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减负吵成一团,说明大锅饭式教育深入人心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吴主任”
图:Katsushika Hokusai
今天看到一个文章说教育减负的,说了自己的经历,但基本上开头就是全部。这篇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
教育部部长如果一直坚持要给公共基础教育减负,他就一定是个坏胚子。如果中国缺少扎实公共基础教育,阶级固化真的非常有可能会加强。
后面就是作者自己的例子了,农村出来的,因为公平高考制度让她有机会考上名牌大学,改变了命运。作者认为减负会加强阶级固化,未来就是拼钱和拼关系了。
听起来是有些道理,不然也不会有3万多的分享,可见广大网友很生气,感觉到教育的公平已经因为减负受到侵蚀!有些着急。
正好,我也是农村出来的。我们不如一起回顾下过去的教育是什么样的吧。可能会写得比较多,请耐心看完,一起来思考下这个问题。最后也会针对普通家庭的孩子如何教育的问题给些自己的看法。是否赞同另说,所有关心孩子教育的家长或者未来的家长都值得往下看。
不要过于美化过去我们接受的教育,在讨论教育问题不能忽略时代和经济发展导致的环境发生的变化。
义务教育就是国家出钱,所有人都有书读,这在很大程度上以极高效率解决了一个初级教育问题,就是识字和算术。90年代左右,大部分人都接受什么教育呢,也许你我在内的很多人会因为从农村出来到如今生活在城市里有一份还蛮不错的工作导致了一种幻觉,我们的教育很厉害。
显然不是这样的。大量的农村的中小学教师都是什么水平都不用数据,很多都是当地的又或者隔壁村识字的人,就是硬着头皮上。我读书的时候还有师范中专生,也就是初中之后再读两三年出来就可以当老师了,辐射中小学没问题。公正客观地说,这些人的水平完成初级教育问题不大,教人识字和算术,若是要求英文发音标准简直有点过分了,就我们福建那地方,老师能把普通话说标准了都会被当成怪物。至于数理化,是我们的强项,因为本质上就是做题,见招拆招,题海战术,足够勤奋做全了所有题型,不考满分就是有点故意骄傲。由于这个机制是如此机械,所以老师教起来其实不难,根据教案能把解题过程在课堂上呈现大致就算是不错的老师了。
这一点我不是跟你们吹牛逼,大四时候,为了赚点零花钱,我毕竟当过初三学生的家教老师。一开始很陌生,但是把数理化教材翻一遍,重温那些公式之后,每一道题目都非常简单。用现在的话叫做,都是套路。反正我名义上是去教数学,其实除了语文,我什么都可以教他。为什么语文我不行?因为我们的语文教育不太正常。这是后话,以后有空再说。
整个基本面上来说,我们的教育大致就是如此。说得难听点,会做题本质上是一种技术活,熟练工。也就是说我们的义务教育最高成就也就是培养了一群做题工而已。见过流水线上的熟练工吗,或者点钞票很快的那种,我们的义务教育培养的就是这种。至于严谨的逻辑,发散思维,想象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审美情趣,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等等吧,这些是不存在的,高考又不考,没必要。
就是这样一个大环境,我们有个相对公平的高考这样的筛选机制,晒出来的是做题高手而已。实际上以如今我们发自内心里认同的教育有不少差距。或者如果当年我们什么都不懂,如今尤其是当了父母的人应该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高考之前只会做题。我们知道,这不是教育的胜利。这是一种特殊背景下的一次找不到更好办法的筛选机制。
是当年我们的父母完全不重视教育吗?不是。父母们刚刚有幸在大锅饭时代里活过来了,正在抓紧改革的机会埋头赚血汗钱呢,读书花什么钱,没听说过吧,因为没见过。就算听说那些城里的有钱人花大钱去学习这个那个的,也只能表示羡慕,不是不想,而是没钱。多数家庭就是把孩子扔到已有的义务教育里了然后期待着高考能改变命运成为大学生,毕业之后再考个公务员,女的呢去当个老师什么的最稳妥了。诶,一辈子稳当了。是不是这样想的?几乎都是。这不怪他们,他们的经历造就了这样的眼界和认知。但是现在我们不会这么想了吧。
