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居延新简·《苍颉》篇

点击上方“甘肃简牍博物馆”关注我们

1974年出土于居延甲渠候官。竹简1枚(简号EPT50:1),正反面书写。简长23厘米,宽1.1厘米,厚0.3厘米。该简是目前河西汉简中所见最为完整的《苍颉》篇首章部分文句。简末二字“赏赏”可能是习字者随意所书。简文共59字。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汉兴以后,闾里书师合秦时的《苍颉》《爰历》《博学》三篇为一篇,习称汉《苍颉》篇。居延甲渠候官出土的《苍颉》篇竹简对于研究汉代《苍颉》篇的版本衍变、文本构成等具有重要价值。原简现藏甘肃简牍博物馆。

 苍颉作书 以教后嗣 

赏赏

居延新简《苍颉》篇

 

“牍”延伸

一 、《苍颉》篇简介

《苍颉》篇是秦汉时期通行的供儿童识字写字的学习教材。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秦朝时的识字教材有秦丞相李斯所作《苍颉》篇、车府令赵高所作《爰历》篇和胡毋敬所作《博学》篇。汉兴以后,闾里乡师(地方乡里教书先生)合《苍颉》七章、《爰历》六章和《博学》七章等为《苍颉》篇,六十字为一章,凡五十五章,共计三千五百字。汉以后《苍颉》篇逐渐被废弃,以致散佚无存,亡佚千年,后人早已不知其本来面目。自清乾隆孙星衍以来陆续开始《苍颉》篇的辑佚工作,至王国维综合参订各家之辑,重辑为二卷,共收单字2488字,残句8条,其中的5条《苍颉》篇汉简来自于斯坦因第二次中亚考察时在敦煌汉长城烽燧所获。这是当年的王国维所能看到的全部《苍颉》篇内容。近世以来,地不爱宝,在全国各地又陆续出土了数批汉《苍颉》篇,近年来北大入藏的汉《苍颉》篇尤为珍贵。

敦煌汉简《苍颉》篇

 

二 、斯坦因和一堆木刨花

当年流寓日本的罗振玉收到沙畹寄来的斯坦因第二次中亚探险所获汉晋木简手校本后,他和王国维合撰了简牍学的奠基之作《流沙坠简》。沙畹寄给罗王二人的简牍照片里只有数枚《苍颉》篇残简,王国维已经诧其为神物了。罗王二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当年斯坦因考察所获《苍颉》篇残简数量远不止于此。据郭锋《斯坦因第三次中亚探险所获甘肃新疆出土汉文文书—未经马斯伯乐刊布的部分》一书介绍,现收藏于英国大英图书馆东方部的敦煌汉简总计有1953个号。经学者重新统计,斯坦因第二次中亚考察在敦煌所获未发表汉简当为2398枚,加上已发表的702枚,可知斯坦因第二次中亚探险在敦煌所获的汉简总数约为3100枚。这批敦煌汉简大部分是《苍颉》篇的习字柹片。这些练字柹片可能出土于斯坦因编号为T6b的凌胡隧。斯坦因在报告中有对发现大量练字柹片的叙述:



       在烽燧西北约16码处有一个奇怪的发现。这里发现了一堆木刨花,上面写有汉字,而且总字数很可能超守1000个。如果不是蒋师爷(注:蒋孝琬)当时就注意到,这些字显然是一个人写的,而且一些词组反复出现,我们就有可能错过了一个重要的发现。毫无疑问,他已正确地认识到,这是某位军官或文职职员练习、提高书法水平时所用的木片。他写满一面后,用刀削下来,又在新的表面上继续练习,如此反复多次。他所用的木料红柳和胡杨树枝,在附近沼泽盆地里到处都是。

斯坦因二探未刊汉简残片

斯坦因所记的这个烽燧即敦煌汉塞的凌胡隧(T6b),未刊汉简中大量练习《苍颉》篇的柹片,大概就在这里出土的。敦煌汉简所出的《苍颉》篇文字大都是篆意很浓的篆隶体。未刊布的这批练字残简也是如此。《汉书·艺文志》记载:秦始皇以小篆统一文字,丞相李斯作《苍颉》,车府令赵高作《爰历》,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皆小篆。汉初,闾里乡师并三篇为一篇,仍取名《苍颉》。清人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认为诸书皆为小篆,至贾鲂(东汉永元年间,公元89-105年)始由小篆变为隶书。这些《苍颉》汉简证明,汉初闾里乡师合三书为一书,仍名之曰《苍颉》篇,作为规范的临摹教本,还是采取了小篆字体。因为隶书的流行需要一个过程,汉朝初年,承秦之后,不可能一下子变篆为隶,这就是我们看到大多练字简,都是小篆和篆隶体的原因。当然其它地区发现的一些《苍颉》篇抄本,如本文介绍的这枚竹简《苍颉》篇(EPT50.1)即是隶书。

凌胡隧(T6b)

永昌水泉子出土七言《苍颉》篇


更多往期精彩推送

·简说“简牍”

·对话|从敦煌汉简到武威三简,简牍何以持续成为国际性显学

·古代从长安到敦煌走多长时间

·悬泉置:驿站小人物与历史大事件

·居延新简·居延都尉府致甲渠候官檄书

·居延新简 《急就篇》

·汉代是如何驱疫的?

·悬泉置汉代帛书《元致子方书》


撰文:肖从礼

高倩如

朗读:魏怡帆


审核:朱建军

          肖从礼

编辑:赵玉琴




“在看”我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