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东北大面积下岗对当下年轻人的启示
Edvard Munch · 1913
主任好,当年下岗潮给很多国企员工家庭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毕竟不像现在,求个生计途径这么多,所以无法过分苛责这些人的懒惰和愚昧吧。想请您说说,计划经济积重难返的情况下,有没有更好更缓和的改革措施,还是说改革的阵痛是必须要承受的,不过有些家庭也确实太惨了吧。。。
___________
苛责懒惰和愚昧的确非常粗暴讨巧,你傻逼了吧。活该。
任谁也挡不住大环境的氛围和诱惑。
好好读书,毕业了,有安排,铁饭碗,一生不愁,中年发觉这工作一潭死水,甚至也变得油腻起来。年纪大了,开始多愁善感,手捧保温杯,即使想明白了大概率是要黄,也不太敢走出去。一是选择并不多,而是自己一走出去就毫无竞争力,壮士断腕需要极大勇气。
又任谁也抵挡不住大环境的变迁。
说下岗也就下岗,幡然醒悟,铁饭碗可没那么铁,既然口口声声说服从组织安排,那应该也不要意外,组织是可能安排解散的。这时候最惨的当然是时间已经把自己养成了废物。大国企大包大揽这种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就是不知道在哪个时间点爆炸。
如果你稍微理解下改革,从铁板一块开始松动,松绑,鼓励民间自发行动起来,改革的所有成果都是无法预料的,也都是自下而上的演变过程。多半是发生在没有多少国企滋养的东南沿海地带。以前是都穷,还不让改变,改革的信号只是给了沿海的农民们一次自我奋斗的机会。
举个例子,比如说人们常说的莆田系民营,那些医院老板其实并不均匀来自整个莆田市,在外开医院的几乎都集中在莆田市一个叫东庄镇的这么一个小地方。为什么?因为东庄这个地方连水稻都种不出来,当其他莆田人民还在凑合着有米饭吃的时候,东庄人必须得想办法闯出一片天。
全国范围内的,以东北为主的国企也是这样。当年一些有铁饭碗的东北人,从出生到死亡都被国企安排好了。他们眼里的生活就应该是如此,稳稳当当,到老到死。他们怎么能想象还有下岗这种事。很多国企效率低下,常年接受补贴,也就是全体纳税人的钱。说白了,就是拿财政持续补贴,坐吃山空,总有补不动的那一天。过去享受的福利且不论,确实没有人有义务出钱养着那么一大帮人。
很多下岗职工当然非常惨痛了,这是毫无预期的重大变动。如上所述,如今去说活该之类的话意义不大了。问题是,一开始就不该是国家一手包办。如果福利制度扩散到全民,整个国家也就开启了通往崩溃的道路。欧洲诸国就是现成的样板。
这些不远的历史,如果说对当下的人,特别是年轻人有什么特别有价值的教训的话那就是,如果可以,最好不要进入体制内以及国企一类的单位。多年改革的积累,让如今的人们有了更多的工作选择,并不像以前根本没得选。当然,相比之下显然还是大城市机会更多,因为今天的东北,说难听点,依然是年轻人的坟墓(东北的朋友们你要觉得不是就不是,爽爽地待着,此处不欢迎争论),有出息的年轻人都应该离开,去大城市给自己一个更多可能的未来。虽然我知道并充分理解,每个人面临的实际情况非常不一样。错过了或者实际情况不允许都能理解,但最怕的就是自欺欺人。
总之,努力让自己在自由市场上能卖个好价钱是比较正确的方向。
这里是理性乐观派
感谢你的阅读,更感谢你的分享
长按二维码关注理性乐观派
iPhone用户可长按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