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在武汉开幕
11月25日,第七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在武汉开幕。论坛以“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开启商业航天新征程”为主题,进一步强化商业航天创新驱动能力、高质量供给能力,推动开展商业航天创新技术、产品和项目的深度研讨与交流合作,加快推动商业航天产业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贡献新力量。
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曹广晶,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刘石泉,武汉市人民政府市长程用文等领导出席论坛并致辞。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从中国空间站发来祝福。
本届论坛由科学技术部、中国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湖北省人民政府指导,由武汉市人民政府、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基金会、中国宇航学会联合主办。论坛邀请了来自国家有关部委和相关部门、地方政府、有关企业、科研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高校等的100余位领导和专家参加开幕式和主论坛,并在线上举办5场分论坛,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和来自7个国家的外宾,共同交流研讨世界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成果及未来发展构想。
推动构建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新格局
开幕式上,刘石泉在致辞中指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从白手起家开创“两弹一星”的丰功伟绩,到取得神舟飞天、嫦娥落月、北斗组网、天问探火、空间站建造等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为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提供了磅礴动力和重要战略支撑力量。
刘石泉介绍,航天产业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科技领域之一,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是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世界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迅猛,2020年,全球航天产业收入已达四千多亿美元,其中商业航天占比更高达80%,成为推进全球航天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商业航天的发展催生了新的航天发展模式,培育了新型的航天企业主体,进一步激发了航天发展的新活力。商业航天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发达国家倍受追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机遇、新动能、新赛道、新业态,是社会资本热捧的投资前沿领域,同时也是世界大国战略竞争与博弈的主阵地、主战场。
刘石泉指出,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中坚力量和航天强国建设的主力军,航天科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始终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前沿性、颠覆性和替代性技术研究,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此同时,航天科工坚持系统观念,整合先进技术、专业人才、社会资本,大力发展商业航天产业,并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快舟系列运载火箭形成常态化发射能力,填补我国固体运载型谱空白;行云工程进展顺利,开启天基万物互联新时代;智能卫星生产线、火箭产业园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有效带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卫星通信、导航、遥感在各行业广泛融合创新应用,促进了行业和社会发展从信息化向智能化转变;体系化、系统化的商业航天服务能力已经形成,构建了商业航天同传统航天协同、共进、融合发展的良性格局,大大促进了航天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
刘石泉强调,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百年成就激荡人心,百年经验启迪智慧。前不久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发出了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动员令。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航天科工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建设发展急需,准确把握国内外航天产业发展形势,充分发挥市场化和社会化的资源与力量,加快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以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为抓手,勇当商业航天原创技术“策源地”、现代产业链“链长”,围绕商业航天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从根本上为商业航天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坚持差异化发展,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育先机、开新局,持续加大对战略资本、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搭建平台,引导富有创新精神的开拓者们大显身手,全力构建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新格局。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航天科工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刘著平主持。
“十三五”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成果
主论坛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侯秀峰,俄罗斯宇航总公司总经理德米特里•罗斯库托夫,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忠民,英国萨里卫星技术有限公司总裁马丁•斯维廷,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罗萍,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龚健雅分别作主旨报告。
侯秀峰代表中国航天科工作了题为《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高质量发展商业航天》的主旨报告。报告介绍了国内外商业航天发展现状,系统总结了“十三五”期间航天科工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成果。
中国航天科工着力培育航天“新动力”,持续推进以“无依托测试、无依托发射、无依托测控”为显著特点的固体运载火箭型谱化发展和常态化运行。目前,快舟系列固体运载火箭已圆满完成12次发射任务,成功将22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首次圆满完成世界上直径最大、国内推力最大的固体发动机试车试验,开辟了一条大型运载火箭发展新路径。大力推进以“经济、安全、便捷、机动”为特点的可重复使用空天往返飞行器研制及应用,腾云工程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液体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模态转换首次飞行验证,实现了空天飞行组合动力技术重大突破。同时,加快磁悬浮关键技术攻关,持续推动在航天装备高速电磁推进和轨道交通方面的成果转化。
