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家黄蒙拉:手心生长着琴弦
一场动人心魄的独奏会,琴声自舞台飘向听众席,休止符起,全场安静,呼吸声此起彼伏,瞬间仿佛所有的音符被施了魔法一般,驻足在大厅的每个角落里,直至休止符结束之后再继续悠扬飞舞。黄蒙拉的小提琴演奏让人有这般感受,他的琴弦似乎可以无限延伸,牵引着听众的身体随着琴声向前向左向右倾……他却不认为这是小提琴的力量,而是来自古典音乐本身的魅力。“所有的美好都来自乐器演奏出的音乐,我只是一直在驾驭小提琴的道路上学习。”掌控不好乐器,就无法创造出美妙的旋律,“小提琴的乐器构造使得它比大多数乐器都更难掌控——指板上没有品、弦长偏短,手指落下去分毫偏差都会出现音不准,和一弓拉出来所发出的难听刺耳的声音,这种声音远远称不上是音乐;但对比其他乐器如钢琴,即使是不懂得弹琴的人,随意按下一个键,它都是一个标准的音符”。黄蒙拉从4岁开始学小提琴,若你问他如何形容自己与小提琴的关系,他会坦然地告诉你,小提琴于他只是一个工具。从最初的想要驾驭它,到一段漫长的磨合期,再到现在的得心应手,黄蒙拉说:“我不知道以后会怎样,反正现在就觉得它像是我自己的手一样。”
拍摄当天,在永嘉路DG ART SPACE的洋房屋顶阳台上,黄蒙拉的琴声吸引着周围居民与过路人的观赏,恍然间,古典音乐与这座城市融合得恰如其分。
初见黄蒙拉,约在上海永嘉路上的一栋百年洋房里,他与荧屏上、舞台前的小提琴家仿佛是两个人。眼前的黄蒙拉性格内敛,状态松弛,就像是刚从音乐校园里走出来的学生,但聊起天来却对音乐与人生充满了深刻的感悟与思考。媒体与听众常称呼黄蒙拉为“东方帕格尼尼”,不仅因为他曾获得第49届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金奖,更是因为他在演奏时所表现的精湛控制力和分寸感,与帕格尼尼的琴技难得地如出一辙。“帕格尼尼通过声音来表达喜怒哀乐,这和意大利人的个性很像。我曾想,如果能够跨越时空见到他,我一定要给他听听在他之后的音乐家所写出来的曲子,然后观察他会有怎样戏剧化的表情。”如果说,舞台上独奏的黄蒙拉让你感觉沉静、忧郁,那么生活中的他则更多是充满想象力的、幽默的、喜悦的。
是怎样的契机让你走上职业小提琴演奏家的道路,而不是作为一种兴趣或者特长的培养?
从小时候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开始,就已经算是彻底进入专业学习了,仿佛是没有了回头路一般。因为学的所有科目都是围绕着专业演奏来进行的;但真正决定做独奏演奏家的契机,大概是在2002年的帕格尼尼比赛得奖之后。其实学音乐有很多专业出路,比如做老师、乐团演奏,或是自由职业教学生等。做独奏家这条路我不能说是最难的,但的确不是很好走。2002年的比赛之后,因为各种各样促使我独自发展的机会随之而来,我就开始往这个方向进行尝试。事实上那个时候的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的发展还并不完全,不像现在已经蓬勃冉冉,所以我也是在随着变化的时代成长,成为职业小提琴演奏家的过程是一步步的。
人们印象中的中国琴童也好,或是海外媒体对中国西方古典音乐教育市场的普遍刻板印象也好,总是所谓中国式父母“鸡娃”教育、强硬施压式的练琴考级等等……请和我们聊聊你的小提琴童年,小时候,练琴对你来说会是热爱大于痛苦和压力吗?
那时的我练琴因为并非自己的选择,所以这个过程对于一个孩子来讲还是痛苦的。但我始终认为所有的美好都来自音乐,小提琴只是表达音乐的一个工具。它就像是画家的颜料或者书法家的毛笔,它是工具,需要你去操练和学习。有些工具或许相对好掌握,但小提琴的确非常难,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投入。
黄蒙拉指导学生学习小提琴
那么从小时候练琴到长大,什么时候开始忽然意识到自己原来是热爱小提琴演奏的?
