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买房,结婚,生子,真不知道这辈子图啥

吴主任 吴主任 2021-02-09

图:Georges Seurat

主任,您好。我有两个问题很困惑,想请教下您。


我一朋友看到我在深圳买了房子,但是60多平户型还不是很好,很小那种。就吐槽说,为啥要把自己搞那么压抑,这么小的房子住着多憋屈呀,而且每月月供还那么高,一供就是30年,这30年可能啥都干不了。因为房贷高,消费肯定缩减很多,还不如拿这钱到家里县城买个大房子,甚至还能有存款。平时遇到什么事,家人亲戚都在身边,都可以帮上忙,幸福感明显会更高。我嘴巴笨,不知道怎么反驳,但就是很明确知道他这想法不对的。


另外一个是之前有看到一个视频,视频主角是个女性,内容说的是:难道结婚就为了还房贷车贷,然后再弄出个孩子来,供他上学,为他做牛做马,真不知道在图什么这辈子!


看到这句话一开始挺震惊的,有点懵。你说一个人如果一辈子不婚不孕,在保证好父母生活的前提下,自己一个人快快活活的活着貌似也是一种人生。对于以上的两种想法该怎样去反驳呢?对了,假如一个已婚女性,天天面对小孩,被小孩哭闹折腾的很难受时,突然也有第二种种想法了,又该怎么去纠正呢?很困惑,希望得到您的答复。


————————


从个人主观价值的角度说,我们无法说哪种选择是对的,哪种就是错的。如果有,那等于说生活方式有一个标准悬在每个人头上,无论是强制规定的还是习俗里默认的都不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


人从古至今都在研究幸福这件事,毕竟几乎所有人都渴望过上幸福生活。而大量的学科交叉研究差不多都有个模糊结论,幸福感是这样一种东西,收入到达一定程度之后,金钱的边际效应是递减的,最终其实是个人心态问题了。需要从认知角度去调节人的无限欲望。


农村里有生活幸福的人吗?当然。城市里也必有终日郁郁寡欢者。所以在个体感受上去辩论是毫无意义的。


那为何一直鼓励没有背景的年轻人要去大城市奋斗呢?


因为万事万物都在发生变化,尤其是我们这样一个加速城市化进程的国家。是趋势和概率问题。当下县城里知足的生活,或许正在凋零之中,正如早已凋零的许多村落。回溯几十年前,今天在城市或县城的多数人都是乡村或小镇出来的,那时很多农村人丁兴旺,劳作辛苦但自有乡村的生活趣味。怀旧的情愫是难免的。但市场经济带来的城市化和人口聚集,这一切都回不去了。我们要面对现实,记忆里各种美好逝去的现实。


生活当然要活在当下的此时此刻,但这不意味着人们在做选择的时候完全忽视未来。


房价一点也不神奇,无论中间插入了多少限制,逃不出供需法则。大家都想要,所以房价高。很多县城的房子根本卖不出去。至于未来,这样的县城只会更多。房价同时也是个信号,某个区域房子失去了需求,意味着经济也在衰退,这就必然影响到当地人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就业问题。


不必等到类似鹤岗这样的新闻出来之后再表示惊讶,一点也不值得惊讶,一切早在静悄悄地发生变化。


大城市还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不仅仅是金钱上的可能性,还有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可能性,人际关系的可能性。还有因为天南地北的什么人都有,所以无论什么样的人大致都能找到自己的同类。


哪里买房,买不买房,结不结婚,要不要孩子,无论选择哪种生活,最终确实都是在用行动回答,这辈子图什么?


你看,这又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张三这辈子可能就图发财之后吃喝玩乐,李四可能执着于在某个领域做出一番成就。但是在描述人生时,多数词汇都显得轻率无比。看到人家养家还贷,我说这是负责任,有些人就说这辈子就为了还贷并且给孩子做牛做马。这未免太自以为是了。买房和买其他东西性质没什么不一样,想要,就得付出成本。假设一个人选择不婚不育,也得工作攒钱买这买那的吧,那是不是可以说,这辈子累死累活就为了吃吃喝喝买买买,活着跟牲畜有任何区别吗?


只要把生活简化成一两句话,那就没有任何生活值得过。


与女性生育有关的讨论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女性作为一个群体的声音也越来越被重视,女性生育的成本问题以各种形式一次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具体的成本什么身材变形啊,工作不保啊等等不赘述了。让更多人(尤其男性朋友们)意识到女性在生育上的付出的确可以让更多人多多体谅妈妈这一群体的不易。但能很明显感觉到其中的风向,倾向性明显,你似乎能听到如今一些女性意见领袖们在呼吁:姐妹们,可千万不要生孩子啊,太惨了。


生不生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况且我一个男性出任何建议都不合适。但我们可以聊聊客观现实。


客观现实就是,做什么事情没有成本呢?


