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90周年校庆 | 仲恺教书育人典型人物系列报道④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多年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大教职员工紧紧围绕学校教学中心工作,爱岗敬业,倾心育人,无私奉献,学校师德师风不断加强,教书育人质量不断提高。为迎接90周年校庆,讲好仲恺最美故事、宣传仲恺最美事迹、传播仲恺最美形象、彰显仲恺最美力量,党委宣传部于2016年7月推出“寻找仲恺最美人物”系列报道。
本辑“仲恺教书育人典型人物系列报道”是迎90周年校庆“寻找仲恺最美人物”系列作品,通过人物深度采访,采取图像插播、成果展示等形式,每2周推出一期,让您走近仲恺的教师,感受他们的风采。
且喜满园桃李艳 不愁两鬓霜雪寒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387aht2jq&width=500&height=375&auto=0
曾学龙
教授,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退休教师,曾任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主任、思政部主任,硕士生导师,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省高校精品课程负责人,广州市人民政府危机管理专家。
1997年由江西农业大学调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工作, 1994年以来先后被评为江西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和广东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04年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10年获得第五届广东省“教学名师奖”,2012年获得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4年获得全国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比赛一等奖,2015年获得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提名人物奖。主持国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及省部厅级课题21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4项。编著出版专著5部,主编教材15部;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
把成就学生当做教师的追求
今年3月1日刚好是曾学龙从事高等教育45年的日子,前12年是从事农林专业教育,后33年则从事思政教育工作。回顾45年的教育历程,曾老师最大的感概是教师的作为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成就学生、影响学生。尽管学生的成长是学校教育的综合作用,但教师个人在关键时候的引导也是很重要的。比如,当年为了动员毕业生参军、下乡或考研,他苦口婆心地引导说服,多年后这些学生有的成了部队的大校,有的成了市、县领导,有的成了专家学者,没想到当时自己的一番话竟然决定了学生的人生选择,影响了学生一辈子。由此他领悟到,老师的魅力就在于能够影响学生、成就学生。
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三十多年中,受他直接影响或亲自介绍入党或主持发展的学生党员就超过100个。这些学生中,有专家教授学者,也有不少担任市、厅领导和县、乡领导的,还有不少学生成为小有名气的企业家,甚至还有被评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和当选为全国党代会代表和全国人大代表的。看到学生的成长,曾老师倍感当老师的荣耀。在他看来,老师的作品就是学生,能够影响一批学生、成就一批学生包括成就青年教师就是老师最大的成功。既然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作品”,因此,他对这些“作品”的发展一直很关注,学生毕业了也和他们保持联系。而学生们也把他当朋友,行政管理专业2011级的学生们私底下都亲切地喊他“龙哥”。在学生心目中,曾学龙不仅是他们的老师,更是一个可以为他们解决各种问题,提供建议参考的大哥。学生们碰到问题时,总会找他促膝长谈,毕业之后,学生们与他的交流不再停留在学业上,而更多的是人生的感悟和事业方向的问题。曾老师也很愿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他们成长成才。
曾老师认为,大学生都是有上进心、有理想有追求的人,都希望自己得到发展。而人才的成长是从取得点滴的成绩起步的,只有从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进而成就学生入手,才能逐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和不断上进的动力。为此,曾老师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发展愿望,他把这种做法叫做“成就思政”。他认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思想,就要从成就学生起步,在成就人的过程中让人们感受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进而不断开发自身蕴含着的潜能,才能在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中转换成巨大的社会财富并由此促进自己的发展。
引导学生在德育实践中成就自己