经济发展了,更多人去了城里,开阔眼界,见了世面,这些人有了孩子,已经不会再满足于此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如今针对孩子的教育市场有多巨大。这一点从线上线下都能察觉到。如果不是有这样的市场,就不会有这些现象。那么公立教育怎么改?其实怎么改都无法避免一个事实,家长自己会想办法提供他们自己认为值得投入的教育。也就是额外的金钱的支出,当然还有时间的投入。
当年的义务教育,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部分,快速把文盲率降低,让人们识字阅读和算术以及基本的思考。这就是义务教育的全部。但这不是什么优质的教育。换句话说,即便教育依然照搬过去几十年的模式,做题做更多题,参加高考。先不说整个中学依然只学会了做题,能改变命运吗?难,今时不同往日。
如果我们把过去几十年来从恢复高考算,高考改变命运有效性的轨迹做成一条线,很显然是一条右向下曲线。从最早的考上大学就包分配,到考上大学几乎等于有工作,再到如今考上大学也就是考上大学,只不过有资格投简历了。一是大学生太多了,人人都改变了命运?不可能吧,只是改变了学历而已。另一个是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再仅仅看学历了,而是更实际的多方位的能力。这一点,别说义务教育阶段的启蒙了,我们的大学都没怎么教。
所以,减负不减负的,抗议也好,支持也好,一厢情愿的做法吧。随着移动互联网和各种网络课程的发展,不问学历只看能力的大趋势,说高考改变命运有点不切实际了,高考改变学历,充其量给了个投简历的资格,这就是大致的现状。
是这种大锅饭式的教育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了。现在的家长早就有了自己的算盘,也同样有自己的局限,毕竟孩子的教育最根本的影响依然来自家庭教育,包括了家庭愿不愿意出钱让他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和培训。有的家长也许很舍得,给孩子报名数十个兴趣班。你也许没这么多钱,但也不必羡慕,因为这样孩子基本也就毁了吧。但好在人家有钱,孩子只要不是个傻子,未来也有更多机会。这一点不必抱怨,这是人家父辈积累的。也千万不要觉得以前比较公平,以前能进事业单位的国企好岗位的你以为是农村打拼出来的你?恰恰相反,要感谢这个时代可以拼真正的能力而不是学历。
说点实际的吧,普通家庭的孩子怎么培养?
首先不管什么家庭条件,先把心态摆正了,你的孩子大概率就是你我这样的普通人,不要觉得自己的孩子只要想就能成为一代豪杰。别做梦了,老实一点。然后,初级的教育不必担心,识字算术总不会比以前差。重要的还是培养人格上的健全,这或许需要自己在家不当个混蛋开始,还有一些朴素的道理,节俭、勤奋、上进。剩下的也是最基本的就是一个人的谋生技能。三百六十五行,随便一样他可能会喜欢上的技能,这需要共同发现和引导。社会的大趋势就是一个好人有些技能就一定饿不死。一个心态好的有技能的人也不会因为没有发财变成一个变态。
做好这些需要的不是学校,而是每一个家长自己。学校能教什么,说实话不要抱有太多期待,能有个安全友好的环境,老师不变态就算是牛逼的好学校了。如果孩子未来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大概率是运气,但也不得不说跟来自家庭的正确的爱和教育是有巨大关系。
想想挺可笑的,人们因为减负争执起来,说明大锅饭式的教育深入人心,希望大锅饭的做法不要有任何松动,因为这是最公平的。可实际上即便不减负,家长们就啥也不管了?并不是吧。课外班照常报名,教育的投入一份不减,有多少投多少。那些最有钱的人早就另辟蹊径,明白得很。说明大家在行动上已经非常市场化了,但观念上依然崇拜和依赖大锅饭。
我们要逐步学会适应当下环境和看清未来大趋势,要知道目前教育的问题根本不在于减负与否,高考也越来越无法跟改变命运挂上钩了。完善的人格,谋生的技能,才是值得更多家长投入关注的。减负不减负并不是重点。
近期更新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