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秦朝传下的小吃手艺只卖500块,震惊国务院智囊!

2016-08-13 周其仁 餐饮老板内参


这是内参君为您分享的第1026期内容;新朋友点标题下蓝字或搜索微信号cylbnc关注。


古往今来,没有生意人不维护自己的商业机密。


核心配方、核心技术、核心数据……不要说这些年可口可乐、华为们为此打过的官司,就连苍蝇小店,至今都恪守着“教会徒弟 饿死师傅”的底线。(相关案例:为一碗鸡汤,外婆家吴国平买了家日本米其林) 


但是,有一个著名小吃,它的传承者们拥有从秦始皇时代传下来的老手艺,却不自珍,人人挂招牌贱卖之。


它就是秦镇米皮,想必人人都吃过。


为什么?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实地探访后深感意外,曾专门撰文揭秘。今天,就为你分享他的这篇旧文。其中,有你想都想不到的市场经济原理及“知识产权”新解。



01

始于秦始皇时代的手艺


秦镇位于陕西户县,以米皮——一种陕西地方小吃——知名天下。踏入秦镇,几十家小吃店沿路一字排开,家家都以米皮为招牌。


米皮用当地出产的一种籼米制成。制作工序包括泡米、磨浆和蒸制,然后师傅当着顾客的面,用一把几十斤重的大刀切成细条,拌上特制的辣椒油(叫“油泼子”)、醋和盐,加上黄瓜丝和豆芽,一碗碗看来红通通、吃来“筋、薄、细、软”、凉爽可口的米皮就可以上桌了。


米皮制作工艺


米皮颇有来历。相传秦始皇在位时,有一年大旱,秦镇稻田多出稗秕,农人无法完成粮食进贡任务。


当地一位叫李十二的农民,将打下的稻米用水拌湿,碾成米粉,和成糊状蒸熟,切成条状,制成了最早的米皮上贡,始皇帝大喜,钦定秦镇米皮为朝廷贡品。


后来,每年正月二十三,秦镇家家户户蒸米皮,纪念李十二。制作米皮的习俗与技艺由此世代相传,成了陕西地方一道历史知名小吃。


三周前在西安,满街市面皮米皮应有尽有,可是久仰秦镇大名,临走看时间还够,打车直奔秦镇去也。说来不好意思,几十分钟车程奔波(因为修路),刚一碗米皮下肚就饱了。不甘心,又动员开车师傅与我分食一碗。



02

秦镇人居然家家都卖技术


饭后在镇上走走,看那些小吃店的招牌。


这些小吃店的门面当然比不上大都市的连锁店,不过看到简陋的街边停满了中巴和小车,你就知道秦镇没有浪得虚名。


写“百年老字号”的很多,是不应该奇怪的——从秦始皇时代就开始的手艺,就是经营了百年还是非常年轻。


可是至少不下10家都打出“薛家老店”的旗号,就不明白究竟哪家才是真的。“闻香下马、知味停车”很传神,前句讲历史,后句说现在。


最欣赏的是:“宁愿一人吃千次,不愿千人吃一次”,明白古朴的关中人现在追求的是长期商业利益。


“特制米皮”很平实,“米皮世家”有味道,“皮霸子”略为张扬,“秦镇米皮研究中心”就不免过于隆重其事。


行来看去,意外发现了一个大名堂。原来这里的小吃店,家家的招牌上都有“传授技术”四个字。想起店主送给我的名片,拿出来看,背面印有“想学米皮操作技术人员的理想之家”字样。



家家传授米皮制作技术



03

500元包吃包住包学会


走回去请教,到底怎样“传授技术”?店主说,谁来都行,每个学员交费500元,我们管吃管住,一星期包教包会米皮制作的全套技术。


“要是一周学不会呢?”“继续学,不加费用。”我问学员多不多?“多,每批5到6个,几乎不断。全国各地都有来的。”


传授学员米皮制作工艺


为了加深我的印象,店主拿出好几张学员结业照,点着说明他们分别是内蒙的,新疆的,贵州的。“你看这个,他回大庆开了一个米皮店,比我们店大多了!”


我又问搞技术传授多少年了?店主答,十多年了。谁发明的?说不好,反正家家都这样搞。



04

自泄商业机密背后的玄机


就是说,秦镇的米皮生意,既卖米皮,也卖米皮制作技术。骤眼看去,是一个奇怪现象。


常见的餐饮买卖,为自家招工收徒是有的,招来的徒工学得技术后跑掉,甚至另起炉灶,也是有的。


但像秦镇米皮这样,家家大张旗鼓出售制作技术,完全不在乎“商业秘密”流失,不免过于夸张了吧?



技术可以传授,诀窍不能教


从道理上讲,卖家掌握的技术秘诀,有极大的商业价值,为什么秘籍而不自珍?仅收一笔小钱,不但公开传授,且“包教包会”,难道不怕影响产品销售?不怕制造出竞争对手?古老相传的“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比如“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又比如“传儿不传女”之类,怎么突然就不管用了?


想、想、想,我在秦镇街上想到了三点,觉得可以拿出来向读者报告。

第一点容易,秦镇米皮的制作秘诀,为当地居民共同掌握,你不授人别人也可能“泄密”。不比美国可口可乐的配方,知识资产的专属性高,保守容易。
第二点困难,但因为身在秦镇,有直接的观察,被我想到了——米皮制作技术虽然可以包教,但“秦镇米皮”的特殊味道并不容易掌握。否则,怎样解释西安城里那么多,可是人们还非要跑到秦镇来食米皮?
这就是说,技术可以教授,但"know-how"(诀窍)绝不易学。由此学得技术、未掌握诀窍者,还是无法与秦镇人竞争。
最后一点最重要,市场绝对够大,五湖四海跑来学制米皮的,有的是机会开辟出一个自己的新市场。只要买家足够多,技术贸易可也。


合并上述三点,米皮的“产品交易”与“技术交易”,就可以合乎逻辑地相安无事了。



05

兰州拉面、过桥米线、沙县小吃……

民间小吃的“知识产权”学问


是的,包教外人技术并不妨碍店家出售米皮。络绎不绝的求学人口来到镇上,还增加了秦镇米皮的需求量——“包吃”者,米皮管够是也。


秦镇米皮


反过来,外传技术可得一笔追加的收入。以我光顾的那家为例,每天平均卖200碗,进账300元;5个学员在店,每天摊得的“学费”差不多就是500元。打个折扣算,传技术比单纯卖米皮,收入倍增。你当然可以拒绝外传技术,但只要你的邻居传授,你争他不赢。


难怪现在凡人口积聚到一定密集程度的地方,可享受的传统地方小吃就有如此之多!“兰州拉面”、“过桥米线”、“沙县小吃”、“土家火烧”,应有尽有,甚至还有“印度飞饼”。


从来没有看到谁下达全国推广计划,但是不知不觉之间,老百姓用很低的价钱,就可以享受各地历史知名小吃。反省起来,这早就是一个应该追问的经济现象。举一反三,“保护知识产权”原来有多条路线可走。


自发市场选择里面的学问,世人千万不可轻看。



— 点击下列关键词,获取更多内参干货— 

疯狂的烤鱼避免“成熟死”外卖“野蛮人”入侵

南北派餐饮PK月入52万到0元转让老板累成狗

起死回生的复盘术高翻台率开店“扫雷”日记

700亿咖啡市场711的营销真经肯德基没人要




文章来源:北大国发院

统筹:张琳绢|编辑:王艳艳|视觉:陈晓月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tinachenjiao

转载原创请加微信neicanmishu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