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交通脱碳 | 中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在交通运输行业探索和实践

ITDP 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ITDP 2024-02-08

导言

作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部门,交通碳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减排目标最难实现的部门之一。在中国,交通领域是仅次于工业、建筑之后的第三大碳排放源。2020年中国交通领域碳排放达9.3亿吨,占全国终端碳排放的15%,其中道路交通碳排放占比高达90%1。此外,中国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年均增速保持在5%以上,已成为温室气体排放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然而,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未来中国交通运输行业还将持续扩张,交通领域的碳减排仍面临较大挑战。


为应对该问题,中国正在不断探索交通运输领域的脱碳路径。其中,一些城市应用了碳交易机制来管控交通领域的碳排放。本篇文章将概述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并从两类碳交易基础产品的角度(即碳配额和核证自愿减排量)分别介绍碳交易机制在交通运输行业的探索和实践。


1

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

碳排放权交易是激励排放主体采取措施减少碳排放、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政策工具。目前,中国已形成了全国碳市场和试点碳市场均采用以配额交易为主导、以核证自愿减排量为补充的双轨体系2


试点碳交易市场


中国自2011年开始探索碳交易市场,先后启动了八个碳排放交易试点,分别是深圳、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福建。截至2021年12月31日,纳入七个试点碳市场(不包括福建省)的排放企业和单位共有2900多家,累计分配的碳排放配额总量约80亿吨3。下表展示了碳市场累计线上配额成交情况。

表1 2021年七个试点碳市场累计线上配额交易情况

资料来源:表格由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3计算整理

全国碳交易市场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并正式执行第一个履约周期(共114个交易日)。碳市场的第一个履约周期主要纳入了电力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45亿吨二氧化碳。截至2021年12月31日累计交易量约为1.79亿吨,总成交金额约为76.84亿元,全国碳市场的首个履约周期的履约完成率为99.5%4


2022年3月至12月,全国启动第二个履约周期(共242个交易日),全国碳市场将发电行业继续纳入工作范围,并加入建材、钢铁、有色、石化、化工、造纸、民航等行业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


目前我国的碳交易市场有两类基础产品,一类为政府初始分配给企业的减排量(即配额),另外一类是核证自愿减排量(CER-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基于此,下一部分主要针对这两类产品分别介绍交通运输领域的在碳交易体系中的实践。

2

中国交通运输碳交易实践


交通运输行业纳入中国碳交易市场的情况

(配额)


Q

什么是碳配额?

A

为碳市场的主要交易产品,碳配额是指经过当地发改委部门核定,控排主体所获得一定时期内“合法”排放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当量计算)的总量。控排主体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将政府发放的配额用于自身减排义务抵消或进行交易。


全国碳交易市场


民航行业作为全国首个交通运输行业被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其中包含了航空运输业和机场服务业。从排放源来看,民航行业的碳排放主要构成是航空燃料排放(80%)和地面相关设施排放(20%)。


总体来看,民航行业的减碳行动起步较早。在“十二”五(2011-2015)期间,《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了民航发展的减碳目标:吨公里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五年平均比“十一五”下降3%5。此外,民航行业在“十二五”中后期开展了航空领域地面设备的油改电替代,并制定了机场航站楼等固定排放源的碳排放能效和碳排放标准6。近年来,一些试点碳市场也将民航行业纳入碳配额的管控范围,并提出了具体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和碳配额分配方案。


因此,在相关政策规划的指引下,我国民航行业在企业层面和试点碳市场层面的实践、温室气体排放的测算方法、碳配额的分配原则和审定流程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民航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试点碳交易市场


在试点碳市场方面,已有6个城市将交通运输行业纳入到碳排放交易市场,并规定了相应的配额分配原则,具体方案内容如下表所示。除航空行业外,上海已将港口码头和水运行业纳入碳交易市场中。深圳还将地铁和公交等公共移动碳排放源纳入试点管理范围,开展公共交通碳排放核查工作。此外,北京还将道路领域的客运货运行业纳入了碳排放管控范围中。

表2 2021-2022年各试点碳市场的在交通领域的碳排放管控对象和配额分配原则

资料来源:表格由作者整理总结



交通运输行业在核证自愿减排量(CER)方面的

运用


Q

什么是核证自愿减排量(CER)?

