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之仲恺专家风采④丨曾秀兰:她是把脉农村问题的“先行者”
乡村振兴,急需发展新动能,人才和科技更是重要支撑。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广东一直站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前列。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这几年也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扎实的举措,全面推进各项事业发展,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尤其是各专家团队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广东农业领域树立起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为深化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很好的模板和借鉴。
为更好地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落实广东“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及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工作,南方农村报和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党委宣传部特在“南方+”共建专栏——“乡村振兴,仲恺在行动”中开设“专家风采”子栏目。
让我们一起走近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这些科技“牛人”,感受他们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用科技创新引领广东农业产业的故事。
人物档案
曾秀兰,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曾获2007年南粤优秀教师、2011年学校教学名师等荣誉。
曾秀兰指导团队做农村社会问题调研课题研究,并多次荣获国家级、省市级奖项。2015年,研究课题荣获"挑战杯"全省特等奖、全国一等奖,曾秀兰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此外,她还参与广州市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广州市农业局等单位的乡村治理机制问题研究。参与编写中国农业出版社“十五”计划教材,带领六百多名师生编写广东省精准扶贫村情集成等系列丛书。
找准方向,乡村治理研究领跑学界
“从小学到研究生,除了小学生没有教过,其他不同年级的学生,各种类型的学生我都教过。”
1987年,曾秀兰在华南师范大学毕业后,便开始从事教师工作,三十年来从未间断。三尺讲台上,浇筑了她深深的情感。
2003年,曾秀兰教授调至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从事教学。2013年,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成立。以工科见长的仲恺,人文社会方向该如何发展,作为一院之长,曾秀兰不断思考着学院科研如何定位的问题。“我们学校是农科院校,科研的定位肯定是要立足于‘农’,才更贴近我们学校实际情况。”
虽然文科专业比工科专业创办的时间短,但曾秀兰和教师们很快找准了定位,抓住了自身特色。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了乡村治理的概念,曾秀兰敏锐地意识到,随着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各项资源向乡村倾斜,乡村治理将成为未来研究领域的一项大命题。“我们老师的研究课题,学生的实践实习,创新创业项目、都可以从这方面入手。自此,学院凝练了专业、科研特色和学科方向。在乡村治理领域的研究,仲恺可谓领先了好几年。”曾秀兰说。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也应运而生。在学院教师们看来,乡村管理和城市一样,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众多要素,只有把各个要素整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理效果,资源才能得到更充沛利用。
科研成果获国家级省级嘉奖
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中重要一点,要发挥社会组织在农村中的作用。“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选题。”以“农村社会组织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为题,曾秀兰带领学生先申报了校级创新基金项目,后申报广东省大学生“攀登计划”项目。
当时,社科领域对农村社会治理的研究还较为笼统的环境下,梳理出重点线索并不是易事。师生们通过大量的资料分析,选准了从化的一所农村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根据这里的实情,曾秀兰指导学生形成论文作品,为之后的深入研究打实了基础。
在对广东农村社会组织广泛调查基础上,他们重点选定云浮作为课题调研对象。曾秀兰教授团队扎根当地七个乡村,做了深入调研,全面挖掘了云浮乡贤理事会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所在。
前期工作结束后,后期的调研报告与学术论文,将再度考验师生们的水平。“本科生的论文要达到发表程度有一定难度。学生们也很勤奋,修改了不下20次,记得2015年除夕夜凌晨两点钟,学生还把改后的报告发到我邮箱。”由于过度操劳,曾秀兰因腰椎间盘突出而住院,但她仍然把握着课题进展的每一个细节。
经过2年时间努力,仲恺以《农村基层村民自治组织建设的一个宝贵探索——基于对广东省云浮市六个乡贤理事会的调研》项目,在与各大名校之间的角逐中一举夺下第十三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和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深研村情,真正做到“读懂”乡村
“每一个农村都是一个不同小型社会的缩影,农村涉及的面很广,我们要有敏感度。”曾秀兰时常教导学生,要善于把握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如此才能对症下药。
在从化某村调研时,师生们发现当地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同时那里却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属于水源保护区。“经过深入调查,明显感受到有些村干部缺少活力。如果换一些得力的能人来做村干部,加上整合外界的资源,将有可能改变落后面貌。”曾秀兰说。
在广州一村庄调研时,曾秀兰发现祠堂等一批古旧房屋很有特色,但周围却竖着几栋不太协调的现代房屋建筑,这让她有了研究农村违章违法建筑的念头。“现在农村违章违法建筑非常严重,村民不按照规划来建房,令农村全貌凌乱。”
经过调查,曾秀兰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执法力度问题,另一方面是现行政策不符合实际,政府未能针对现状给出出路。她认为不能单纯靠罚和堵,还要疏导,建房要按照规划。
2016年,曾秀兰参与指导的创业项目“活化老围屋—梅南村乡村扶贫支援项目”荣获省“挑战杯”金奖。2017年,她的团队所做的“以农综改革助力‘精准扶贫’的路径探索——以清远市‘三个重心下移’和‘三个整合’为例”课题获得省“挑战杯”三等奖。2018年参与指导的农村题材项目获得省“挑战杯”创业赛三等奖……在曾秀兰的带领下,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不断拓宽研究领域,深化科研理论,不断凝炼研究方向和学科特色,学院师生的实践和研究成果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学界的关注,影响不断扩大。
学院紧扣实践,紧扣乡村振兴
说起下乡调研的故事,一件小事让曾秀兰记忆深刻。在时间紧、任务重的调研时期,师生们在村里安顿下来时往往已近夜晚,但他们仍然不得闲,需要走访周边收集信息,并且解决晚餐。“一个晚上,我们一边走一边了解地情时碰到卖甘蔗的摊子,老师和学生不分彼此,团团坐在街边啃甘蔗。那个场景非常温馨,让我特别感动。”
让曾秀兰欣慰的是,团队进入陌生的环境开展工作,经常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关键时期总有学生敢于担当,督促大家齐努力、共进退。“如今,很多学生已经毕业,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他们常对我说,那一次次协作调研的经历,磨砺了他们的意志和品质。”
近年,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与相关部门、高校合作,探索出了新的发展路径。譬如与广东省方志办合作,汇总广东2277个省定贫困村资料,曾秀兰带领师生编撰了《广东省精准扶贫村情集成》,得到了省领导的高度肯定。学院还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合作开展百村调查,先后两次安排学生返乡做有关农村各历史时期的口述史调查工作。
正如曾秀兰所说,“我们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既要强化实践锻炼,又要结合乡村振兴主题,逐渐形成了特有的专业特色。我希望我们师生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仲恺特色的服务,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往期回顾:
乡村振兴之仲恺专家风采③ | 黄运茂:广东水禽健康养殖科技引领者
乡村振兴之仲恺专家风采②|鹰嘴蜜桃好吃又好看,他被誉为“鹰嘴蜜桃第一人”
策划:曾献尼 胡念飞 龚慧枫
执行统筹:喻淑琴 郭小娜
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 魏伯航 见习记者 郑玉婷 陈薇
微信编辑:新媒体工作室 李之铄
责任编辑:党委宣传部 曾献尼 龚慧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