围绕如何成就学生、加快学生成长步伐的问题,曾学龙一开始也只是把注意力放在通过专业实践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功上。为此,他首先提出了大学生要掌握专业基本功的思想。比如,在园艺专业中他提出了“两把刀”的基本功,在行政管理专业中他提出了能说会写两项基本功。但后来有一个同学对他说,参加社会实践取得了成绩,有一种成就感,尤其是增强了自信。这位同学的感受使曾老师意识到,一个人纵有能力,但缺乏自信,缺乏上进的动力,缺乏社会责任感,也是没有用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成就学生,不仅要引导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锻炼能力,更要注意开发他们的德性潜能,增强思想道德素质。他认为,每个人身上都蕴含着德性潜能、智慧潜能和艺术潜能等三种潜能,其中,德性潜能对人的成长影响最大。为此,曾学龙提出了“思政开发”的理念,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要通过社会实践开发学生的德性潜能,并把这种注重开发人的德性潜能的社会实践称为德育实践,认为这是成就学生的基本路径。
这之后,他就对人文社科系的学生实施了以“三心两功”为主题的德育实践。“三心两功”就是指文科学生要通过德育实践开发自己的上进心、责任心、自信心等德性潜能,练就能说会写会动脑的基本功。他认为,人的成长有四个关键因素,一个是想不想做事,一个是愿不愿做事,再一个是能不能做下去,还一个是会不会做事。归纳起来,就是上进心、责任心或奉献心、自信心和务实力或动脑筋的能力强不强。他认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拥有自信心,人一旦失去信心就没有动力,就不想做事,也做不下去。有一个姓梁的大专学生,大一时的文字功底并不强,也常常因为自己是大专生而感到自卑。受“三心两功”育人实践的影响,他积极参与了德育实践活动,并主动求教于曾老师,看他非常虚心好学,曾老师便经常对他进行辅导,每取得一点成绩就给他鼓励,增强他的自信。经过三年的锻炼,他的文章在省报等多家报刊刊登,连报社都不相信他是个专科毕业生。由于业绩突出,毕业时他被某市委宣传部破格录用。而这位同学也发自内心地感谢曾老师给予他的帮助,称曾老师是他真正意义上的启蒙人和恩师。现在这位同学已经成为某市委机关的处长。
从学生的成长中,曾老师意识到要成就学生,就要为他们搭建实践锻炼的平台。为此,每年系里的新生一进校,他就亲自带领学生去企业、乡村参观考察,开拓见识,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和科技创新活动,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创新意识,还将素质拓展活动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为使这项活动届届相传,他在学生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组织拓展活动的骨干。目前,这项实践活动已经成为人文社科学院学生工作的品牌。针对农林高校许多学生自我感觉不如名牌大学生的自卑心理,曾老师就带领学生参与农村调查和项目研究等实践活动,通过出成果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在他的指导下,10多位同学先后获得了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30多位学生在省内外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其中,30多篇调研报告收入公开出版的论文集。5位学生先后获得广东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作品优秀论文三等奖,1位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作品优秀论文三等奖。2008级一位学生小张曾这样评价:“本来我是一个很内向的人,但曾老师组织开展的德育实践活动给了我一个平台,让我真正打开了面对社会的大门,也使我更有勇气去面对未来。”后来小张考上了研究生,毕业后也到了高校从事管理工作。
成就学生要敢于打破常规
曾学龙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成就学生,最重要的就是思想开明,讲求实在,敢于打破常规,用务实创新思维处理问题。比如,上世纪80年代,在大学生入党的问题上,一些同志认为大学生太稚嫩不成熟,不主张发展太多。但曾学龙却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特别是农科大学生能吃苦、肯做事,入党的愿望也强烈,大学期间培养得好,将来都是干部的好苗子,应当为党组织输送一批优秀大学生。因此,无论是在他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的时候还是担任系部领导,他都非常重视学生党员的培养与发展,并且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早关注、早选苗、早培养、严把关的做法,发展学生党员最多的时候曾经达到了25%的比例。30多年过来了,经他发展的学生党员大部分成为单位的骨干,成为社会的栋梁。这说明他当时的做法是很有眼光的。
不仅如此,曾老师还敢于实事求是地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比如,过去国内大部分高校都规定大学生在校期间不准谈恋爱,否则会直接影响学生入党和就业单位的选择。但在实际工作中,曾老师发现,不少谈恋爱的学生其实也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如果简单采取“一刀切”的办法,表面上是维护了校园教学秩序,但却会埋没掉很多人才,也会打击这些学生干部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干部的成长。他认为,制度设计也要符合实际,只要学生的思想、学业没有问题,就不应该对谈恋爱的学生另眼相待,关键是对其进行正确引导。比如,有一个学生是系学生会主席,各方面都很优秀,不仅工作能力强,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跟老师同学也相处得非常好,并且很早就列为建党对象。但后来发现他跟班里的一个女同学谈了恋爱,按照当时学校的制度,只要谈恋爱在入党问题上就是一票否决。但曾老师在这个问题上没有简单采取“一票否决”的办法,而是鼓励他正确处理恋爱和学业的关系,把情感作为进步的动力,经过培养考察,最终在学校里解决了入党问题。20多年后,这位学生经过乡村到县、区的锻炼,成了一名优秀的领导干部,也证明了曾老师当年的做法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让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能成就学生
