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喇叭里说什么你都信啊
图:Henri Rousseau
主任,我有个困惑想请教一下您。。现在农村我看到的情况是,各项政策都在推动年轻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农村空巢化明显。。但是另一方面,国家政策又要大力“振兴农村”,搞“新农村建设”。。。这两者不是矛盾吗?您怎么看?盼有指教。感谢。
————
过去两年各地方政府的头等大事就一件事,抢人。体现在落户的逐步宽松上面。因为政府也是由人组成的,所以无论个人还是地方政府,行为的逻辑差不多。要发展经济,得有人。没有了劳动力,再大的城市也荒凉。
如今有一些特别丧气的话,一谈到人口问题,回复就是“韭菜不够”了。很奇怪好像人去城市里奋斗光当韭菜了,人当然是为了让自己生活更好才去拼搏的。而更多的人聚集在一起创造了价值,这其中人与人之间必然会拉开差距,但不能说混得不好的是韭菜,更全面地看,跟自己比,那也许是自己能得到的最好的生活了。
年轻人口流向城市这件事根本就不需要政策推动,恰恰相反,最该松动户籍限制的京沪两地在控制人口规模。
那么,整个大中国,北方地区的人还能去哪里?要么北京,要么本地的省会城市。相比之下北京的吸引力更强一些。这并非说去了北京生活变得容易起来,相反,在大城市一点也不轻松,如果只是要求温饱,在老家会轻松不少。今天谁想让自己饿死还是比较难的。但为什么去大城市,北上广的奋斗目标是什么?记住歌词里唱的,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说到政策的矛盾。嗯,我的想法跟你恰恰相反,如果某一天不矛盾了我会比较惊讶。或者更准确地说,政策是愿景,就好比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计划,且不说能否执行到位,有时计划过于脱离现实,违背了规律。说归说,很快也就不了了之。
这种事只多不少。西部大开发如何?振兴东北振兴几次了?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就想起“傻子瓜子”的年广久。
改革开放极不起眼的小人物年广久,被小平提及过三次。上个世纪80年代,雇工人理论上是要坐牢的,争议极大。1983年底,有人举报年广九雇工问题,当时罪名是“资本家复辟”,政府派专人到芜湖调查,还写了一个报告上报中央,惊动了邓小平。
小平把年广久的故事收录到《邓小平文选》之中:农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个“傻子瓜子”问题,当时许多人不舒服,说他赚了一百万,主张动他,我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
1984年10月22日,邓小平指出:“我的意思是放两年再看,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了吗?”
回顾历史,事后诸葛,这件事好像没有难度。但真要身在当时,恐怕很多人都会犹豫。人们渴望致富,但政策似乎有些矛盾。有人说做生意雇工人不行,因为这是资本主义。也有人说,不是解放思想了吗?是不是有点小马过河的意思,你听谁的呢?
更近的例子,注意过去两年的新闻就知道,媒体已经在不停播报老龄化和出生率的情况,鼓励生育的气息就差政策出台了,但实际上计划生育政策又还在,只不过允许生二胎了而已。是不是很矛盾,明明已经在明示暗示出生率严重下滑,但政策始终停留在只允许生二胎。要问其中的原因就有些复杂了,我想大概是政策还没找到很好的时机,出现一个说得过去的台阶给自己下。
新农村建设,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等等,具体执行如何不论,口头上是要讨好广大的人民群众,给基层人民一种信心,同时也强化了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今天我们回头看曾经严酷执行的一胎化政策。有人冒着被罚被强制堕胎的风险多生一个,多数人严格遵守。这些人都还活着,也都老了,如果有机会采访,我猜多数人会羡慕那些敢于多生的人。此处不欢迎抬杠,因为我也只是猜测,你可以有你的猜测。
我想说什么呢?看起来矛盾的根本原因是,我们不应该用自愿交易的逻辑套在统治逻辑上。而且政策多变,一天一个样,其中违背经济规律的是必然执行不下去。
所以,相比政策,我们更应该知道点社会运转的经济学常识,也就是人的行为逻辑。进而做出大概率有利于自己的选择。比如就你的困惑,人口往城市聚集,往更大的城市聚集,这是挡不住的趋势。那歌怎么唱来着,政策说的话随便听一听,自己做决定。
上篇:切忌反市场的心态
推荐:攒钱回乡盖房不如村口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