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钢: 收藏,意在穿越历史的旷野

N+ Nplus by Noblesse 2023-04-27


刘钢所在的通商律师事务所在北京国贸寸土寸金的办公楼里占据了整整4层。一进门,供客户休息的大厅正对着繁忙的三环国贸桥,旁边摆放着青年雕塑家蔡磊的雕塑作品《超越自由》,它的外形如同一扇节节攀登的悬空之门。国贸的办公楼普遍层高较低,而休息区的位置坐西朝东,早晨会有强烈的阳光直射,让这座抽象之门闪耀着炫目的光芒,但因为其暗金色的材质又不至于太过刺眼。



青年雕塑家蔡磊作品《超越自由》


有客户戏称其为“上市之门”,因为来到通商律师事务所,就仿佛获得了一张国际资本市场的入场券——作为通商律师事务所的创始合伙人,刘钢因为设计了著名的VIE结构而在互联网和资本市场赢得了广泛声誉,中国几乎所有得以在海外上市的互联网企业都采用这个结构上市融资。


作为最早一批从体制内走出、创立私人律师事务所的人之一,刘钢在采访中不断提到“历史”和“时代”这样的关键词,因为他本人的成长历程几乎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他是“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上世纪80年代出国留学,回国后创办自己的律师事务所,恰逢中国经济起飞,刘钢的成长历程和时代波澜彼此成就又强烈共振,他本人和这个国家都在短短一代人的时间里完成了让之前和之后的人都万分艳羡的腾飞突破。这样的经历让他能够从更高的维度审视时代与自我的关系,而这种审视也体现在他长达30年的收藏生涯中。而布置在这间崭新的办公空间中的作品,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



在成立30周年之际,通商律师事务所搬进了由刘钢参与设计的、如美术馆一般的“新家”。作为一名资深的艺术品收藏家,刘钢拥有超过500件艺术品的收藏矩阵,它们的创作时间最早上探18世纪60年代郎世宁为乾隆的皇妃所绘的《皇妃像》,最新的一件则是“80后”艺术家张占占于今年刚完成的名为“大收藏家”的绘画。


《皇妃像》,18世纪60年代郎世宁为乾隆皇妃所绘


整个通商律师事务所的室内设计遍布刘钢的巧思,他从自己的收藏阵容里精心挑选了十多件艺术品装点全新的办公空间。为了达到最好的呈现效果,他还请了专业的灯光设计团队为每件作品量身定做灯效,从绘画到雕塑,这些作品不仅概括了刘钢收藏生涯中许多重要的节点,同时又和他所处的环境以及工作身份相得益彰。


如美术馆一般的律所空间


甫一进门,除了会客区的《超越自由》,门的两侧各挂着徐渠的“货币战争·英镑”系列作品,艺术家把新旧两张2002版5英镑纸币的水印纹路放大,通过对比抽象后的线条和装饰效果,暗示英国经济实力在过去百年中的每况愈下。而“货币战争”的主题本身又暗合律师事务所的主营业务——帮助企业上市融资,也就是新时代的“货币战争”。



沿着走廊向前,可以看到大会议室旁边的一个半开阔空间——被律师们戏称为“冷静区”的地方,挂着两幅风格大相径庭的作品:左侧是梁绍基的《平面隧道》,右侧是马修·戴·杰克逊的《大理石花瓶里的鲜花》。


左侧墙上悬挂着中国艺术家梁绍基作品《平面隧道》

与美国艺术家马修·戴·杰克逊作品

《大理石花瓶里的鲜花》


中国艺术家梁绍基作品《平面隧道》


后者花团锦簇,而前者其实是悬挂在空中的一叶蚕丝片,潜心于艺术与生物学研究的梁绍基引导数百只蚕编织成这件作品,没有使用任何机械干预,蚕勤勉织就的丝线既包含了某种原初的生命力量,又引人进入某种多维度的空间遐想。蚕丝绵延不绝恰如时间流淌,而蚕丝片悬于空中又让“线动成面”的数学思维化为实体,这种复杂维度下的绘画作品(如果它还能被称为绘画的话)正好和旁边的鲜花形成强烈对比,突破了空间的紧绷张力。这正是“冷静区”的妙用,律师的高强度工作让他们需要有一个地方能平复和舒缓自己的情绪,还有什么比这两幅作品更能起到这样的效果的呢?


走过“冷静区”,就来到了律所最大的会议室。会议室靠近走廊的一侧全都由立轴的转门组成,转门完全打开后,从会议室里就能一览无余地看到对面的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四连屏作品——朱金石的《欢快的记忆》。这是律所陈列的所有艺术品里尺寸最大的一幅,长6.4米,宽1.8米。朱金石的绘画特色就是肌理厚重繁复,整件作品不仅能看出绘画的笔触,更有类似雕塑一样的质感,明艳流畅的色调和深浅不一的层次都在凸显“喜悦”的内涵。刘钢在此处安排这件作品的用意,正是希望无论是在此工作的律师还是来访的客户,都能留下一个“欢快的记忆”。


