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荣:那个凿壁偷光的励志少年,长大后变成了贪官
那个凿壁偷光的励志少年
长大后变成了贪官
此音频是由搜狗AI技术支持
温馨提示:今日推送第二条有福利
今天,老冯继续来颠覆你的认知:
我们小时候都很崇拜的一个少年英雄,他长大之后,竟然变成了一个贪官。
他是谁呢?他就是匡衡。
我们小时候都听过“凿壁偷光”的故事,说的就是汉朝丞相匡衡的故事。
匡衡,山东人,他从小刻苦读书,家里晚上点不起油灯和蜡烛,于是,匡衡往墙上凿个洞,“偷”隔壁的光来读书。
这,就是“凿壁偷光”的故事。
而至于匡衡是把隔壁邻居的墙给凿穿了呢,还是说,邻居开着窗,匡衡只是把自家的墙壁凿穿了,这个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如果是前者,那么坦率地说,并不道德,好吧,为免跑题,我们不扯远了,回到故事本身。
后来,凿壁偷光、勤奋苦读的匡衡,果然读书成才了。
长大之后的匡衡,满腹诗书,出口成章,才华横溢,被补录为“平原文学”(当时一个地方职称)。
匡衡尤其对《诗经》的研究,造诣很深,名声远播,他经常对人讲解《诗经》的心得,听者都对匡衡佩服得五体投地。
很像今天的于丹。
要注意,在汉代的时候,还没有科举考试,当时还是“举孝廉”的制度,也就是说,当官,是依靠别人推荐的。
那么到了汉元帝的时候,匡衡这个大才子,终于等到了机会。
那时,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担任尚书,这个史高是匡衡的大粉丝,很欣赏匡衡的才华,于是,史高向汉元帝推荐匡衡,于是,匡衡就这样,入朝当官,当上了“郎中”。
小时候凿壁偷光的辛劳,现在终于变现了。
匡衡学而优则仕,进入朝中当大官
匡衡在朝中当官,业绩斐然,不断晋升,当官十几年之后,汉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匡衡升职,成为了丞相。
皇帝对匡衡非常器重,非常爱惜,有一回,匡衡的儿子匡昌酒醉杀人,匡衡亲自向皇帝请罪,皇帝念在匡衡是个能臣的份上,尽管他教子无方,也没有怪罪到他本人。
读到这里,依照常理,那么匡衡的结局就是:一生兢兢业业,为朝廷、为国家鞠躬尽瘁,老了之后,告老还乡,光荣退休。
然而,
并没有!
匡衡在官场上,渐渐地,还是腐败了,在岁月的长河里,一步一步地,
匡衡变成了一个贪官!
事情是这样的:
汉元帝看匡衡能干、有功,封他为“安乐侯”,赐封给匡衡三十一万亩的土地,册封了之后,派人去测量、圈地。
在测量和圈地的时候,匡衡起了贪念,他私自多圈了四万亩的土地,把自己的封地,生生扩张至三十五万亩。
其实,汉元帝封给匡衡三十一万亩土地,匡衡已经成为妥妥的超级大地主了,然而即使如此,匡衡仍然不满足,他还是贪得无厌,在测量圈地的时候,耍了些手段,在自己封地的基础上,多圈了四万亩。
匡衡当时认为:反正本朝的地图也不精准,我贪了也就贪了,谁会知道?
然而,匡衡并不知道:树大招风,自然有人留意他,盯着他。
纸,终究是包不住火。
到了汉成帝建始四年(汉元帝已经去世)也就是公元前29年,终于在这一年,有人向汉成帝举报了。
举报者准备了详尽的材料,向汉成帝证明了:匡衡贪得无厌、耍了小手段,贪污了陛下您四万亩的土地。
汉成帝接到举报,大怒。
我们换位思考一下,这件事对于汉成帝来说,其实同样也是极毁三观的事情:万万想不到这个从小凿壁偷光、身为万人楷模的大能臣匡衡,竟然也是一个贪官!
人设崩塌。
汉成帝:匡衡你欺骗了我!
你凿壁偷光,我一直以你为天下孩童的楷模,
真没想到,你也是个贪官!
气死我了,我再也不读启蒙读物了!
查证属实之后,汉成帝剥夺了匡衡所有的官职,将他贬为平民百姓,把匡衡赶回他的山东老家去了。
也就是说,我们孩提时代启蒙故事里面那个“凿壁偷光”的励志少年匡衡,在真实的中国历史上,他因为贪污腐败,而被皇帝革职,最终还是回到了他少年时期凿壁偷光的那所小房子,度完了他的余生。
匡衡被开除,回到老屋
慨叹官场险恶,伴君如伴虎:
陛下你既然都已经给了我31万亩
又何必和我斤斤计较那多出的4万亩......