倒没有说是某一天的突然转变,它是源于我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对音乐艺术所形成的逐渐的欣赏与理解,于是那种欢喜就像钥匙打开门,你可以不假思索地推开门,然后进入到一个全然的音乐世界里,领会音乐的美妙之后再猛然一回头地庆幸,原来我能够演奏小提琴,能够表达我心中的那些音乐。
你今年的独奏巡演即将启动,会带来贝多芬的两首晚期奏鸣曲,以在追求音乐这条职业道路上,影响你最深的古典音乐家或小提琴家是谁?为什么?
如果是在学习小提琴方面,对我产生最直接影响的是俞丽拿老师,她是小提琴教育家,也是我的老师;但如果是从更大范围来说,我觉得是小提琴家海菲兹(Jascha Heifetz),他的琴声干练,作风霸气而恢弘,他演绎出了个性。其实从欣赏的角度而言,我自己听唱片时,常常是听一个喜欢一个……我认为,在当下,我们所认知的伟大艺术家都有自己的演奏逻辑与表达,当你听,又能够理解的时候,就会被他们深深地打动。
你曾提到关于“探索小提琴艺术的更多可能”这个研究话题,如何理解你提到的小提琴艺术?在这个探索过程中,你是否发现一些有趣的可能性?
对于“小提琴艺术的可能性”这一话题,我想说的其实也是指舞台上的表演形式。例如,我们比较常见小提琴与钢琴一起的二重奏:也有和大提琴、钢琴一起的三重奏或者是弦乐四重奏等等。但是在这之外,我想再更多去尝试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比如今年下半年我想要尝试一个小提琴与管风琴的二重奏,这样的形式很少见,曲目也不多。除此之外,我也曾经考虑过尝试小提琴与手风琴共奏,但可惜的是手风琴的曲目实在太少,没法做。但类似的尝试也包括曾经和著名古典吉他演奏家杨雪霏的合作,我们几年前录制的吉他与小提琴专辑《弦舞》,主要演绎了3位西班牙作曲家的作品一一艾萨克·阿尔贝尼兹、曼努埃尔·德·法雅、恩里克·格拉纳多斯。
在你目前的探索过程中,小提琴与管风琴的这种“协作”相比与其他常规乐器的合奏有什么特别之处?
如果我们把它与管风琴的合作也称为室内乐合作的话,它所能达到的如瀑布般的宏大效果是任何其他室内乐做不到的。
古典音乐演奏与其他演出最大的不同是,演奏者需要非常专注于自己的乐器与演奏状态,其实与观众正面接触、互动、观察他们状态的机会是非常少的。那么与观众之间的共鸣你是如何察觉的?你认为这种微妙的情感共振体现在哪里?
我会说,这种连接应该是呼吸。我觉得在这个世界以外,还有一个世界,那个世界是纯粹由音乐所构成的,无论是音乐家还是乐器,我们的作用就是一个连接的作用。仿佛我们可以从那个世界收获新的知识与能量,然后再将它较移到当下这个世界进行表达展示,而转达对象就是观众。观众如果能够与我们一起呼吸,一起聆听,他们就能通过我们从而连接感受到音乐的世界。
请和我们分享一件在演出过程中曾发生的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脑海中立马闪过曾经的一场户外音乐会。记得是在意大利一座山上的教堂前,为当地的居民演奏,拉琴拉到一半时,山间开始躁动起来,听得到狗吠声,教堂忽然开始敲钟,天上直升机哗啦啦地来回盘旋飞,但意大利人毫不在意,他们把这一切都当作是音乐会的一部分,享受于其中。但我每次回想起来,都觉得可爱极了。
统筹/撰文:李楠楠
人物摄影:陆汉森
造型:Macy(SHIHUI STUDIO)
设计:Rina
场地鸣谢:DG ART SPACE
部分图片提供:黄蒙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