朱金石作品《欢快的记忆》,长达6.4米


穿过会议室走到刘钢的办公室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作为收藏家和律师的刘钢是如何将这两个身份合二为一的。在俯瞰三环的办公室里,从书架到办公桌都是古拙质朴的风格,桌子上一侧摆放着荣宝斋的拍卖图录,另一侧则是厚厚的上市股权分析资料,而桌子的对面是青年艺术家陈飞的作品《破日子》。作为刘钢最喜欢的青年艺术家之一,这幅亚麻布上的丙烯油画和办公室整体的风格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冲撞。个人的选择、时代的激荡在此交汇,恰似刘钢30年收藏生涯的一个微小的总结。


青年艺术家陈飞作品《破日子》



当然,同刘钢数以百计的藏品相比,办公室所能呈现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但它们更集中地体现了刘钢最近十余年的收藏倾向——更强烈的当代性和更加个人化的内心表达。刘钢说,这种收藏倾向的转变来自某年夏天的一次自驾之旅。当时他们从意大利半岛北上,途经艺术史上那些璀璨的地名——罗马、米兰、佛罗伦萨,然后是巴黎,最后到阿姆斯特丹。一路走来,刘钢体味到了艺术史上几百年的流派变迁——从古典到现代,从具象到抽象,从“再现”到“表现”,于是他的收藏风格也为之一变。


刘钢收藏的艺术家朱金石作品《莫奈的倒影》


但刘钢不会用“根本性的改变”来形容它,他更愿意把自己的每一次收藏都形容为“旅行”。无论古代还是现当代,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对刘钢来说,收藏的目的始终都是借助艺术家的作品去经历自己未曾抵达过的风景。而判断一件艺术品是不是有价值,他的标准始终围绕着两点,一是独特性,二是形式感。所谓独特性,就是艺术家的立意、风格、技法等是不是独树一帜,而形式感则意味着作品最终的呈现能够恰到好处地承载和反映艺术家本人的理念。这个标准不仅回归到了看待艺术品最本质和底层的逻辑,也让刘钢从古典主义到现当代作品的评判视角转换更加自如。


刘钢正在端详朱金石作品《欢快的记忆》


就像会议室门口悬挂的《欢快的记忆》,它无疑是极具现代性的——因为采用了十分厚重的油画颜料,整幅作品不仅在平面,而且在立体空间呈现出一种浮雕般的质感,而朱金石在用西方油画颜料创作的过程中还融入了中式书法的运笔方式,从而让这件作品呈现出卓然不同的独特风格。画作完成后,由于颜料风干时间不同,立体浮雕的外表会逐渐产生皲裂的纹路,在刘钢看来,这种无法预测呈现效果的创作恰好暗合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为这件作品赋予了独一无二的特性,达到了理念和形式感恰到好处的契合。


朱金石作品《欢快的记忆》局部


刘钢不是艺术科班出身,他的评价标准完全依靠自学和从收藏实践中总结,从最开始的“盲选”纯靠眼缘,到入门再到构建自己的审美体系,刘钢花了十多年时间为自己带有鲜明个人色彩的收藏哲学打基础。也许是学法律的缘故,作为大时代浪潮里的排头兵,刘钢格外偏爱有历史感及反映中国社会和时代变迁的作品,从郎世宁的《皇妃画像》,到苏兆成的《1855年上海外滩》和高小华的《赶火车》,与中国大时代的羁绊始终是刘钢最重要的收藏主题。


苏兆成作品《1855年上海外滩》

 向左滑动查看完整作品 


他的收藏中有近96%的作品都是中国艺术家的创作,只有在国际艺术界久负盛名的外国艺术家,比如安东尼·葛姆雷、弗兰克·奥尔巴赫(Frank Auerbach)和盐田千春,才有机会在刘钢的收藏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他在选择外国艺术家的作品时也有着清晰的标准:第一,曾在国外重要美术馆办过个展,并获得好评;第二,国际重要美术馆收藏有他的作品。


盐田千春作品《存在的状态》


不过,与一般人的设想不同,笑言买东西更多靠“机缘”的刘钢在一开始并未刻意设计如此厚重扎实的收藏矩阵,而只是循着历史的草蛇灰线展开收藏旅程。就像是在肥沃的土壤里信手播撒的种子,待到时节成熟之时回首,累累硕果已俨然磅礴。


刘钢喜欢用血、骨头和肉的比喻来总结自己的收藏体系。所谓血,就是核心的收藏脉络;骨头是每个脉络关键节点上的代表性藏品;至于肉则是串联起全部节点的经典藏品。如今,他的收藏矩阵已经覆盖从清中期到现当代大部分中国历史的关键节点,而这看似巍峨森严的收藏架构是在刘钢逾30年孜孜不倦的学习和“随遇而安”的收藏中举重若轻般建构起来的。办公室的方寸天地不过是他牛刀小试的预演,展望未来,刘钢打算一边继续充实自己收藏的“骨头”和“肉”,一边筹备自己的个人展览,届时人们将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历史与时代的脉络是如何沿着这些藏品次第绵延展开,穿越洪流与旷野走到人们面前,然后继续走下去的。



采访/撰文:申远  策划:何敏

摄影:陈东宇  妆发:田淼

设计:Rina

部分图片提供:优景室内设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