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谈谈“南京一中事件”,素质教育的困境

吴主任 吴主任 2020-08-23

图:Paul Gauguin


前阵子高考成绩出来后,远低于南京一中家长们的预期,高一高二的家长们急了,迅速聚集校门口手举标语,呼吁校长下课。最终校长做出回应,表示接下来要在教学上做适当的调整。


南京一中,南京最好的学校之一,与南师附中、金陵中学、中华中学并称“南京老四所”。反正进了一中,一本是打底的,学生家长期盼的是名校。


这次南京一中的高考的整体情况很差吗?看下面这喜报,不差。



可是对比当初的生源质量,尤其是和南京的二十九中比,家长们必然不平衡了。


2017年,南京一中中考录取分631分,位居全市第三,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只有589分。三年后高考,后者达到400分以上学生人数高达68人,南京一中只有10个人,一本率也超过了南京一中。



学生家长着急愤怒以至于聚集校门口抗议喊话的原因是什么?


是南京一中的校长试行了一次素质教育。某些渠道了解到的消息大致有下面的一些措施:


1、不准学校补课,不许考试,不搞排名,不公布分数,不许按成绩分班……

2、随时进行突击检查,抽查学生书包,不允许书包里有卷子和课外辅导书。

3、由45分钟一节课改成40分钟一节课,一天少上一节课

特长生、文体生、排球队、交响乐团、观测天文气象、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


更好的生源,历史名校,最终高考分数不如“闭关刷题”的二十九中,在家长看来,那必定是整个教学模式的错误。


南京一中的校长道歉并承诺会要求整改,比如“学五天、休一天”变为如今的“学六天、休一天”,并增加了晚自习。


但南京一中校长尤小平向记者表示,不应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起来,学校作出这些调整措施是针对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正和完善,“确实有做的不到位的地方”,与家长沟通后,学校提出了上述细化的改进措辞,但这并不是说南京一中向“县中模式”转型或者妥协。


所谓“县中模式”,是指以江苏海安中学为代表的县级中学,多年来高考成绩领先全省。其“取胜”法门在于创造封闭、刚性的应试环境,通过高强度的学习来获得高考佳绩。


事情大概就是这样,姑且称之为“南京一中事件”,该事件被很多媒体和自媒体称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溃败。


悬在中国每个家长心中的一个疑问,是否赞成南京一中校长所推行的素质教育,如果二选一,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二十九中闭关刷题,还是去一中尝试素质教育?


今天城市里的孩子,稍微有点条件的都会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可谓是“德智体美劳”一样不肯错过。从围棋到钢琴,从芭蕾到游泳。这是人们简单粗暴理解的素质教育。但同时,这些家长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能够在高考取得优异成绩,至少得是个重点大学。


这里显然是存在矛盾的。因为高考依然是目前唯一的游戏规则,规则清晰易懂。为了考高分,仅从字面上就已经有答案了,应试教育就是应付考试的教育,相当有针对性,获胜的概率自然更高一些。


就算很多家长心里完全明白,这种题海战术完全无益于培养孩子的更全面的能力,也不敢轻易放手去尝试什么素质教育。只要大学录取的标准依然是高考分数,就算国家强行推广素质教育,也只会让所有刷题模式转入地下,根本阻挡不了“应试”的培训。


但说实话,不是所有家长都这么想这么做。前面说悬在每个家长心中的疑问,最终答案不仅跟家长的理念有关,跟家长自身的实力也有巨大关系。


从学校出来之后,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十几年,会发现社会对人的能力要求确实要复杂和全面得多。学生时代多么纯粹,只要你努力学习拼了命做题,基本上问题不大,充满了确定性。这固然是一种能力(人类智力的一部分能力)尤其吃苦耐劳和坚韧不拔。但真实世界不是这么运转的,世界对人的能力要求更丰富。如果我们把应试能力粗暴地理解为发动机,那么应试教育缺失的一环是对控制方向盘的教学。


有钱人的孩子确实可以有更多选择,父母不仅具备这样的实力,通常眼界也更开阔,心知肚明刷题不能代表全部能力,他们会倾向于从小让孩子接受的教育能更完整一些。就算高考不能进入名校,普通大学也不必担心,因为父母有实力,不仅是金钱财富,还有相应的人脉财富。什么样的社会都不可能回避人脉因素。比如说不少大公司实际上也重视内推,并且会给与内推成功者直接的现金奖励。


然而对普通尤其小地方偏贫困的家庭而言,高考就是一次巨大的改变命运的机会。我们这里不去评判它是否合理,是否有改善的空间,事实层面就是既定的游戏规则给予了绝大多数家庭和他们的孩子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应试教育当然存在许多不足。十几年的时间反复做题,培养出来的能力过于单一,同时也把有些孩子的其他能力彻底掩盖以至于抹杀掉。但没办法。一个有艺术天分的孩子出身在农村贫困家庭,指望父母提供才艺学习的机会吗?有机会上学参加高考就不错了。往大了说,这就是社会整体上还不够富裕的无奈的现实。所以跟这些家庭谈素质教育是有些残酷了,在既定的现实和游戏规则之下,玩命地考个高分去好大学是普通偏贫困家庭孩子改变命运的最重要手段。


但我还想补充两点。我们每个人都参与过抽奖活动,中大奖的机会本就很少,大家都能坦然接受抽奖结果。但家长都不太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大概率非常普通的事实,总是试图在孩子身上挖掘出一些“闪光点”来佐证自己孩子不一样的结论。相比之下,农村人其实倒是继承了几千年的生活经验,农村人都会这么说,要好好读书,但会不会读书都是天生的。虽然有些简单粗暴,但在心态上会更健康一些。


这就是我要补充的第一点,有些孩子可能就是不适合读书,如果家庭条件还很糟糕,那么硬逼着去参与残酷的高考竞争远不如早早地学一门手艺来得实在。有技能饿不死,满大街的本科生反而无一技之长。


至于第二点,老生常谈了,相比选什么大学,去大城市更重要。


回到开头说的南京一中事件。那么高(95.34%)的一本达线率,居然还有那么多家长着急跳脚,还真挺不淡定的,反正假如我的孩子在南中一中,我双手支持校长继续探索素质教育,并且我期待有更多的好学校能够加入。相比清华北大,普通本科也挺好,我个人更希望孩子能学习得全面一些。


上篇:特朗普比想象中的更脏(付费)

推荐:基金,股票,保险




关注我,在后台回复【教育】
给你更多教育相关文章汇总

长按二维码关注吴主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