在大城市买房,要支付大笔资金,有些人算过了,只需要一般的钱足够租房住一辈子,为啥要买房呢?成本多高啊。有那笔钱去小县城买多好啊,富余的资金吃喝不愁。


再说个最基础的日常行为,大家知道交通事故是有个出事概率的,每天都有一定数量的人死于交通事故,这意味着什么呢,这就是说任何人只要出门都是有风险成本的,尽管概率很低,但确实存在。所以出门是有成本的。那人为啥不尽可能躲在家里呢?


光看收益不看成本是莽撞的,但只看成本不看收益同样愚昧。


婚育从来都是两个人自己的事,而突然单独把女性的生育成本摘出来剖析,这么算计的思维方式本身就是对夫妻二人感情的破坏。换句话说,要算得这么清楚,那女性生一个孩子所承担的成本,她老公要支付多少钱来弥补这些成本?接下来,在未来生活的每一个日子里,带孩子几个小时值多少钱?做家务值多少钱?过一次性生活,谁给谁钱?两人的每一次行为都明算账,这还是夫妻吗?如果有家庭内部已经这么算账了,在一起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相比漫长的养育,生的成本不值一提。过程中的疲惫导致什么样的念头都不奇怪,这需要自己调节。人在工作特别不顺的时候脑子里还有暴力倾向呢,但也不会真的去揍哪个同事。


这辈子图什么,有关的思考和累积的文字大概一个图书馆是装不下的。但在一个人走到婚姻与否的决定关口,都有必要凝视自己必将衰老和死亡的确定性。老实说,我自己不知道这辈子图什么,反正我没什么人生目标。这不是什么无欲则刚,我有欲望,只是没什么期待,正因为我没有特别执著的目标,我才可以更专注眼前事,比如此时此刻,我在敲打这些字,在回答读者的提问。如果我强烈渴望这篇文章能获得十万加的阅读,那就是有目标和期待,显然一定会失望的。


时刻提醒自己会老会死这件事比想象的要重要得多。在死亡面前,人们如今所珍视的绝大部分东西都是浮云。必将到来的死亡和意外将时刻提醒你,什么东西值得费神什么东西一点都无所谓。也不要期待别人告诉你什么是重要的,每个人只要反复地深刻地面对必然的死亡,就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如果觉得反正都要死,那就无所谓什么活法,这种虚无是一种自我标榜,是不诚实的,因为如果是这样,诚实的做法是现在就去死。在我看来,正宗的诚实的虚无主义者都应该当机立断选择自杀。过去没有表达渠道,真正的虚无主义者都已经自杀了,假模假样的虚无主义者没有人围观他们的表演,反而能老老实实地生活。现在不一样了,真是假装丧逼的假虚无主义者的天堂,互联网给了每个人自我表达的渠道,即表演渠道,假装颓丧的姿态拿捏轮番上演,让“虚无”变成某种时髦。


从生到死,从无到无,人好不容易来到世上,这段旅程,最幸运的大概是能够努力去扩展自我的界限,去完善自我。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是最轻松不过的。但在与他人的情感交流上缺乏更丰富的层次,除了极为特别且伟大的个人能够在爱众生中让自我融进社会,一般人只能从身边的亲密关系开始,与自己的伴侣,与自己的孩子。这是体验,无法靠想象完成。


这些年互联网上各种噪音太多了,人是很容易受影响的,尤其一些煽动性很强的文章,全是些胡编乱造的狗血故事,都是为营造特定的情绪精准迎合,特别受部分女性读者青睐,与此同时也不同程度地误导了一些人的重要的人生决策。


我是真心觉得,在是否婚育这件事上,每个人,准确地说应该是两个人,好好商量,认知分析,反复琢磨,利用自己的想象力,结合自己的条件和能力预期,想到老年生活,想到自己必将死去,然后再做决定。不要赶时髦,不要被互联网上他人营造的光鲜迷惑,你是你,别人是别人。


祝大家都有一个自己满意的人生。


上篇:377万规模的“现实大逃亡”

推荐:我没有理想,没有目标,所以比较开心闺蜜好友什么的相聚一起养老靠谱吗





长按二维码关注吴主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