A

核证自愿减排量(CER)是碳交易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补充机制。CER是指经核证的减排量(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是指对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绿色出行等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并通过相关审核过程的温室气体减排量。


核证自愿减排量(CER)在中国的应用


CCER(Chinese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即中国核证减排量,是指依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参与自愿减排的减排量需经国家主管部门在国家自愿减排交易登记簿进行登记备案,经备案的减排量称为“中国核证减排量(CCER)”,并可以在经备案的交易机构内交易。2020年12月,《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试行)》7规定,重点排放单位每年可以使用CCER抵销不超5%的碳配额。


除了适用于全国领域的CCER,我国部分地区出台了区域性的碳抵消机制参与碳交易。地方碳市场上有北京市核证减排量项目(BCER)项目、广东省碳普惠制核证减排量(PHCER)项目、深圳市碳普惠核证减排量、福建省林业碳汇减排量(FFCER)项目等,这类项目减排量可用于地方碳市场,控排企业可用其抵消碳排放量。但这类项目减排量不能在全国碳市场流通8


交通运输领域CER的探索实践



目前,中国也在积极实践交通类自愿核证减排(CER)项目,利用市场机制减少交通运输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并为减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经济激励。


为规范和落实交通类CCER项目的审核认证,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并发布了交通领域相关的CCER方法学,主要集中在公路客运和道路运输领域9。此外,各城市结合本地发展的实情况并参考CCER方法学,进一步开发了适用于本地区交通领域碳排放方法学,科学指导地方开展交通碳减排量的量化、评估、核查工作。例如《北京市低碳出行碳减排方法学 (试行版)》、《深圳市低碳公共出行碳普惠方法学(试行)》、《青岛市低碳出行碳普惠方法学(试行)》以及《广东省自行车骑行碳普惠方法学》等。


近年来,中国也在积极实践各交通领域的CCER项目,其主要集中绿色低碳出行领域,包括了在公共交通、Maas系统和电车出行等领域。下面分别介绍了三个领域下CCER项目的具体的实践措施。

国内的新能源电动公交车为市民带来更加安全舒适的绿色公共出行体验 

图片来源:ITDP 中国

01

公共交通项目


北京液化天然气(LNG)公共交通项目是国内首个交通领域CCER项目。2016年,北京公交集团按照CCER项目管理办法,开发了“北京液化天然气(LNG)公共交通项目”,将传统柴油车替换成LNG公交车,其LNG公交车数量达到3155辆,共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12.5万吨。这12.5万吨的碳减排量经审定后已在北京市试点碳交易市场上已成功交易10

02

Maas系统项目


2020年,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联合高德地图等平台共同推出北京交通绿色出行一体化服务平台(MaaS平台)以及绿色出行碳普惠激励措施,本次项目是国内首次以碳普惠方式鼓励市民全方式参与绿色出行。当用户使用公共汽车、地铁、自行车或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并同时使用高德地图或百度地图应用程序进行路线规划和导航时,可以获得碳信用并兑换各种奖励11。依据《北京市低碳出行碳减排方法学(试行)》的碳排放计算体系,高德地图将汇集的碳减排能量进行核算并交由主管部门审核批准,经审核的碳减排量可在北京试点碳市场进行交易。


据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核验,从2020年9月8日到2021年4月30日,高德地图上总计有2.45万吨碳减排量达成交易,其中1.5万吨与北京市政路桥建材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交易金额为75 万元12,而所得交易额则全部以公共交通优惠券、购物代金券,以及公益活动权益等形式,反馈实践绿色出行的社会公众。

03

电动汽车出行项目


2020年蔚来正式发布“Blue Point 蓝点计划”以帮助用户对电车出行碳减排量进行认证和交易,所得收入以发放蔚来积分的方式回馈用户。蔚来电动汽车用户在使用环节的实际碳排放量以及核证减排量计算方法采用了国家发改委认证的方法学《CMS 048 V01 通过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实现减排》。并根据电网基准信息,蔚来车辆的车机系统收集信息(如车型,电耗,电池容量,充换电体系等)和获取用户的总行驶里程、驾驶能耗等真实数据来测算“碳减排量”。通过这些数据,蔚来得以计算出电动汽车的电网排放,并结合同等级别燃油车的基准排放计算得出减排量。至2021年末,蔚来社区累积总里程已达到346890万公里,累积碳减排22.8万吨13

