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恺人文师生用纪录片探寻岭南地方文化保育新思路
船渡南北,怦然心动!
水上居民,文化守望。
Ferrymen’s Ferry
从“1925年10月5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11次会议提案,建筑仲恺纪念花园,内设农人工人学校。议决由中央执行委员会发起并组织仲恺纪念公园筹备委员会。”
“11月11日,仲恺先生纪念筹备委员会呈请划拨士敏土厂东南角田地设立仲恺农工学校及农场,国民政府议决照准。”,我校便定址于珠江之畔,与这片美丽的水域结缘至今。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
踏入新时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祖国发展蒸蒸日上,城市建设成就辉煌,仲园和脚下水域的面貌亦随之日新月异。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师生,用43天的时间筹划并拍摄制作微纪录片《船渡南北:广州水上居民的文化守望》,追寻水上居民的源流故事,以“小切口”折射“大变化”,从文化保育的角度展现党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的幸福美好新生活,是一次有深度有意义的岭南地方文化探索,一次颇具成效的“课程思政”设计和实践,也是学校“三全育人”工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现。
历时43天时间,
以“小切口”折射“大变化”,
《船渡南北:广州水上居民的文化守望》
微纪录片《船渡南北:广州水上居民的文化守望》
01
微纪录片的创作历程。
船渡南北:广州水上居民的文化守望》(下文简称“《船渡南北》”)原本只是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20级文化产业管理系的实践课程《社区文化服务》的产出成果,但经过文管师生讨论,决定将微纪录片做成面向全社会的作品。在讨论过程中,文化产业管理系师生(以下简称“文管师生”)认为拍好这部微纪录片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如今全国各地都在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文管师生在寻找《社区文化服务》的选题前一致认为,党带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过程是润物细无声的,是细致而扎实的,是可以通过很多生活场景和社会群体反映的。
大一的学生可能无法掌握宏大的历史叙事,但可以做到“以小见大”。
因此,文管师生决定以学校附近的滨江街道作为观察点,寻找党带领人民走向幸福生活的见证。在跟滨江街社工站和文化站交流后,文管师生发现,哪怕在上世纪末,滨江街都还有三分之一的居民是当年上岸的水上居民及其后代,他们生活的变迁是党带领人民走向新生活的脚注。于是,文管师生决定以水上居民作为题材,摄制微纪录片。
(指导老师刘汉波(图右二)指导学生团队开展调研拍摄)
02
今景叙旧事。
其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在2020年新开设的专业,它需要产出具有社会认同度的作品来增强专业知名度。学院院长曾秀兰教授曾多次表示,文管专业既要紧密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也要立足社会、服务社会。作为系主任和本次拍摄的指导老师,刘汉波老师在《社区文化服务》实习周开始前的二十天便召开了学生动员会,并根据学生的特长、兴趣和意向设置了视听组、策划组、文编组和文创组。
(辗转各地、日夜拍摄取材)
《船渡南北》是视听组的力作,背后也有文编组的努力。
在构思微纪录片脚本的时候,文编组的同学阅读了六本关于广州水上居民的文献,将他们的历史、习俗和文化都梳理了一遍,并亲自寻找当年水上居民上岸的居住点,为视听组的拍摄提供坐标定位。在摄制过程中,视听组的同学同样阅读了大量文献,谨慎、周全地寻找采访嘉宾,设置采访提纲。自4月5日开始,视听组的成员便多次到滨江街、石围塘、番禺莲花山、黄埔新洲渔村、佛山三山渔村等地取景,旨在以今天的场景叙述过去的故事。
(辗转各地、日夜拍摄取材)
03
用热望与热诚,去传承文化。
(拍摄团队进行访谈)
最后,师生们能够克服困难坚持拍片,还出于一份纯朴的诉愿,那就是文化保育。就正如有同学提到,若不是这次摄制,他们还真不知道炒田螺、艇仔粥等习以为常之物是来自当年的疍家人,就连说粤语的同学经常挂在嘴边的“棹忌”,居然也是源自疍民习俗。作为广东本土的学子,文管学生意识到他们有责任、有义务去记录岭南地方历史,去传承岭南地方文化。正是基于这份热望与热诚,他们有的跑了二十公里取景,有的贡献出自己的器材,有的一天剪片15个小时。
(庞杂的素材充分考验团队的统筹和剪辑能力)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是学校课程思政示范学院建设单位。通过本次实践,师生们寻找到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思路。课程思政需要宏大叙事,也需要扎实理论。在此基础上,不妨让学生融入社会,亲自感受党和国家带领人民所建设的社会风貌,鼓励学生用他们的创意和话语进行表达。
(纪录片的老照片由滨江街办事处提供)
往期回顾:
创作历程介绍: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刘汉波
文案:党委宣传部 龚慧枫
微信编辑:新媒体工作室 陈佳泽
责任编辑:党委宣传部 曾献尼 龚慧枫 程方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