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无耻是举报者的通行证

吴主任 吴主任 2019-10-09
图:Henri Matisse


近日,山西洪洞县人民医院一医生手术室收红包引关注。患者韩某回应称,她患脑梗就医,经她同意请北京专家来做手术,1万元是给专家的劳务费。目前,帮收钱转交的医生已停职。业内人士介绍类似情况普遍,但律师称违规。


这位患者从电视里学会了暗访记者的套路,用手机拍下了现金易手的瞬间。那一刻,他一定觉得自己是正义使者。


小县城医疗水平有限,现医生给推荐北京的专家飞过来开导,俗称“飞刀”,患者也同意了,应该也早就想好了要吃个“霸王刀”,所以有了这个新闻。


以往任何新闻里只要爆料“医生收红包”,舆论是一边倒谴责医生无耻。洪桐县这个举报事件,所有人都能感到心寒,不约而同联想到小时候学过的课文“农夫与蛇”,可见尽管近年来有举报成风的不良趋势,但某些做人的基本道理并没有崩坏。


一万块钱全给从北京飞洪桐县的医生(介绍人收点钱也天经地义),这价格贵吗?讨论这个意义不大,每个人对“贵”的理解不一样。在很多人眼里医生这是趁人之危,榨取血汗钱。用当下的物价水平笼统地判断,一条人命一万块钱恐怕不能说贵。正常人看到这则新闻都会忍不住对这个从北京飞过去的医生肃然起敬。


这下好了,以后小地方的医生搞不定的时候再也不敢推荐优秀的医生飞过来治病,因为这个操作会让自己被停职。同样的,有能力医治的医生大概率也会躲得远远的,实在没必要。病人当然是最惨的,因为原本是有机会活命的。


举报者之所以能得逞不是举报者有多能耐,而是一种机制让举报者有发挥空间,在有些领域甚至鼓励举报。举报者的无耻没什么可聊的,因为今天不是洪桐县的韩某也一定会有其他人干出类似的事情,指望所有人都有基本的做人素质和正确的理念不现实。因此这件事更该反省的是机制。本是一个三赢的局面,却是违规操作。那么这个“规”是不是值得反思?


“飞刀”这种模式就应该拿到台面上来,让优秀的医疗资源可以根据市场出价得到更好的匹配。全国各地有病患当地解决不了,上线找名师,开价请求飞过来服务。今天这个信息的速度,在技术上完全不是问题,只是一个规则问题。


抛开这则新闻,过去医疗的红包现象屡禁不止,仅仅是把本应该更自由开放的医患交易转向了地下而已。不谈理论问题,仅从自身出发,就是我自己,如果给医生塞个红包能让家人获得更好的照顾,我自己肯定是不会犹豫的,也许这在新闻里是腐败,但作为当事人,我认为自己是在购买服务。


所以实际上有需要的病人并没有少花钱,而医生还得冒着风险赚钱本应该属于他的钱。这种情况下,很多医生在衡量风险之后也许就放弃了这笔收益,稳妥第一。


当然,很多人看到不是我说的这种,他们会觉得是医疗风气太差,不给红包不给好好看病。这种“暗中勒索”变成了潜规则。那问题是为什么一种服务的购买会变得这么“别扭”,因为病患也没得选了。医患矛盾的根本原因就在此。


无数人总是在担心一旦市场化穷人就得不到医治了,就彻底完蛋了。不管是从理论还是其他地区的实践上(比如台湾,甚至是印度)看都不是这样的。医疗市场化的结果是,任何收入群体都会在相应的消费能力上得到更好更充分的服务。


写到这里,有些沮丧。至今能够认同“医疗市场化”这五个字的人少之又少。理想状态,如果中国有90%以上的人强烈支持医疗市场的开放,这种理念上完成的进步是很自然的,但我知道,这是天方夜谭。体制内的医生有的害怕自己的编制饭碗不再金贵,有的则天然鄙夷体制外的医疗,老百姓眼里则总是低价再低价,最好免费。


当然是天方夜谭了。人的观念是很强大,也很顽固。回到今天这则新闻,连这种自愿交易的救命事件都能给医生下套,还说什么市场化这种傻话。


上篇:什么叫出身好?父母们需要知道




8月文章合集

长按二维码关注吴主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