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恺文化 | 学术研究⑥人月双清,情系华侨——《廖家两代人》精彩部分摘录之二
在新时代的列车上
我们一路驰骋
往事不断后退
廖家两代人
历来被新中国侨胞所爱戴
思前想后
原来答案皆在
那一桩桩实事当中
何香凝在香港出生。早在20世纪初,她在日本留学期间,就与海外华侨有着广泛的联系。在抗日战争期间,她多次致函海外侨胞,动员海外侨胞捐款捐物,支援祖国抗战,廖承志在20世纪30年代主持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工作期间,与很多爱国华侨也有密切的联系。
廖承志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我国的华侨状况进行了科学分析,他认为,华侨问题,主要就是东南亚国家的华侨问题。为此他制定了“教育华侨不参加当地的政治斗争,华侨不参加当地的革命运动,划清楚这个界线。”的侨务政策。
(1953年1月1日毛主席和教育部部长马叙仑、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何香凝在庆祝元旦的宴会上)
1951年,广东、福建等省份的土地改革运动,出现了“左”的偏差,当时侨乡的土地改革运动,其焦点是对华侨地主的房产是否没收的问题。廖承志经过调查研究后,认为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华侨地主的房屋不能动,否则牵涉面太大。但有不少地方,说是“为了满足贫下中农的要求”,还是分了华侨的房产。消息传到国外,华侨通过社团组织,上告到了联合国。
周恩来总理知道这些情况后,对下面这些“左”的偏差很有意见。廖承志便支持召开了几次讨论会,下发了《中侨委党组对广东目前土改问题的九条意见》,但还是制止不了下面没收华侨地主房屋的趋势。这时邓小平同志调到了党中央工作,指示中侨委派两个工作组分别到广东和福建了解执行情况。又将广东台山、开平等县逼死侨眷等种种“左”的偏差情况向周总理报告,较好地纠正了侨区土改中“左”的错误倾向。
(1957年6月27日,廖承志(左一)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华侨小组讨论周恩来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加强调查研究,协助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一系列适合我国华侨情况的具体政策,是何香凝、廖承志从事侨务工作的着眼点。何香凝提出举办原币汇款,发行原币存单等措施,保障了侨汇的币值,使侨眷的利益不受损失,规定侨汇的手续费全部由人民政府来承担。
对于被迫害而归国的难侨,何香凝和廖承志寄予深切的同情和关怀。仅1949年10月至1952年9月,广州、汕头、海南等地的华侨接待站便接待了难侨五万多人,何香凝还亲笔致函毛主席,要求对归侨的生活要给予适当照顾。
鼓励归侨、侨眷大力发展农副业生产,是何香凝和廖承志对侨务工作的又一大贡献。1952年,国家拨出巨款,在广东、福建和云南等地创办了一大批华侨农场。这不仅解决了安置归侨的问题,而且促进了我国橡胶工业和其他经济作物的发展。1960年7月,何香凝喜闻福建省永春县北硿华侨茶果场生产发展,新近又安排了两千多印尼归侨,便作画一幅并热情赋诗:“一张拙画慰劳君,勉励归侨爱国心;万劫千辛归故里,勤劳建设勇于人”。她托人把这幅画和诗送给了该茶果场,对他们的辛勤劳动表示赞赏。 当时广东设立的两个公司:“华南企业公司”和“华侨工业建设公司”,其中“华南企业公司”仅开业半年,就获利65.3亿元。
何香凝在多次向华侨的广播讲话中指出,强大的、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华侨的靠山,只有祖国的强大,华侨在侨居国才能安居乐业。她指出爱国不分先后,“先爱国的固然受到人民的尊敬,后爱国的人,同样会得到人民的欢迎。”
