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90后小伙的民族图鉴
眯着眼笑的哈萨克族小孩、服装精致的塔吉克族少女、又或是吹芦笙的苗族人……
2018年,90后摄影师王伟开启了为中国的56个民族拍摄全家福的计划。3年来,他和不同民族的家庭一起吃住,记录着当地生活最真实、温暖的一面。
2015年王伟用暑假兼职的钱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台相机,是一台2000块钱的二手入门级单反相机。从那以后,无论是上课还是外出,他都会把相机放在书包里,随时拍摄记录。最开始的时候披星戴月地拍风光,但到后来他更喜欢拍人,最后索性开始了为中国的56个民族拍摄全家福的计划。
三年的时间里,他从黑龙江到新疆,又从内蒙到西藏……一个人拖着几十斤重的行李设备,行走在偏僻的民族聚居地,从飞机火车到客车摩托车,甚至是像蜗牛一样慢悠悠地徒步到达拍摄地。
一路上他遇见过命悬一线的危险时刻,也碰见了对他无条件信任的陌生人。他和那些不同民族,不同家庭的人们一起吃住,真实地记录着那些原本陌生的人的生活与那些吉光片羽的瞬间,王伟说只有把自己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去,才能发现这些人最真实、最温暖的一面。所以在王伟的照片中,你总是会被那些人脸上瞬间的表情所打动,因为那是一个人最真实的存在。
王伟的公众号叫做远方的摄影诗,而在微博上他给自己起的名字叫王诗远,似乎是对于他当下生活的最好注解,虽然选择拍摄56个民族的全家福在外人看来是件天真而执拗的事情,但他是个笃信诗歌和远方的人,而现在他的此刻则成为了很多人心向往之的远方。就这样王伟一路拍摄了32个民族,去年的疫情曾让他的拍摄工作一度停摆,而现在,他又扛起相机行走在了伊犁的薰衣草田中。
Q1
最初怎么想到要给少数民族拍全家福的?
首先,我本身是个彝族小伙子,从初中到大学,都对民族文化和地理知识充满兴趣。大学期间,我迷上了摄影,同时也被《中国人的家当》这本书深深吸引。
2017年那年的大年三十,我奶奶病重,我和家里人去陪她过年,爸爸有9个兄弟姐妹,在年夜饭之前,我组织所有人拍下了一张全家福。大年初四那天,我奶奶便去了天堂,那张照片也成了我们一家与奶奶唯一的合照。所以大学还没结束,我就计划着通过摄影的方式,去记录和弘扬我们祖国56个民族的民族文化以及祖国的锦绣山河。这个计划已经拍摄3年了,但是在去年的时候由于疫情原因搁置了一段时间。
Q2
拍摄这个题材最难的环节是什么?
最难的一个环节肯定是寻找合适的拍摄家庭。中国的人口流动太大了,家庭成员很难聚在一起,有的聚在一起就会短暂分开,有的聚在一起了但是没有民族服饰,都不太适合我跟他们一起吃住生活做记录。
Q3
到目前为止你拍摄了多少个民族?
到目前为止拍了32个民族,但是有几个没找到合适的拍摄家庭,准备重新拍摄。
Q4
哪个民族的拍摄让你印象最深刻?
第一个民族满族的拍摄是我记忆最深刻的之一。大学毕业之后我独自一人背上几十斤重的行李去辽宁抚顺赫图阿拉拍摄满族的全家福,那是我第一个民族的拍摄,当时也没有任何经验,就到村子里去寻找可以拍摄的家庭,当地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
我问了村民谁家是满族三代同堂、四世同堂甚至是更多。在大家的介绍下,我拖着行李找到了孙叔叔家,其他人都到农田里干活了,只有年迈的奶奶一个人留在屋里,她让我在家里住下,而且对我非常好。
我印象特别深的一点是拍摄结束的那天正好是端午节,他们家做了一大桌很丰盛的饭菜,饭桌上孙叔叔告诉我,他们邻居问他,不怕我是坏人吗?就敢收留我。后来他说自己也有意无意地观察我,我每天天刚亮就出去拍摄,回来后坐在房间弄电脑,还教他们孙子学习,所以他信任我。这是吃饭的时候孙叔叔一家对我说的原话,我至今仍很感激他们的信任与收留。
Q5
和当地人一起吃住,分别的时候会不会很难受?
旅途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瞬间,就是第一次拍摄56个民族全家福的计划的时,在辽宁抚顺赫图阿拉满族的拍摄结束后跟奶奶一家分别的瞬间。
转身之后眼泪忍不住一直在掉,那个瞬间我永远都忘不了。
Q6
有什么场景是你印象深刻但无法复刻的吗?
有一个场景是在呼伦贝尔拍摄蒙古族的时候,正好赶上草原打草。当时去拍摄打草工人遇见一个姐姐,她带着一只小羊羔,像宠物一样,她走到哪儿小羊羔就跟到哪里。
她停下来回眸瞬间,小羊羔也停下来呆呆的看着她,那种瞬间,带着浓浓的感情,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像家人。我想,这个场景,再也没机会复刻了吧。
Q7
坚持拍摄了这么长时间,有遇到比较危险的情况吗?
2018年12月6号,我跟好朋友一起从丽江出发前往香格里拉德钦县,他去徒步,我则计划去拍摄双子座流星雨和当地藏族。到达德钦县的几天时间里,运气非常好,犹如有上天眷顾,连天遇到梅里雪山日照金山以及五彩云。后来又在飞来寺遇到了三位旅行者,在大家的商量下,决定一起去徒步雨崩村。
结果徒步开始就遇到了冷空气南下,那时候的我刚刚拍摄56个民族半年时间,虽说瘦得跟个猴似的,但是精力充沛。背上沉重的行李,一路上蹦蹦跳跳,经验不足,消耗巨大。或许是超负荷运动,又或许是气温骤降,最后导致了失温。
夜里回到德钦县,简单吃过饭,便回到宾馆休息,第二天醒来,整个人体虚无力,浑身发冷,即使开着空调穿上厚厚的羽绒服绒裤,盖上两床被子,还是冷得浑身发抖。同行的人一直在床边照顾我,还买来了药,第二天夜里,整个人时梦时醒,差点丢掉小命。如果不是有同行的人在身边照顾两天,或许那次我就真的因此丧命。从那以后无论是在哪里拍摄,风光还是人文,荒野还是城市,对我来说,安全成了最重要的那件事。
Q8
你觉得一名人文摄影师最需要什么素质?
身为一名人文摄影师,最重要的是尊重,其次是包容和理解。
尊重是拍摄每一个民族甚至每一个人的前提,尊重他们的信仰,尊重他们的民族文化,尊重他们愿不愿意被拍摄这个问题。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生活习惯,每个人也是如此,我们接受不了的东西,只是我们不习惯而已,无非好坏,这些需要我们真正的去包容理解。
Q9
疫情给你的拍摄带来了哪些变化?
对我来说,最大的变化就是让我有了一个充足的总结机会,让我再次上路拍摄时有了更好的针对性的调整。由于疫情的原因,我有一段时间没法出门拍摄,在这期间我经常思考自己之前拍摄的过程,有哪些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再次出发应该怎么做。
Q10
对于2021年,你最期待的事是什么?
我可以说希望能够有相关部门或者民族企业给我的拍摄项目提供资金帮助吗?其实说实话,也就是这个吧。
💬
如果给你3年时间,你最想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