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鼓励生育,不要避重就轻

吴主任 吴主任 2023-01-02



某经济学家建议央行多印两万亿鼓励生育。说是,一定要抓住75-85年还能生的时间窗口,抓紧出台鼓励生育基金,再不出台就晚了。意思是,不要指望“90后”“00后”。原因简单,就是75年-85年出生的这批人还有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而“90后”和“00后”不要说生二胎或者三胎,很多人甚至连结婚都不愿意。


问,通货膨胀?他说不会,因为这是专款专用。短期有助于拉大需求、稳增长,长期有助于社会活力、经济长期健康发展。


怎么说呢,多印出来的钱,无论用在哪里,整体上当然是稀释了当下的所有财富啊。就是你流通的钱突然多出2万亿。如果这招是合适的,为什么不是20万亿呢?2万亿是怎么算出来的,完全是拍脑袋。


完全是胡扯,不值一驳的奇葩观点。现在是有多无趣,连提出谬论都不能来点有想象力的,就知道呼吁印钱。该经济学家倒是非常务实,白天上了热搜,晚上就去抖音直播卖货了。可谓是一滴流量也没浪费。


按道理,昨天我就该写这个话题了。毕竟已经有好久没有可以写的话题了。但这个话题又完全不值得写。如上所述,就是毫无创意的信口开河。


那既然我今天写了,就不妨严肃聊几句吧。至今为止,包括梁建章在内的诸多鼓励生育的建议都在避重就轻。什么延长产假啊,让男人也跟女人拥有同样的产假啊,又或者什么一套狂复杂的退税,而且也没几个钱。


解决问题吗?不能。都是一些表态和口号。甚至还会让人更加不敢生了。你延长产假,女性敢生吗?因为这同时意味着她们更难找工作了,又或者产假归来,被边缘化了。全是馊主意,帮倒忙。


国家已经是明晃晃地高调鼓励生育了。那么生育率低最大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要严谨地,具体到各个地方各个收入水平的家庭,原因还真不一样。有的要追求自己的生活,不希望被孩子破坏,有的可能就是害怕……但在实打实的经济压力跟前,这些理由都显得非常轻飘飘。


家庭经济压力绝对是排在第一位的。


我知道有些人不同意了。说现在这个公立教育几乎不花钱,日常养孩子的开支也可多可少,物质丰富便宜。不至于。


非常至于。我们不能拿几十年前的情况来跟当下比,过去大家都是农村乡镇,随便读,课外班那是稀有动物。现在经济发展了,人的观念也变了,信息之间的互通对比强烈。我们再也无法要求家长们说,孩子随便养养。人的想法,人对孩子的期待完全跟过去不一样了。每个家长内心都有个小算盘,都不满足于有学上,肯定都想去更好的学校,这种需求不会因为消灭了供给就消失了。


如果实在不理解,我举个例子。如果说现在各位所在的小区或者家附近,有一家极其便宜的,政府补贴的公办食堂。就类似过去那种单位机关食堂。从家庭开支的角度,如果全家全年只吃这个食堂,非常省钱。好,现在摆在你面前的两个选择,第一,维持现在的饮食选择自由,该下馆子下馆子,该叫外卖叫外卖,又或者自己做,总之自己决定。第二,取消其他一切,每天都吃便宜的公家食堂。


你怎么选?


要是几十年前,相亲都要瞅一眼家里米缸的年代,绝大多数人都会闭着眼涌进公家食堂,有白面馒头,有米饭,还要啥自行车。今天呢?


就是说时代变了,人对教育的要求,对孩子的期待和投入,完全不一样了。所以看似公立学校近乎免费,但未必能满足当下人们的需求。


吃是人生存最重要的一件事,饮食问题几乎再也不是问题。为何教育不可以借鉴呢?那些说什么一旦民间资本涌入教育行业就让教育变质的说法,怎么出去吃饭也不怕被毒死??人家搞教育真金白银投入是闹着玩的吗?


还有另一种常见的担忧,说,这样就会出现严重的心理失衡,有钱人读好学校,没钱的只能读烂学校。下一代直接输在起跑线上了。这又是一种天真的看法。好像抹掉起跑线,它就不存在。真有人认为,花钱雇老师上门这种事会彻底被消灭?


好学校通常都是生源好,而不仅仅是老师好。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好学校都非常愿意为贫困但优秀的孩子开绿灯。也不是说多高尚,多热爱下一代。不需要,因为这个操作到头来依然是为学校贡献成绩和知名度。这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创意,自古以来优秀的私立学校都这么干。


那家里不富裕,孩子资质也一般,岂不是没希望了?如果把上学比成打篮球,那么,多数个子不高,运动能力弱的,天生就不适合。但好在什么呢,这个社会的运转不是单一的运动项目,越是高度发达的市场,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哪个领域。你硬让郭德纲去搞科研,既不尊重科学也不利于相声行业。


只有更加开放,更加多元的,更多民间教育共同探索的这样一种教育局面,才更有利于所有家庭的孩子。


所以并不是简单地看到公立教育近乎免费的学费就觉得家长们必然满意。年轻人,潜在的家长们也不傻,都看在眼里,想要的好教育因为管制的稀缺导致价格高昂,想想就算了。


教育就说到这里了。再说另一块,房子。国家现在也很重视这个高房价现象,所以一直在不间断调控,工具箱里的工具都快不够用了。可问题还是避重就轻。解决房价的根本就是增加供给,其他地方不说,就说北京的空地够建多少房子?够新增多少新房源的?并不是没有足够的土地盖房子!


前面说了,国家现在是高调鼓励多生,因为人们的生育意愿确实越来越低,这是迫在眉睫的事实。如果真心希望解决这个生育意愿问题。城市里房子和教育的问题,也就是实打实减轻家庭经济压力,怎么解,是值得有关部门认真对待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