园区的城市肌理逐渐成型。
得益于华夏幸福的专业运营,一批等高科技企业纷纷落户固安,固安从一个农业小县成长为包含了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等五大产业集群的综合产业园区,领衔河北省发展最快的省级开发区。
2014年,固安县城人口规模达到16万人,十年间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达到13800人,城镇化率由16.6%提升到45.97%。至“十二五”末,固安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2.5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5.9%,人均GDP达到36959元,是“十一五”末的2.5倍。全县财政收入完成55.9亿元,五年间增长5.6倍。
以固安为起点,华夏幸福在河北全域复制产业新城模式,并借势向全国扩张。无论从经济上还是社会效益上来看,河北,无疑成为这家企业的营收重地。
除了临近北京的固安,作为石家庄的战略支点,正定也打造出一个省级战略平台,它便是正定新区。
正定新区将成为省级战略平台
“低碳”是正定新区的关键词。借鉴北京昌平未来科技城的成熟经验,正定新区以节能环保为主攻方向,生产节能环保新材料、新产品企业为骨架,构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节能环保产业园。目前入驻的企业包括石家庄(正定)中关村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河北常山生化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中博汽车有限公司、河北小蜜蜂工具集团有限公司等。
除了产业低碳化,正定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颇为环保。以PPP模式实施的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项目,运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新区范围内从小区地块、景观绿地到市政道路,全面推行雨水综合利用,将雨水就近吸收、存蓄、渗透。
2014年,正定入选国家智慧城市试点。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48亿元,增长10%;财政收入达到19.03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3300元和13330元,县域经济持续保持良好态势。
2017年2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新形势下做好开发区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意见》明确了开发区的三个功能定位:坚持以产业发展为主,成为本地区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平台;科学规划功能布局,突出生产功能,统筹生活区、商务区、办公区等城市功能建设,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继续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首要任务,着力为企业投资经营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配套完备的设施。
3河北开发区转型发展下一站
近日发布的《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7)》指出,北京和天津已基本处于经济发展的内涵增长、创新驱动阶段,而河北还处于外延扩张、要素驱动阶段。因此,京津冀产业转移和分工协作对河北“十三五”的发展转型有重要意义。
京津冀的协同,对河北的转型而言,是责任,是机遇,是挑战。在此过程中,河北众多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集聚、人口集聚的重要平台,将要主动承接首都的产业外溢,应在提升自身配套水准、服务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上,主动与京津地区的资源对接匹配。
京津冀的协同,对河北的转型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
首先,就园区产业来讲,定位明确是关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将河北定位为商贸物流基地、产业转型试验升级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生态环境支撑区,这便是河北产业园区的转型思路。在明确的定位下,构建河北自身的产业优势,找准产业链条中的发力点,才能融入到京津冀的经济大循环当中。目前的情况是,很多京津企业一离开京津,往往不是就近迁入河北,而是跨过河北前往山东等地。这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根本性的原因就在于河北产业体系还是薄弱的、低层的,“接不住”京津的企业。对河北的园区来说,这意味着必须主动出击,在整个京津冀里找准发力点,如果只是坐等京津的产业、人才的溢出,那最后只会是空等。
其次,坚持产城人的融合。河北的产业园区的发展,伴随着河北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而且城镇化的进程,将成为推动河北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另外,在吸引京津转移出来产业和人口上,河北的园区应该将生态环境提升、城市配套建设上下足功夫,并在居住、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上,避免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文化断层等“城市病”,使得园区既宜居又宜业。
河北的产业园区的发展要坚持产城人的融合
再次,抓住PPP战略的机遇,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PPP作为一种制度创新供给,已经成为激活社会资本、优化公共产品服务供给、减轻政府财力负担、化解地方债务的重要路径。而在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需要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力度,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这更加为PPP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华夏幸福在河北的产业新城项目,都是现成的PPP案例,有些还进入了发改委的PPP项目库。应该说,PPP显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并得到国家层面的鼓励推行,这更是接下来推动河北产业园区的重要模式。而要使PPP模式发挥更大的作用,应逐渐消除行政壁垒、构建有活力的金融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PPP的综合运用水平。
河北开发区的兴起、发展与转型,和中国近30年的改革发展进行几乎同步。而开发区的转型发展,更是事关河北未来。2016年4月,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表示,“河北要去产能、调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的动能,必须全面提升开发区建设水平,使之成为推动转型升级的发力点和突破口。”
河北的开发区转型发展,路虽不易,但值得期待。
注:本文作者首发于方塘智库,版权所有,转载请获得授权。授权请联系:xufengchao@ftzhi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