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蒙氏小课堂(三):敏感期

2015-04-27 心元儿童之家

精彩内容

吸收性心智由一种本能反应而指引,这种本能反应就是蒙台梭利所说的“敏感期”。敏感期是内在的倾向,特别的敏感点促使儿童自发地投向环境中的某一部分,而这部分环境内容此时此刻正是他成长发展中所需要的。


儿童在环境中也有选择,对某些事物非常感兴趣,对其他则兴趣全无。他自发地选择在他发展过程中促进他大脑自我构建的内容。一旦他选择了一项活动,他就会全身心地关注,自然、开心、毫不费力地学习。比如,当他经历书写敏感期的时候,他就会对所有的字母产生兴趣,为此他会放下其他的活动。不用担心,只要他的求知欲得到满足,掌握知识后,他就会投入到另一项活动中。


敏感期会持续一段时间,不同敏感期也会相互重合。有一些敏感期从妈妈怀孕时就开始了。


蒙台梭利将基本的敏感期分成6个部分:

  • 秩序敏感期(0~6岁);

  • 运动敏感期(0~5或6岁);

  • 语言敏感期(0~7岁);

  • 感官敏感期(0~6岁);

  • 细节敏感期(1~6或7岁);

  • 社交敏感期(从子宫内开始,在6岁达到高峰)。


敏感期是暂时的,只要敏感期的这个能力已经获取,它就会停止。


敏感期这个概念是蒙台梭利借用荷兰生物学家雨果·德弗里斯(HugoMarie de Vries)的。德弗里斯在1902年发现了“敏感期”。他发现毛毛虫在刚出生的时候被光线吸引。它们出生后就开始从树根下朝树枝顶端移动,因为树枝顶端含有它们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几天之后,它们不再被光线吸引,不需要同样的食物了。它们会沿着树枝重新下去,因为之前所需要的光线现在已经妨碍它们了。


这些连续的本能反应正是符合它们敏感期的需要,帮助它们在环境中找到生长所需要的物质。只要它们不再需要这些物质,这种本能就会消失。另一个例子是:在沙漠出生的小乌龟,从出生的第一刻起,就感受到来自海洋的一种不可抗拒的召唤。它们需要沙漠的高温来破壳而出,然后就需要水来维持生命。如果有什么阻碍了它们的这种本能,它们就无法生存下去。


敏感期是一种生命的号召,所以不可抗拒。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如果不能回应这种号召,就会感到身心痛苦。造成这种痛苦的原因大部分是无意识地,但是却造成暴躁、伤心、不愉快这些情绪反应。蒙台梭利觉得这些痛苦有时候正是我们通常认为的任性。有时候的任性就是随意、放肆,是情绪的起伏不定,但是另一些却是心理遭受巨大创伤的表现。所以我们应该分清楚孩子的不同反应。


想象一下一个孩子对某一件事痴迷,这件事对我们却微不足道。如果我们打扰他,或者更糟糕的是,阻止他继续进行,我们就束缚了他们对生命的激情和由心而发的工作热情,他们就容易发怒,然而我们却不知道他们所做的事对他们有多么重要。他们没有能力描述这种创伤,尤其是他们还不会说话的时候,他们只是跺脚。在我们看来,儿童的活动是一些毫无意义的小细节,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却意义重大。


蒙台梭利认为成人需要注意不要阻碍儿童满足生命本能的内在自我构建。如果儿童在他成长过程中常常受到阻碍,未来他就难以自如地生活。当敏感期一过,如果儿童还没有获得这项技能,以后这种学习将会费力,有时会出现学习障碍。



也有一些很极端的事例,如果环境中的某些方面长时间地不能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就会酿成悲剧。

迪尔戈的故事

我在巴西生活了一年多,曾在一家人道主义社团工作。我们夫妻俩和一个10岁的小男孩迪尔戈生活在一起。他从出生起就患有小儿麻痹症。他在4个月的时候就被遗弃在医院里,然后被送到孤儿院,几年下来在孤儿当中他从来都是形单影只。10年间,他的活动范围几乎就是一张被围着栏杆的床,除了吃饭的时候离开。这里很贫穷而且缺乏专业人士,无法给他合适的照顾和关注。


