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大脑不是计算机,而是一个量子场
资本实验室·今日创新观察
聚焦前沿科技创新与传统产业升级
人类是一种奇怪的动物,而人的大脑则堪称“奇中之奇”。因为我们的思考、信念、情感、认知有着太多相互矛盾的地方,而这些特征恰好又互不干扰、相安无事地共处于大脑这个小小的空间。
从物理学角度讲,这正是一个量子场,是藏在大脑中的庞大宇宙。而借用哲学家罗素的话,这一切更显出一种自然而优美的景象:“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
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你好吗?”
我们思考的不合理性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心理学。当有人问我们“你好吗?”,我们通常回答“很好”或“不错。”但如果有人接着问一些具体的事情——“你觉得今天和老板的会面怎么样?”突然之间,我们要从糟糕到极好的跨度上提炼出我们“很好”或“不错”的反应。
仅仅几句话,我们就能自相矛盾:我们回答“很好”,但对会议的进展却感到很糟糕。那么总的来说,我们又怎么能算“很好”呢?
偏见、经历、知识和语境都有意或无意地汇合到一起,驱动着我们所做的每一个决定,以及我们表达的每一种情感。人类行为不容易预测,并且概率论对人类行为的预测也经常不准确。
进入量子认知
一个研究团队的研究认为,虽然我们的选择和信念在宏观上不总是有意义或是符合某种模式,但是在“量子”层面上,我们的选择和信念却能以惊人的准确性被预测。在量子力学中,检查一个粒子的状态可改变该粒子的状态——因此,这种“观察效应”影响我们对我们正在考虑的事情的想法。
量子认知理论开启了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使人们明白大脑不像一个线性计算机,而像一个巨大的宇宙。以与老板的会面为例,如果有人问:“进展顺利吗?”我们会立刻认为进展不错。然而,如果他或她问:“你对会议感到紧张了吗?”我们可能会记起,在一群人面前做报告是相当可怕的。
在量子认知理论中借用的另一个理念就是,我们不能同时在头脑中持有两个不能兼容的想法。换句话说,决策制定和观点形成非常像是薛定谔的猫。
量子认知理论开启了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使人们明白大脑不像一个线性计算机,而像一个巨大的宇宙。但人类的思想和存在是完全矛盾的这种概念已经存在了几个世纪。
不合理的合理性
此外,越多科学家和学者探索我们思想不合理的合理性,科学就更近地绕回到每个宗教的令人迷惑的核心逻辑。例如,佛教以一些禅语为基础,如“平和来自内心,何须向外寻找。”另外,在基督教中,基督同时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又是上帝之子的这个悖论是信仰基督的中心隐喻。
几个世纪以来,宗教典籍一直探索着一个观点?——我们一旦通过对现实表面的感知,现实就会瓦解。然而,正是通过这些模棱两可的表象,我们才能更好的了解我们自己和这个世界。
在《旧约》中,受困的约伯恳求上帝解释为什么他要忍受这么多的苦难。上帝嘲弄地回答到:“我立大地根基时,你在哪里呢?”(约伯纪38章第4节)。这个问题看起来没有意义——为什么上帝会问一个人当上帝创造世界时他在哪里呢?
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不确定性原理”
但这个悖论又与爱因斯坦挑战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的著名悖论有所不同,他说“上帝不会掷骰子。”正如史蒂芬·霍金反驳说:“即使是上帝也受制于不确定性原理”,因为如果所有的结果都有定数,那么上帝就不是上帝了。他作为宇宙的“永久的赌徒”本身,就是创造了他的不可预测的确定性。
那么,根据量子认知理论,思想与我们的“不确定的”理性、情感和偏见进行“博弈”,产生竞争的想法、打算和意见。然后我们合成那些竞争的选择,以与我们相对“确定的”现实相关联。通过在量子层面审视我们的思想,我们改变它们;而且,通过改变我们的思想,我们改变了塑造它们的现实。
实验哲学家Jonathan Keats解释到:改变我们使用的这些隐喻来了解世界——尤其是量子隐喻——可以产生惊人的见解。(编译/导读:齐达 原作者:Daphne Mul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