匡衡出走半生,在红尘中绕了一个大圈,最终,还是回到了原点。
那么,匡衡这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
我想,至少有以下几点启发,值得我们警戒:
启发之一
做人做事,不要忘记初心
匡衡从小凿壁偷光、刻苦攻读,是为了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然而当官之后,匡衡在官场中,未能洁身自好,走着走着,忘记了自己读书做官的初心,最终变成了一个大贪官,“搞钱”成为了他最大的乐趣。
匡衡忘记了初心,结果,他的人生之路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就跑偏了。然而事实上皇帝给匡衡的赐封很丰厚,如果匡衡不贪污的话,他当官为国家做贡献所获得的回报,其实已经相当可观。
这就应了那句老话:“越想搞钱的,就越搞不到钱,不想搞钱的,好好做事业,钱反而自然会来。”
所以,我们要吸取匡衡的历史教训,不要忘记我们做事业的初心,只要我们把事业做好了,把产品做好了,给社会提供的服务到位了,其实该有的回报,最终自然都会来的。
启发之二
德不配位,必有凶灾
我们说一个人越是走到最后,就越发现,人品很重要。世界上有许多能干的人,凭着他的才干,一时混得风生水起,但是由于人品不正,走着走着,后来就翻车了,这就是我们古人说的“德不配位,必有凶灾”。
匡衡有才干,但是人品不正,即使他凭着才干混进中央、当了大官,但因为人品不正,所以最终还是走不远,翻船了。
其实我们混职场、混单位、做产品、做企业,道理都是一样,我们活得岁数越大就越发现,人和人的竞争,其实越到后来,就越是拼人品。
人品才是制胜的关键。
启发之三
万事万物,都在发展变化
我们说,人是会变的,这个道理在匡衡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证明:匡衡从小是个好孩子,但是,好孩子长大之后,未必是好人,因为人是会变的,同理,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会变的,我们看一个人、一件事、一个东西,都要有这样的心态和眼光,要有万物变化的心理准备,才不至于刻舟求剑。
启发之四
但凡英雄,必有瑕疵
我们小时候读的启蒙读物,对英雄,对坏人,脸谱化都很严重,坏人什么都坏,好人什么都好,那是为了方便孩子们理解和吸收信息,不得不那样写。
但是,我们活到这个岁数了,就应该明白:这个世界上,完美的英雄人物,其实是没有的,不存在的,随便你哪一个英雄人物,凑近了一看,你总能发现一些瑕疵,人无完人,匡衡的故事,就是这个道理最佳的诠释。
启发之五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匡衡利用当时汉朝地图不精准的毛病,私吞了朝廷四万亩土地,他认为这件事只有他自己和老天知道,然而万万没想到,最终还是被人举报了、并导致自己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为什么呢?因为匡衡在官场上有政敌,政敌整天盯着你,就是要挑你的刺,同理,我们在世上,最好不要做坏事,也千万不要以为别人不知道你做坏事,因为你根本不晓得你得罪了谁,人家盯着你,时刻准备着举报你,就等着看你翻车呢。
参考资料:
《汉书·匡衡传》
刘歆《西京杂记》
《春秋公羊传》
附录
《汉书·匡衡传》原文
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也。父世农夫,至衡好学。衡射策甲科,调补平原文学。元帝初即位,乐陵侯史高以外属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前将军萧望之为副。望之名儒,天子任之,多所贡荐。高充位而已,与望之有隙。
长安令杨兴说高曰:“将军以亲戚辅政,贵重于天下无二,然众庶论议,令闻休誉,不专在将军者,何也?以将军之幕府,海内莫不仰望,而所举不过私门宾客。夫富贵在身而世人不誉,是有狐皮之裘而反衣之也,古人病之。平原文学匡衡材智有余,而随牒在远方。将军诚召置幕府,学士歙然归仁,与参事议,观其所有,贡之朝廷,必为国器。以此显示众庶,名流于世。”
高然其言,辟衡为议曹史,荐衡于上,上以为郎中,迁博士、给事中。是时,有日蚀、地震之变,上向以政治得失,衡上疏,上说其言,迁衡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为少傅数年,数上疏陈便宜。建昭三年,代韦玄成为丞相,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
元帝崩,成帝即位,衡上疏劝经学威仪之则,上敬纳其言。初,元帝时,中书令石显用事,自前相韦玄成及衡皆畏显,不敢失其意。至成帝初即位,衡乃与御史大夫甄谭共奏显,追条其旧恶,并及党与。于是司隶校尉王尊劾奏衡谭居大臣位知显等专权势不以时白奏行罚附下罔上无大臣辅政之义。既奏显等,不由陈不忠之罪,而反扬著先帝任用倾覆之徒,罪至不道。”有诏勿劾。衡惭惧,上疏谢罪。因称病乞骸骨,上丞相乐安侯印绶。
上报曰:“君以道德修明,位在三公,朕嘉与君同心合意。今司隶校尉尊妄诋欺,朕甚闵焉。方下有司问状,君何疑而上书乞骸骨。是彰朕之未烛也。传不云乎?‘礼义不愆,何恤人之言!’君其察焉。”因赐上尊酒、养牛。衡起视事。上以新即位,褒优大臣,然群下多是王尊者。衡不自安,每有水旱,风雨不时,连乞骸骨让位。
上辄以诏书慰抚,不许。久之,衡子昌为越骑校尉,醉杀人,系诏狱。越骑官属与昌弟且谋篡昌。事发觉,衡免冠徒跣待罪,天子使谒者诏衡冠履。而有司奏衡专地盗土,衡竟坐免。
尾声
各位粉丝朋友,今天为你写到这,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趣又有料,请帮我转发给更多的朋友,期待更多人因为读史而受益!
粉丝们,你有什么话要对老冯说的,就尽情留言吧,老冯会尽量回复!您的每一句留言,我都会认真看哦!
冯学荣电子文集,每集约200页、每集含文约30篇,PDF格式,下面是书单:
《冯学荣谈经济常识》
《冯学荣说大千世界》一套五册
《冯学荣精品散文集》一套四册
《世界的真相其实很有趣》
《冯学荣杂文集》一套两册
《冯学荣谈历史》一套五册
《日本为什么侵华》
《不忍面对的真相》
《隐动力》
《冯学荣谈财富、三观与自由》
《亲历北洋:从共和到内战》
《中国历史的侧面Ⅱ》
共24本电子文集原价近千元,粉丝优惠价仅需199元。
方法一:扫下面这个码,加我微信,微信转账。收到付款后半小时内给您发书。(注意腾讯规则:新加的微信好友之间转账,微信可能会弹出风险提示,请您忽略微信提示、直接操作即可,老冯我不可能卷你199元的款潜逃的,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