3

结语

作为中国主要排放源之一,推进交通运输行业参与碳交易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在《“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14中提出了,到2025年,交通运输领域将逐步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且交通运输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5%。该目标的设定进一步增强了推进交通减碳工作的紧迫性和积极性。然而,在中国,应用碳交易体系对交通碳排放进行管控正处于起步阶段,仍需继续探索科学有效的碳排放核算、监测、核查方法,为交通运输行业纳入中国碳市场提供适用于本地区的方法学依据和全面、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持。此外,持续推进以低碳出行为主的交通类CER项目,制定以碳减排量作为抵消来源参与碳交易的相关实施指南,并鼓励交通领域的企业、机构和乘客使用低碳出行方式以获取碳减排量进入碳交易市场,以实现交通运输领域的碳减排价值。


参考文献

1.21世纪经济报道 2022 政府工作报告再提“双碳”战略:汽车行业如何实现全生命周期碳减排?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6966157450567048&wfr=spider&for=pc

2.管清友 2021 全国碳市场上线,如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https://finance.sina.cn/zl/2021-07-16/zl-ikqcfnca7156803.d.html?oid=3816956697868494&vt=4 

3.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 2022 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研究报告(总第62期)中国碳市场回顾与展望(2022)

https://ceep.bit.edu.cn/docs//2022-01/eb3a1bf65b6e499281122c9d55ef2f7d.pdf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2022 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

http://www.gov.cn/xinwen/2022-01/04/content_5666282.htm   

5. 中国民用航空局 2011 《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http://www.caac.gov.cn/XXGK/XXGK/FZGH/201511/P020151103646548865986.pdf   

6. 王晨 2022 “十四五”航空业将纳入碳市场 可持续航空燃料仍是最大难题

http://www.21jingji.com/article/20220120/53a8909aa1e3660e6819e2e4e425eaa6.html 

7.中国政府网 2020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试行)》

https://www.gov.cn/xinwen/2020-11/05/5557519/files/09a96f1e7a874621a2351233db4daec2.pdf   

8.华宝证劵(2022)碳抵消机制重启在即,相关企业受益明显 环保行业 2022 年策略报告之二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12271537027633_1.pdf?1640625975000.pdf 

9.钱 啸,邹 波,谷纪亭,陈 艳 (2022) 碳排放权交易、CCER等市场机制在交通行业内的应用探索[J]

https://pdf.hanspub.org/MSE20220300000_31686634.pdf   

10.碳交易网 2021 “破茧而出”的交通碳交易市场

http://www.tanjiaoyi.com/article-34630-3.html   

11.BEIJING MAAS PLATFORM LAUNCHES “MAAS MOBILITY FOR GREEN CITY” INITIATIVE

https://transition-china.org/mobilityposts/beijing-maas-platform-launches-maas-mobility-for-green-city-initiative/   

12.新华网 2022 绿色出行持续升温,北京MaaS碳普惠高德平台用户数突破100万

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220324/ffd98019995b464190e5189b9f44d10c/c.html 

13. 蔚来中国《蓝点计划一周年|积分领取再度开启》

https://app.nio.com/content/2127353366?load_js_bridge=true&show_navigator=false&content_type=article&content_id=2127353366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 “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

https://www.ndrc.gov.cn/fggz/fzzlgh/gjjzxgh/202203/t20220325_1320208.html 

END

图文&排版 | 陈琦玥

审校 | 邓涵 朱仙媛

@ ITDP 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


更多干货请戳:

近零碳排放区(ZEZ)系列故事——米兰案例

近零碳排放区(ZEZ)系列故事2——新加坡案例

低碳排放区,让城市更宜居

  • 图文除标注外均由ITDP 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原创,如需转载,请后台联系获得授权,转载时须在文首标明来源:ITDP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且附上公众号二维码。未经授权不得使用,违者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有您的支持真的很重要,如果您有任何想和 ITDP 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 分享的话,请告诉我们。


点击文章标题下的 "ITDP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 或

长按以下QR code关注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交通脱碳 | 中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在交通运输行业探索和实践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