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
图:《清明上河图》局部
959年,周世宗柴荣驾崩,继位的周恭帝柴宗训年仅七岁。赵匡胤此时的职位是个军头,殿前都点检(禁卫军的最高长官)、兼宋州归德军节度使。
960年正月,前线报称北汉和契丹的军队联合南下攻打后周,声势浩大,请求派兵援助。后周符太后和宰相范质、王溥等执政大臣不验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军队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为帝。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
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
史书有细节,说是960年正月初四,赵匡胤睡梦中被叫醒,迷迷糊糊出门一看,三军明火执仗,跪地高呼,愿奉太尉为天子!接着将士们硬是将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再拜倒在地,山呼万岁。这就是“黄袍加身”典故的来历。后来司马光在《涑水记闻》对此事是这么写的:“太祖固拒之,众不听,扶太祖上马,拥逼南行”。
好一个“拥逼南行”。固拒之,众不听。不是我想当,是人民硬要我当皇帝。赵匡胤作为军阀头子的形象一下子闪亮起来。这种完全不可信的故事有它的道理,至少说明赵匡胤十分在乎“合法性”问题。
不同于一般的军阀兵变夺权,赵匡胤虽是个军人,但心思细腻,远见卓识,懂得夺天下靠武力,守江山靠民心。“宋太祖陈桥之变,与众誓约不得惊动都人;入城之日,市不改肆”。不仅如此,为了长治久安,传闻赵匡胤为大宋后面的皇帝约法三章。一、保全柴氏子孙(即后周皇族);二、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三、不加农田之赋。
祖训已立,对赵匡胤而言稳固江山还剩一条,不可让“黄袍加身”的事故在自己身上重演。于是有了“杯酒释兵权”的典故,《续资治通鉴·卷二·宋纪二》有非常生动的记载:
太祖召当年一起策划兵变的石守信等人一起喝酒,酒酣,屏左右谓曰:“我非尔曹力,不及此。然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高枕卧也。”守信等请其故,帝曰:“是不难知,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
石守信等人一听话里有话,有些不妙,顿首曰:“陛下何为出此言?今天下已定,谁敢复有异心!”
帝曰:“卿等固然,设麾下有欲富贵者,一旦以黄袍加汝身,汝虽欲不为,其可得乎?” 赵匡胤也是讲道理的,爱卿们固然不会有非分之想,可你们下面那么多将士可就不好说了,一旦也硬给披上黄袍,“拥逼南行”你们不也很为难嘛。
石守信等人吓尿了,顿首涕泣曰:“臣等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指示可生之途。”大哥我们真的很蠢,真是无法像您想得如此周到,请大哥给指条明路吧。
赵匡胤一看,瞧这一个个识时务的样子,秒变长者谈人生,语重心长地曰:“人生如白驹过隙,所为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籓,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之业,多致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朕且与卿等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
明日,皆称疾请罢。意思是话都听明白了,纷纷称病主动离职,享受荣华富贵去了。赵匡胤紧接着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体制改革,内容狂复杂,太祖就一个中心思想,用相当复杂的流程(比如文官控制军队,频繁调动岗位)杜绝任何一个武将有机会兵变,稳固皇权。但后果是,宋朝的军队也就是史上最弱鸡的军队,周边契丹、女真、西夏如狼似虎,一个都打不过。
打不过怎么办,用钱买和平。
景德元年(1004年)冬,契丹人率精兵二十万再次南侵,直抵澶州(今河南濮阳市)北城,朝野震惊。宋真宗慌了,大臣们纷纷贡献逃跑计划,是往南走还是往西走呢一时拿不准?真宗问宰相寇准,爱卿有何良策?寇准请真宗上前线。真宗大吃一惊。寇准说,陛下不上前线,大宋就亡了。
真宗在去前线的路上也是犹犹豫豫,多次提出要不考虑流亡方案。大宋不过四十五年,自太祖杯酒释兵权之后,文官当道,迂腐至极,遇到战争狗屁不通。比如下面这个小插曲。