对于“左”的思潮,尽管何香凝、廖承志等人进行了抵制和斗争,但是,华侨被歧视的现象比比皆是,甚至华侨寄钱回来赡家养口也被怀疑“是不是特务经费”,搞得人心惶惶,鸡犬不宁。廖承志单刀直入地指出妨碍党的侨务政策落实的最大障碍就是“海外关系论”。他语重心长地说:“谈到海外关系,最严重的是我。大家知道美帝国主义过去有一个叫陈纳德的航空队长,参加蒋介石集团运输队进攻我们解放区的,他看见我要叫我做舅父,因为他的老婆,就是我的外甥女儿。你们看我还不严重呀?在香港我要计算我的表妹、表弟、表姑丈、表姨夫什么乌七八糟的通通算在一起有400个。这就是我的海外关系。”廖承志讲到这里,会场爆发出阵阵笑声。他进而列举对华侨所造成的种种危害:“第一,只要他有‘海外关系’,参加党就难了,参加团也困难了,甚至结婚都困难。如果他不是寄托马克思、列宁在天之灵保佑,在机关工作,一旦发现了海外关系,马上就考虑这个人下放劳动,这是第二。第三,如果这个‘海外关系’收到信、收到侨汇,那问题就大了。”报告结束后,在中山纪念堂内外响起长时间的热烈掌声。在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廖承志的认识水平、政治胆量都令人钦佩不已。
在廖承志作报告过后几年,“文革”的黑色风暴卷来,廖承志等人被揪斗,中侨委被撤销。粉碎“四人帮”后,廖承志于1977年冲破重重阻力,向党中央写报告,要求恢复专门的侨务机构。中央很快便批准成立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并于1978年任命廖承志为主任。当时没有办公的地方,廖承志便借华侨大厦几间房子,作为临时办公之用。他在一次讨论侨务政策的会议上,回顾了华侨在“文革”中种种的不幸遭遇后,饱含深情地说:“华侨就不爱国吗?不是。那是被我们逼出去的啊!许多华侨在走到深圳罗湖桥头时,还回头望那五星红旗。他们是流着泪出去的。我们真对不起华侨啊!”他边讲边放声大哭,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动。
1978年1月4日,廖承志在《人民日报》发表《批判所谓“海外关系”问题的反动谬论》的文章,回顾华侨的历史:“旧中国,贫苦农民无以为生,一部分人不得不背井离乡,远涉重洋,到国外去出卖劳动力。有的被贩卖到美国西部和东南亚各地当苦力。正像被贩卖的黑人被殖民主义者被为“黑奴”一样,这些华工被称作‘猪仔’。他们当中不少人死于残酷的劳动重压之下,活下来的则世代相传,在世界各地形成了早期华侨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反动统治者的政治迫害,一部分人被迫流亡海外。最显著的是太平天国失败后,它的支持者不愿在清朝统治者的屠刀下生活,大量流亡到东南亚各地。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又有一批人被迫流亡出国。到了现在,华侨大部分还是劳动人民。”他痛斥林彪、“四人帮”一伙把“海外关系”说成是“反动的政治关系”的荒唐论调。文章发表后,在海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
廖承志对被迫害回国的难侨非常关心。上世纪70年代越南当局疯狂排华,数十万难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他亲临广东等地部署难民安置工作,使25万难民在我国安居乐业。
“文革”中,不少单位或个人趁内乱之机,侵占侨房,使很多旧侨、侨眷无家可归。廖承志把这些处理意见以国务院侨办名义呈报中央,并大声疾呼,要求对那些严重侵犯归侨、侨眷合法权益的人要绳之以法。
廖承志对侨胞、归侨无微不至的关怀,使他们感到祖国的温暖。1977年,国务院侨办刚刚恢复,廖承志便召见缅甸知名归侨徐四民。一见面,笑容满面的廖承志就握着他的手说:“文革期间,我们没有能够很好地照顾你,感到过意不去……”一句话,说得徐四民心中热浪翻滚,声音哽咽,由衷地感动。
早在20世纪50年代,在归国华侨中流行一句话:“回北京,大事三件——毛泽东接见、天安门观礼、听廖公作报告。” 泰国著名侨领、泰国京华银行董事长郑午楼先生请他转达对廖承志的问候,并且说:“廖公非常了不起,他待人亲切,随和,谈笑风生,坦诚相见,是一个卓越的国家领导人和外交家。”
臧克家有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廖家两代人
在新中国侨务中做出的贡献
变成点点星光
照亮他人
深深地印在他们的眼眸之中
今天的学术研究就介绍到这里
有兴趣的小伙伴
可以去图书馆借阅《廖家两代人》哦
海珠校区:赠书处理库-k827744:2D
赠书处理库-k827744
白云校区:二楼-社会科学书库-K827744:2D
二楼-社会科学书库-K827744
下期再见啦
仲恺文化 | 一世战友情,未料留芳名——学术研究④ 仲恺文化 | 学术研究⑤廖家两代人与侨校 ——《廖家两代人》精彩部分摘录之一
文字:仲恺文化研究所 肖莉
图片: 新媒体工作室 邹颖棋 吴嘉瑜
微信编辑:新媒体工作室 赵燕琼
责任编辑:党委宣传部 曾献尼 龚慧枫 邝健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