曾学龙担任了多年的思政课教师。一提起思政课,大家脑中就会想起一些枯燥的理论和大道理,如何让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能成就学生,也是他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他认为关键是提高老师的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学有收获。为此,他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听名家讲座、外出实地考察,学习取经,开拓视野,并且推出了激励教学团队共同进步的“聚、激、带、导、督”的五字工作法。聚,就是集聚人心,增强团队凝聚力;激,就是激发教师的自信心,消除自卑畏难心理。带,就是带动教师参加教学科研;导,就是对教师进行思想与业务指导。督,就是督助教师,给力其发展。为改变教师教学上各自为战、互不往来的习惯,他提倡老师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但以前听课风气尚未形成,在大家看来,听课好像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情,怕别人听自己的课,也怕打扰别人而不敢听别人的课。曾学龙就以身作则,先组织老师听他的课,还对大家说:“我的课你们谁想来听都可以,欢迎大家评头论足。”他认为,别人来听课,是对自己的肯定,人家指出不足,实际上是点拨了自己,提升了自己。后来,听课制度慢慢形成,老师的整体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好几位年轻老师都在省的教学比赛中获奖。
在教学过程中,曾学龙老师还善于总结经验。经过多年的摸索,他提出了思政课“四准”解惑教学法,强调运用“找准困惑-抓准症结-扣准切入-用准手段”来提高思政课的理论说服力。他认为,讲思政课不应该干巴巴地讲空道理,而应该结合生活实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诠释理论。曾老师说:“思政课老师不能当‘空军’,而应当成‘陆军’,理论不落实到地上,学生听不懂就不会有收获,而没有收获怎么成就学生。”比如,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照书本讲,学生肯定是稀里糊涂。而曾老师在课堂上则是先问学生,“你们认为,人的命运能否改变?改变命运是信神靠上帝还是靠自己?”结果很多学生都说靠自己。于是,曾老师说,“刚才的课堂调查说明,你们多数人都是不信神而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道理就是:人的命运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的,同样,无产阶级要想求得自身的解放也得靠自己,靠团结。但光是这样还不够,还得实干,只有积极参与改造现实世界的实践才是真正的信仰马克思主义。”短短几句话,就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讲透了。所以,同学们都说曾老师的政治理论课不仅简洁明了接地气,而且充满激情,给人力量。岭南师范学院院长刘明贵教授曾对曾学龙老师的课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曾学龙教授的课融入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人生感悟,有学理、有深度、有激情,是贴着学生的心与肺去讲的,他的话让学生去发现、去思考,他不仅是一位老师,更是一位知心的长者和对话者。”
2011年教师节前夕,有学生将曾学龙上课的照片发到网上,参加由大洋网组织的教师节“最靓老师随手拍”活动,曾学龙成功当选为10名 “最靓老师”之一。当时参加评奖的老师很多,其中不乏年轻帅气的老师,而当时曾老师已经年近60岁,在外貌上毫无优势,完全是学生发自内心对他的喜爱而投他的票。不过,曾老师的“最靓老师”称号是当之无愧的,因为美不仅仅在于外表,内在美更能打动人心。
回忆起跟学生相处的这些往事,曾学龙成就感满满。有人觉得他当时放弃农林专业而去从事思政教育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因为思政教育很难出成绩,很难考量效果,而农林专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比如拿了多少课题,得了多少经费支持,这是很硬性的东西。对此,曾学龙很坚定地说:“我觉得从事思政教育是有意义的,因为思政教育能够影响和成就学生,而且每天面对充满活力与朝气的年轻人,让自己也永葆年轻的心态,这是其他职业无法给予的。”四十多年过去了,曾学龙带过的那些学生到现在仍然经常跟他联系,每次他们聚会都会热情地邀请他参加。“就像一个艺术家能够把一个不起眼的树根雕琢成一个艺术品一样,学生就是老师的根雕原料,能够直接影响学生使之有所成就,成为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之才,是教师这个职业最大的光荣和骄傲。”曾学龙坚定地说。
往期回顾:
策划统筹:唐明勇
采写:郭小娜 方正潮 朱晓珠
摄像/后期:苏家豪
微信编辑:新媒体工作室 林丽莹
责任编辑:党委宣传部 邝健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