中国航天科工着力构建空间“新设施”,面向低轨卫星星座建设和应用需求,攻克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研制发射了多颗卫星,有力推动了我国空间新设施的快速发展。发射航天科工首颗自主研制的天鲲一号卫星,拓展了我国低轨通用卫星平台型谱。发射国内首颗低轨宽带通信技术验证卫星,掌握了通信载荷、通信协议等核心关键技术并形成了一系列关键产品,入选“新中国150个第一”。发射国内首批具有星间互联能力的行云工程天基物联网试验卫星,在轨验证了多项天基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上千套模组和终端产品正在面向水利、气象、林草、地质灾害等多个行业提供应用服务和应急保障。发射具有多大气要素同时获取能力的掩星气象探测试验卫星,以创新发展服务国家气象业务“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战略。
中国航天科工积极布局商业航天产业链“新能力”,以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服务为牵引,全面布局运载火箭研制及发射、空间平台及载荷研制、卫星运营服务、空间信息应用等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创新发展。协同湖北省、武汉市共同推进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建设,火箭产业园已具备年产20发固体火箭的能力,卫星产业园建成了我国首条具有“柔性智能化、数字孪生、云制造”特征的小卫星生产线,具备年产百颗1吨级以下通用卫星能力。牵引形成1吨级以下多型卫星平台,开展了临近空间长航时无人机、临近空间浮空器等多型应急通信平台研制,并研发了多型空间载荷产品,构建了较为完备的空间产品研发体系,空间平台研制能力、卫星星座建设核心能力逐步增强。面向卫星资源综合应用服务,打造天基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和卫星地面测控系统,构建从卫星到应用的一站式卫星资源服务体系。以卫星应用服务为驱动,持续提升天基物联网应用能力,并发展安全可信卫星通信应用系统、时空信息云服务系统等核心产品,推动卫星通信、导航、遥感融合应用,助力国家数字经济发展。
中国航天科工着力构建航天产业“新生态”,联合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公司等行业优势资源,发起设立了“天基物联网产业联盟”“卫星即服务产业联盟”“中关村领创商业航天产业联盟”,联合成立了多个创新研发中心,围绕航天产业链和太空经济等领域,共同积极推动核心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应用服务和产业化发展。同时,充分发挥市场资本活力,航天科工以空间公司、行云公司、火箭公司为代表的商业航天公司即将完成累计30亿元融资;通过火箭、卫星、载荷与终端等产品制造,与产业上下游几十家企业形成稳定合作配套,逐渐牵引产业链企业向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汇聚,建立开放共享的产业生态。
在本次论坛上,中国航天科工提出了未来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展望。面向未来规模化、高效化进出空间、利用空间需求,中国航天科工将坚持以固体发动机为主动力,加快推动中大型固体运载火箭研制应用,形成直径系列化、能力梯度化的固体运载型谱。“十四五”期间,逐步形成每年执行10次量级的商业航天发射任务,有效补充和丰富快速、经济、灵活进入空间的方式和手段。加强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采用多元化投资建设运营新模式,推进行云工程天基物联网系统第二阶段建设,推进以“实时遥感、云化应用、产业主导”为显著特点的航天星云即时遥感共享星座建设,推进全球掩星气象探测星座建设,2022年实现12颗以上卫星研制并发射入轨,面向应急监测、气象预报等多领域提供卫星数据定制化服务,更好的促进空间信息技术赋能国民经济发展,更好的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加速推进临近空间太阳能无人机、临近空间浮空器等空间产品研发,推进重复使用空天运输平台关键技术验证试验,为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益补充。
中国航天科工将坚持遵循差异化发展为原则,以“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为抓手,以“信息化、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为导向,汇聚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构建商业航天协同发展新格局,开启商业航天创新发展新征程。汇聚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创新发展商业航天,积极发挥“主力军”作用,并从市场化资源合理调配出发,激发民营企业发挥“生力军”作用,以创新的路径和模式,带动商业航天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与商业资本合作,充分释放市场活力,推进对周期长、风险高、前景好的战略性航天工程项目的投资支持,服务航天强国建设。同时,坚持创新在商业航天产业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着力加强航天器智能自主管理、新型空间动力等航天领域前沿性、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研究布局,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中国航天科工将围绕应用牵引和协同共享,构建商业航天新格局。以应用为牵引、提供体系化服务,牵引带动商业航天技术创新和全产业链发展,围绕数字中国建设、“双碳”目标实现、城市精细化治理、准实时遥感数据服务等定制化空间信息应用需求,充分发挥航天科工在航天全产业链布局的优势,系统提升集航天器设计、制造、发射、测运控和应用于一体的体系化服务能力,面向行业和大众用户,按需提供定制化的整体解决方案、产品和应用服务,进一步催生商业航天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构建商业航天发展新格局,推进商业航天在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作出更大贡献。创新合作发展模式,持续构建创新、协同、共享的商业航天发展生态,深化商业航天技术创新,加强产业协同和政企合作,凝聚形成联合研发中心、产业联盟和行业共同体,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促进产业合作与国际接轨。
本届论坛首次开展“商业航天最具影响力企业”评选,并在论坛期间同步举办商业航天产业主题成果展等系列活动,在展现商业航天产业发展丰硕成果的同时,为进一步推进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深度合作发挥积极作用。
“商业航天最具影响力企业”评选工作自8月份启动以来,得到了国内商业航天企业的广泛参与,经组织评选征集、形式审查、网络初评和专家终审,共有15家企业获得“2021年度商业航天最具影响力企业”称号。
论坛期间,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对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进行专题推介,7家代表企业在现场隆重签约。来自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塞尔维亚等7个国家的外宾和国内航天领域的领导专家在线上参与了5个主题分论坛的专题分享,围绕商业运载系统研制与发射、微小卫星创新发展、空间信息应用助推产业发展、太空经济及生态发展、商业航天融合创新发展等领域,共享新技术、交流新模式、前瞻新业态,为进一步推进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深度合作发挥积极作用。
论坛在线上线下同步举办了商业航天产业主题成果展览,31家企业参展,围绕商业运载发射服务、商业卫星研制、空间信息应用、商业航天产业上下游协作配套等领域,集中展示商业航天领域最新技术成果、应用产品、解决方案与前瞻部署。
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是我国首个商业航天领域的专业化论坛,论坛高度契合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趋势,从首届论坛“路径探索”、第二届“生态构建”、第三届“国际拓展”、第四届“成果纵览”、第五届“共建生态”到第六届“云享航天”,论坛努力打造商业航天产业国内外高端交流与合作平台,有效汇聚商业航天产业链、创新链优势资源,全面展示产业的良好态势及丰硕成果,为推动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本届论坛由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武汉市新洲区人民政府、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腾工业有限公司、航天云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航天情报与信息研究所承办。
▼
来源 ✎ 中国航天科工
文 ✎ 科轩
摄 ✎ 胡蓝月
编辑 ✎ 张彤
校对 ✎ 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