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第五十八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17706ik2m&width=500&height=375&auto=0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五十八集) 2000/8/26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014-0058
諸位同學,大家好!《十善業道經》的經文講到了不貪、不瞋、不痴,這是全經核心的開導,對於我們修學非常重要。
佛法我們知道,無比的殊勝,所以稱之為寶、稱之為「法寶」。法寶在這個世間要是沒有人流通,也會湮沒而不彰。古人常講:「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的興衰,端看這個時代有沒有弘揚佛法的人。典籍都在,沒有弘法的人沒有用處,一定要有弘法的人。所以要真正發大心,捨己為人。這個「捨己」,犧牲自己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物質的享受,這個要真正能放得下。如果貪圖世俗的享受放不下,佛法在你面前,你也是不得其門而入。能夠捨己為人,這個心就是真正的菩提心,跟諸佛如來、法身大士同心同願。
不要怕自己沒有能力,我們自己說老實話,都沒有能力,但是我們發這個心,心發得真誠就有感應。我們靠佛菩薩加持,沒有佛菩薩加持,我們在經典裡頭一字一句也說不出來。經教你講得好,你講得深入,你講得令聽眾法喜充滿,全靠你的真誠心感應。我們每一個人在一起學習,學習的成績不相同,這個不相同絕對不是聰明智慧。有一些沒有聰明智慧的反而成績好,聰明智慧的人淘汰掉了。由此可知,與聰明智慧無關,與真誠心有關。看你有幾分真誠心,你得佛菩薩加持等級不一樣。真誠到極處,你就得到圓滿的加持。真誠不圓滿,就是佛在《十善業道經》裡面說的,你修善,不錯,善裡面夾雜著不善,差別在此地。
什麼叫「不善」?自私自利是不善,名聞利養是不善,貪瞋痴慢是不善。不善不能夾雜,這些叫根本的不善,必須要拔除;還有枝末的不善,枝末的不善是你常識不夠。弘法利生不是個容易事情,我們當時接受教誨的時候,老師常常叮嚀,要通世出世間法,說法才能夠契機契理。通佛法,契理;通世間法,契機。所以學佛不容易,弘法更難,要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這個事情才能做得好。世間法不外乎人情世故,要懂,這個要有豐富的常識,要在生活當中接受教訓,天天能夠改過自新。我們常常遇到的,世間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善的太多了,不善我們要幫助他改正;幫助改正,佛教我們善巧方便。我們沒有善巧、沒有方便,直來直去,讓人家生起反感:「好像你都是對的,我都是不對的。」他排斥你,不接受你。你的好心在別人心目當中是惡意。這叫什麼?不契機。所以菩薩度眾生,契機是擺在第一條的。
我跟其他宗教領袖們接觸,我告訴他們一樁事實。佛教從漢朝時候傳進來的,在中國鼎盛的時期、黃金時代是隋唐。隋唐這個時代,中國跟西域交通非常頻繁,大家曉得絲路。在這個時候,基督教、天主教傳到中國來了,伊斯蘭教傳到中國來了,祆教傳到中國來了,不能說不早。可是許許多多宗教傳到中國來,都比不上佛教發展這麼樣的快速,這樣的令中國人喜愛、歡迎。什麼緣故?佛法懂得契機;也就是我們常常講,佛法懂得本土化跟現代化。
印度這些高僧到中國來,穿中國衣服;他不穿印度服裝,穿我們中國海青,跟中國人生活融成一片。建築道場,建築中國式的,我們中國人看起來歡喜。其他宗教建的是一定要他們西方形式那種教堂,一看,外國的,外國文化,不容易走進去。穿的服裝是你們外國的服裝,一看,外國人。這個在弘揚、接引眾生,遠遠不如佛教。佛教的精神我們在經典裡面讀過了,佛有沒有形相?沒有,隨類化身。這個妙極了,你喜歡什麼相我就現什麼相,沒有一定的相;也沒有一定的法,隨機說法。隨類化身,隨機說法,多活潑!這樣佛法才在中國真的生根、茁壯、開花、結果,無比的殊勝。所以我們要重視契機。佛法教化眾生非常有耐心。
現在我們看到,甚至是佛門許多道場做得不如法。他來找我們,向你請教:「請你指教。」請你指教,你還要看清楚是真的是假的,有的時候是客氣話,不是真的。我最初都遇到過,所以在這裡頭吸取很多教訓,學乖了。早年講經,年輕,有些法師講經下來:「淨空法師,請你指教指教。」他講的是有地方不好,我就想講出來了。一看,我這一開口,他的臉色就不對,我就:「好,好,你講得很好、很好。」不說了。為什麼?客氣話,不是真的。「請你指教指教」,就是請你多說幾句好話捧捧他,是這個意思,你可別當真,你真的批評,臉色馬上拉下來了。所以我們要觀察,人家說「請法師指教」,看看他是真心還是客氣話。人家客氣話,你要把它當真的時候,你這一批評,好了,冤家對頭就造成了。我們在經驗當中學得很多。
佛教菩薩六波羅蜜,忍辱重要,忍辱就是要有耐心。好事,好事也不是一蹴就成就的,哪有這麼大的福報?我們常常聽古德講「好事多磨」,磨是障礙;你想做一樁好事,障礙重重。你要用智慧去應付這些障礙,這條路走不通還有這條路,這個路走不通還有那條路,總有走得通的路,沒有說有走不通的。障礙是決定不能避免,要懂得迂迴,要知道等待時節因緣,在障礙當中學習成就自己的後得智。然後我們才在一切境界裡頭,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就有善巧應變的能力;佛家常講「善巧方便」,我們就有這個能力。
因此,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這個「緣」是人事環境,好的人事環境、惡的人事環境,對我們都是學習的處所,你只要肯用心學習,沒有不開智慧的。善人是我的善知識,惡人也是我的善知識,然後你才能體會得到、才能明瞭,諸佛菩薩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不但一切人事是老師,一切萬物也是老師。這個世間,我們現在的話講,動物、植物、礦物、自然現象,點點滴滴都在開發我們的般若智慧。只要自己捨棄貪瞋痴慢,捨棄自私自利,捨棄成見,虛心的學習,成就無上菩提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佛在經上講修學證果要這麼長的時間、這麼艱難,原因是什麼?眾生不善學、不會學,所以才要這麼長的時間。如果會學,就不需要這麼長的時間。
會學的前方便,也就是第一個條件,是要好學、喜歡學、肯學。然後在老師、在善知識裡面,你得到許許多多寶貴教訓,你就會學了,這樣子才能成就。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