高琼请皇帝去北城否则百姓如丧考妣。大臣冯拯怒斥高琼休得无礼。高琼反问道,冯师您因文章写得妙(科举)当上这二府大臣,今大敌当前,您训斥我没礼貌,冯师如此能耐,为何不写首诗退敌?(“君以文章为二府大臣,今虏骑充斥如此,犹责琼无礼,君何不赋一诗咏退虏骑邪?”《涑水记闻》)
总之这场战斗辽国先派人试探是否愿意和谈,刚好正如真宗所想。十二月间(1005年1月)宋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这笔交易为双方换来了120年的和平。
不管后续如何,买和平的前提是有钱买。北宋不仅仅是经济繁荣的问题,而是一个史无前例的重视商业的帝国。北宋熙宁十年(1077)国家财政收入中,农业税和工商税的比例是三七开:农业税只占三成,工商税则占到七成。我们谈到古代中国都说是农耕文明,这没错,但宋朝有过一段市场经济的辉煌。
与之前朝代的土地管制相反,宋朝政府不反对农村兼并,大庄园遍地,有钱人地位不低,卖猪肉的都可以被称为“大官人”。城市不设宵禁,高度城市化,盛况可以《清明上河图》为证。宋太宗时期,开封便已是驻军数十万、居民上百万的特大城市。发展海外贸易,善待民营经济,同时鼓励文化创新和科技进步,这些政策和策略让大宋迅速地富了起来。据统计,从太宗至道三年(997)到仁宗皇祐元年(1049),短短半个世纪,帝国的财政收入居然翻了六倍。
但不够花。远远不够花。不仅要对外花钱买和平,对内要养官养兵。官兵的腐败源头就是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太祖开启了重文轻武的宋朝特色,结果并不意外,武将地位不高,无实权,但可以做生意,宋朝军队上上下下专心搞钱去了,结果是除了打战不擅长,军队啥都会。总之神宗刚即位,奏折上赫然写着几个大字:百年之积,惟存空簿。
宋神宗,庙号神宗。不是神人能人的意思,而是后人不知如何评价,让人困惑,人类已经无法评价了,说不上好说不上坏,因此得“神宗”庙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尴尬的存在。这不能怪他,继位时大宋朝的财政已经一塌糊涂了。改革势在必行。
实际上早在宋仁宗时期就有人提出过要精兵简政,实行一些改革措施。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明黜陟(严明官吏升降)、抑侥幸(限制官僚滥进)、精贡举(严密科举取士)、择官长(慎选地方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重命令”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
因为针对的都是既得利益群体,又是裁员又是降薪的,根本推不动。一年零四个月之后,庆历新政宣布结束。
王安石在课本上作为知名诗人为我们熟知,但王安石这一生的关键词是“变法”。王安石变法核心思路极其清晰,就是为国理财。一切目的为增加大宋的财政收入。怎么理?
说几个知名的,青苗法,市易法,均输法。就说这青苗法,原本是出于粮食收成青黄不接阶段的一种借贷方式,民间即可完成,但王安石认为这笔钱为什么要让民间的乡绅地主赚,政府来搞,利率更低,利国利民,双赢。听起来非常科学合理人道。而且神宗政府在颁布时也说了,这是自愿行为。
然而一旦政策变成运动式的,执行起来就完全变了模样。地方政府会怎么利用青苗法,向上汇报工作,业绩首当其冲。虽然此前农民的借贷利率较高,但是出借的有钱人是要考虑到风控的,没能力还款的恐怕只能自己想办法了,现在青苗法,政府出来推销借贷,各种理应没能力借贷的也都借贷了,坏账是必然的,还不起?即便是自然灾害颗粒无收也得还,结果就是强制收利息,搞得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还有个细节,为了保证贷款能收回,贫下中农贷款必须由地主富农做担保,或者带头贷款。而且这帮地主富农也是被逼迫借贷的主力军,因为他们还得起。青苗法最终的结果是,劫贫劫富济朝廷。
市易法,就是原本一些民间大财团控制的买卖,政府介入了,表明的说法是限制商人对囤积居奇,操控物价,政府介入这些买卖,放到现在就是原本的一些民间生意变成国有专营。朝廷有质疑声称,政府官员满街摆摊卖水果成何体统,王安石不以为然,盐和酒不也是国家专卖,垄断经营吗?为什么其他商品就不行?实际上王安石说得是有道理的,无法反驳。因为正确的做法是任何商品都不尽量不要国家垄断经营。
均输法是什么意思呢,朝廷的需求由民间上供改为政府统一采购和统一运输。说法也是很动人,限制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关于这一点,苏东坡就指出不妥,由官员用公款购买物品,回扣不可能杜绝还指望能节约财政?
