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前瞻 | 稳供给 促发展 扛牢能源安全首要职责
大地回暖,千枝绽绿。又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全球目光再次汇集于暖意渐浓的北京。2024年全国两会即将启幕。
能源安全供给关系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最重要的安全之一。
回首过往一载,全年原煤产量46.7亿吨、原油产量稳定在2亿吨以上、电力总装机达到29亿千瓦······我国能源供给保障成绩斐然。
立足新的起点,能源行业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将如何绘制保障能源安全的新图景?事关国计民生,能源安全供给必将成为2024年全国两会的重要议题。
能源安全稳定供应能力稳步增强
“要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确保能源安全。”
“更好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围绕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生物安全、外层空间利用等全球问题,拓展和深化中外联合科研。”
······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能源安全工作作出重要部署,传递着对能源发展的深切关注。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离不开坚强的能源保障,全力以赴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是做好能源工作的首要职责。
2023年,全球经济、地缘政治形势仍不稳定,全球能源市场紧张动荡;我国经济走势回升向好,能源消费需求刚性增长,寒潮、雨雪、低温、冰冻等灾害性天气频发,均给能源安全供给带来巨大挑战。
虽有风霜雪雨,终有暖阳升落。
“能源安全稳定供应能力稳步增强”“充分发挥煤炭兜底保障作用,强化电力安全保障,多措并举增加油气供给,能源生产供应总体稳定”······2024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明确了供给工作的诸多亮点。
煤炭增产增供积极推进。加快先进产能煤矿项目核准建设,全国原煤产量达46.7亿吨、同比增长2.4%,全国电煤中长期合同签订总量近25亿吨。
油气增储上产有力有效。新建原油产能2250万吨、天然气产能420亿立方米,全年原油产量稳定在2亿吨以上,天然气产量超过230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超过4.5%。
电力供应保障更加稳固。全年新增电力装机约3.3亿千瓦,总装机达到29亿千瓦、同比增长12.9%,全国电力供应总体稳定,经受住了迎峰度夏等重要时段考验。
······
一串串亮眼数字,记录着能源系统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奋斗足迹。一个个重大项目进展,更凸显了能源供应保障硬实力的提升——
全国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陆续建成,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示范项目建设相继启动;
西气东输三线枣阳—仙桃段建成投产,深海一号二期工程、中俄东线南段、西气东输四线加快建设;
山东石岛湾、福建宁德、辽宁徐大堡等核电项目核准开工,“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广西防城港3号机组、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正式投入商运;
白鹤滩—浙江特高压直流工程投产,金上—湖北、陇东—山东、宁夏—湖南、哈密—重庆等4个特高压直流工程核准开工,蒙西—京津冀等特高压直流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动;
······
从南海之滨到北国边陲,从茫茫戈壁到江南水乡,能源项目捷报频传,为能源安全添砖加瓦,助力中国经济的稳健前行。
持续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回望过去,曾履千山万水;展望未来,仍需脚踏实地。
“综合起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明确判断。
2023年以来,中国经济走出了一条回升向好的复苏曲线。经济的恢复时期也是能源需求的旺盛时期,能源保供工作更不可有须臾松懈,仍需砥砺前行。
“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发展和安全要动态平衡、相得益彰。”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新能源会议内容字字珠玑,吹响着奋进的号角。
“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促进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同时,要增强燃煤电厂的调峰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配合、适应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促进煤炭等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并要探索煤炭与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互补模式,开发煤基多能互补系统,从而实现能源供应的多样化和稳定性。”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姜耀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保障新形势下的能源安全,要确保国内能源产品的供需平衡,让产能产量保持在较高水平。在国际地缘政治冲突频发的大背景下,要时刻关注石油安全供给,保障油气行业的稳定供应。同时,我国新能源装机占比逐渐攀升,要注意通过与煤电协同发展、加快储能建设等举措,确保在新能源大比例接入的情况下,电力的安全稳定供应。”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表示。
击鼓催征,奋楫扬帆。切实发挥煤炭兜底保障作用、加快支撑性调节性电源建设、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电网资源配置能力······多点发力之下,能源系统使命在肩。
伫立关键节点,聚焦发展议题,数千名代表委员再聚北京。我们期待,今年的全国两会可以为能源安全发展贡献更多良策,推动能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作者:白宇编辑:孔欣慰校对:韩雨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