因为没有成长必须的感官开发,迪尔戈不会走路、不会说话、不会卫生清理。在某种程度上,即使在群体中生活,他也没有任何与人的互动,有点儿像我们之前提过的伊塔博士的野孩子维克多。由于太长时间没有感官开发,迪尔戈完全没有掌握他作为人类这种生物所应有的特质:说话、运动和社交。


我在10年之后又回巴西看过他,他生活得依旧很痛苦,一点儿也没法独立。他没有任何主动性,在婴儿期就经历了剧烈的心理创伤,和人类也没有产生联结,10年间就在围着有栏杆的床,如同在监狱里一样…


这是一个极端案例,但是孩子们或多或少需要感官开发来进行自我构建,但是很可能因为我们不需要,甚至有时候我们以为是出于好意而不去满足孩子们。


儿童探索发现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很开心,因为学习能使他快乐。事实上,儿童天生渴望学习,不知疲倦地学习。他们被新鲜事物吸引,就像新大陆的探索者一样。他们天生想去发现生活,尝试、实验、再尝试……这样就会让他们热情高涨。他们都不知疲倦,精力充沛、快乐地学习。当然,如果总以相同的方式强行将一项学习内容安排在他面前,他却不一定会有动力,因为这不是他发自内心的选择。


在敏感期学习,学习自然会很轻松,当过了敏感期再学习同样的东西,就很困难了。就像睡意已过,就很难再睡着了一样。同样的,儿童能轻松地掌握一门外语,只要在语言敏感期将他放在合适的环境中。然而到了成人这里,过程就完全不一样了,学习一门外语似乎太难了!区别在于,前者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学习,后者是需要理性的工作。在掌握阅读和书写方面也是一样,一些孩子在上小学之前就能学会。不要让孩子错过敏感期的列车,不然以后学习就很难再那么轻松自然了。


学习的热情是一块宝石,我们要重视它、守护它。当它还没有出现的时候要耐心!对于所有的学习都一样,像教孩子走路、上厕所,等等,不仅要有耐心还要及时!


“智力只有通过内心的追求才能被激发。只有感到快乐才能有欲望。智力只有在快乐学习中才能得到开发,并开花结果。学习的快乐对于求学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就像呼吸对跑步者来说十分重要一样。”玛丽亚·蒙台梭利写道。


儿童用我们为他提供的内容进行自我建构,这个过程自然也屏蔽了我们没有为他提供的内容。这也表明,给儿童提供一个满足他需求的环境有多么重要。


环境需要在对的时间提供对的内容。在敏感期中有益的开发需要适量,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如果过度开发,就会淹没孩子的求知欲。一块海绵吸收不了整个浴缸里的水!


蒙台梭利认为所有的儿童都有出类拔萃的潜力,并且只能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数量,同时辅以高质量的开发,才能将其发挥到最佳状态!这就是认识儿童敏感期的重要性,只有认识了才能在儿童经历的时候识别出来,并且最大限度地开发它。


重点词汇

认知:认识事物并且在感官上留下印记的动作。

印记:痕迹,留下的烙印。

吸收性心智:儿童能够自然地吸收周围环境中的内容。

敏感期:儿童在某段时间内,对环境中某一项内容特别感兴趣,这种兴趣是他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步。


本文节选自《蒙台梭利教育精华:让孩子自信又独立》,作者:夏洛特·普桑 (Charlotte Poussin),2015年4月出版

本文图片为心元儿童之家孩子的实拍


想了解更多蒙台梭利知识,请回复“蒙台梭利”


心元教育机构成立于2008年,其下属的心元儿童之家专注于0-6岁婴幼儿教育,采用小班、混龄、全日制模式,聘用经AMI(国际蒙台梭利协会)/AMS(美国蒙台梭利学会)培训的专业师资,践行蒙氏教育理念,并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此外,我们还开设父母学堂、心元学院,通过读书会、公益讲座、工作坊、亲子游等多种形式,带动儿童父母和幼教同仁学习成长,打造“学习社群”。


咨询热线:400-007-1870
机构网站:www.xinyuan.org

新浪微博:@心元儿童之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