王安石变法内容很多很杂,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变法手段就是国家介入一切可以介入的经济活动。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国进民退”,完全违背了市场规律,在变法初期,各地方政府盯着政绩这么搜刮自然能有些成效,而代价是民不聊生,饿殍遍野,生灵涂炭。最最严重的是,好不容易用了百年时间建立起来的一整个民间市场文明、商业文明和伴随的社会文明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熙宁七年(1074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神宗忧虑。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
王安石变法也开启了神宗朝廷激烈党争,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党对司马光为代表的旧党。在神宗去世前,吵来吵去,不是你威胁离职就是他称病不干了,大体上看是王安石胜出,反对苗头被王安石全部掐灭,最终朝廷变成一言堂。
王安石是个顽固的理想主义者,为了理想可以灭掉一切。无法从道德层面去批评他是不是个好人。跟王安石斗了一辈子的司马光尽管重病在床,在王安石病逝后,写信给副宰相吕公著说:介甫道德和文章都有过人之处,只是性格有点问题。如今仙逝,朝廷又在拨乱反正,那些无耻之徒必定趁机诋毁。因此,拜托仁兄奏请天子对介甫优加厚礼,以彰节义,以正世风。苏东坡也给他的这位老对手兼老朋友以极高的评价: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用能于期岁之间,靡然变天下之俗。可见神宗朝时代风骨犹存,到了宋徽宗时代竟给搞出了“元祐党人籍碑”将司马光以下共309人之所谓罪行刻碑为记,立于端礼门。实在是礼崩乐坏。
然而正如那句“通往地狱的道路往往由善意铺就”。王安石的理念,提出的手段是无法完成其富国强兵的目的,一旦民间崩溃,北宋的灭亡也就不远了。从王安石变法到靖康之难不过五六十年。
对王安石变法,易中天老师是这样评价的:
王安石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以为改革就好,还要看为何改革,为谁改革,怎样改革。如果没有想清楚这三个问题,那就只能算盲动;如果像王安石那样弄错了答案,更得咽下苦果。另一个教训便是应该怎样看待理想,看待道德。有理想的人无疑值得尊敬,尤其是同时还有道德。但,如果他掌握了公权力,还要用这公权力来实现理想,就有可能变得恐怖和必须警惕。要知道,道德是用来自律的,道德高尚不等于认识科学决策正确,社会理想的实现更是只能靠全民的共识和践行。一旦动用公权力强制推出,就一定是悲剧。
神宗之后的哲宗是比较没存在感的皇帝,九岁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完全不赞成王安石变法,所以神宗一死,高太后主持大局,朝廷官员大换血,旧党迎来第二春。哲宗则也没什么办法。“彼大臣奏事,乃胸间且谓何?奈无一语耶!”上曰:“娘娘已处分,俾臣道何语?”如是益恭默不言。(《铁围山从谈》)高太后去世后,哲宗亲政,大力打击元祐大臣,追贬司马光,并贬谪苏轼、苏辙等旧党党人于岭南(今广西、广东、海南一带),甚至在章惇等人挑拨下,直指高太后“老奸擅国”。可惜哲宗英年早逝,元符三年(1100年),赵煦病逝,年仅二十四岁。哲宗病逝时无子,太后向氏于同月立赵佶为帝,也就是宋徽宗。
宋徽宗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自创“瘦金体”,据说也是“工笔画”的创始人,日常生活骄奢淫逸,荒淫无度。当皇帝则入错行,十分业余。皇帝的爱好如此清晰,下面自然就会诞生一批能给皇上带来乐子的臣子。蔡京的书法在历史上是排的上号的,但蔡京赢得宋徽宗欢心的显然不仅仅是书法,还有他的“为国理财”能力。
且不说前朝带来的积弊,作为宋朝最败家的皇帝,仅满足宋徽宗一人高雅的文艺爱好都可以把国库耗尽。充盈国库的艰巨任务自然也就落到了宰相蔡京的肩上。王安石的变法还是偏传统,白底黑字与民争利。相比之下,蔡京的改革工具箱里的工具就丰富了,最杀人不见血的金融工具,就是悄无声息地印钞来稀释民间财富。
纸币基本上算是宋朝发明的。蔡京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让纸币成为废纸的宰相。“印钞”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仁宗期间在四川地区已开始使用纸钞,但背后是有准备金挂钩。蔡京主持大局的几年交子的发行量已经超过了原发行量的二十倍,而且大部分都没有硬通货做后盾。在市面上,交子的价格已经跌到了一贯只值十几文钱,出现了金融崩溃的局面。不仅仅是交子,背后有盐作为锚的盐钞,还有钱引、茶引一律都被稀释成废纸。
国内经济已经被搞崩溃,东北部的女真正悄然崛起,北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正月初一,完颜阿骨打称帝,建国号“金”。十年之后,他们把契丹人赶出了中原。两年后,又把大宋的中央政府撵到长江以南,宋也被切割为北宋和南宋。
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金灭辽,分兵两路南下进攻宋,直逼国都开封。宋徽宗吓得昏倒,采取了装病措施,说自己不行了,赶紧把皇位传下去。二十六岁的太子赵桓受父宋徽宗赵佶禅让登基,是为宋钦宗,改年号为靖康。
靖康二年(1127)正月,金军先后把宋徽宗、宋钦宗拘留在金营,二月六日金主下诏废宋徽宗、宋钦宗为庶人,另立同金朝勾结的原宋朝宰相张邦昌为伪楚皇帝。四月初一金军俘虏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等3000多人北撤。宋朝皇室的财物被搜罗一空。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变”,北宋由此灭亡。
……
数年后,牛家村。杨铁心想到妻子有了身孕,笑吟吟的合不拢口来,心想:“这位道长会做诗,那是文武双全了。”说道:“郭大嫂也怀了孩子,就烦道长给取两个名字好吗?”丘处机微一沉吟,说道:“郭大哥的孩子就叫郭靖,杨二哥的孩子叫作杨康,不论男女,都可用这两个名字。”郭啸天道:“好,道长的意思是叫他们不忘靖康之耻,要记得二帝被虏之辱。”丘处机道:“正是!”
参考资料
1、揭秘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十次宫廷政变
2、毕阮:《续资治通鉴·卷二·宋纪二》
3、司马光:《涑水记闻》
4、王安石:《临川集》卷八七《马正惠公知节神道碑》
5、《宋史·卷三百二十七·列传第八十六》
6、《宋史列传卷一百零二》
7、郭建龙《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8、金庸《射雕英雄传》
9、易中天《易中天中华史:王安石变法》
长按二维码关注吴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