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乌托邦私塾的失败

吴主任 吴主任 2021-07-07


好像之前听说过这么个故事,几个大城市的中产家庭追求一种乌托邦的生活和教育,变卖资产集结在大理这样的地方,开启心目中有品质的生活,尤其是教育的探索,几个人各凭所长,给孩子们开办私塾。


结局大概也不难想象。并且类似的尝试过去有,未来还会有。人对理想的教育探索不会停止。


我们一直说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是贯穿人一生的教育。那么为何这种自发组织的“私塾”几乎都以失败告终呢?


最大的疑问是,家长本身的素质,或者说能力。985,行业精英这样的标签并不足以证明就可以教好孩子。“教育”这个词有时被理解为学校上课,如果要放大理解也是无穷大。我们每天的经历都是学习,都是在受教育,“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也是受教育。


因此“教育”看起来似乎没有门槛,稍微有点想法的人都可以就教育理念舌灿莲花。关于喜欢给学校指手画脚这件事,想必不少家长在孩子的家长群里已经领教过一些奇葩了。


孩子应该学这个,应该学那个,技多不压身。这个思路似乎也没错,但这是一个极其粗放的指导思路,与具体执行相差十万八千里。什么学习节奏,什么样的量,效果如何反馈,如何纠正和改进,如何安抚厌学情绪等等,都是基于专业和经验的实操技能,不是一个指导思路可以完成。


更何况有时指导思路都是错的。


那么再假设得理想一点,几个家长各自都是某一科的有经验的老师,可否各司其职,教好一群小孩。想象一下似乎比较可行?


首先这其中缺乏成体系的组织,过于松散。然而一旦成体系了,又变成一所私立学校了,越正规越偏离一开始的目标。


其次,千万不要低估激励机制高估人的自觉。这种理想化的教育缺乏外部竞争,也没有招生压力,更不存在考评反馈,最终的教学质量垮掉只是时间问题。


最后,从孩子的角度看,自己的父母还有熟悉的叔叔阿姨陪着,这种环境下孩子也会变得懒散,说在游戏中学习完全是胡扯,顶多是在学习的一些环节里借鉴游戏的激励机制,让孩子不至于厌恶学习。学习是一件很耗费时间和精力的事。


教育理念是很虚的东西,从尊重“个体”的角度出发是很容易达成共识的,人知道需要被尊重就知道自己的孩子也需要被尊重。还有一种人们经常挂嘴边的,就是要遵循孩子固有的天性开发。这也是一种理想,除了那些早早显露天赋的孩子,很多孩子所谓的天赋只不过是因为父母自带滤镜。


真实的学校教育是实操性的,如同其他行业一样,是基于专业和经验的。这也是为何那些所谓高知家长辅导孩子做功课的时候经常崩溃,老师却不会。因为前者不专业。


当然,这些与家庭教育依然是最重要的不冲突。知识是学不完的,术业有专攻。因此相比学校的老师,父母的比较优势肯定不是精深某个学科。父母更大的作用是精神层面的支持、鼓励、理解。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需要的是不同的沟通方式,这些还真不是天生具备的技能,甚至可以说很多父母并不是好的沟通者,需要有意识地一边观察一边学习。考虑到现实问题,伴随过去几十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如今年轻一代的家长要比之前几代人有更多的时间关注教育,但一些人很难摆脱老旧的观念,就是“唯成绩论”。


一方面,我们要承认学校教育是专业的事,要交给专业人士去做。虽然在目前教育市场化程度严重不足的前提下,“专业”这个词是要打个巨大的问号。但另一方面,家长们也应该尽快认识到学校教育(主要指公立教育)实际上是特别简单粗暴的衡量标准,学习成绩只不过是人身上某种能力的一次评判,绝不代表全部能力。


别的不敢说,至少在面对并不那么出色的考分时,家长的心态会轻松。而家长对成绩的反应孩子是很敏感的。并非要对糟糕的成绩表示赞赏,倒是一次很好的信号,恰恰可以借机了解自己孩子真正所长,了解到此前完全不知道的孩子自己的想法。


上篇:执迷不悟的悲剧人生
推荐:资本与教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