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培训VS微信,神一般的共同点,你发现了吗?

2015-09-08 凌宇航 培训杂志
点击“培训杂志”可直接订阅


你相信吗?

培训和微信,有着神一般相似的发展轨迹!


文 | 凌宇航 《培训》杂志微信特约作者 万达学院培训经理

来源 | 培训杂志(ID:trainingmagazine)


微信火了!订阅号火了!朋友圈火了!


但我们更加迷茫了。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点燃了自己,却失去了方向。


一方面,微信平台蓬勃发展,备受企业和个人的追捧;


另一方面,粉丝加了关注,懒得点击,连小红圈都懒得消掉了。


如此矛盾的情形,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其实,我们可以从培训的发展过程中找到类似的轨迹。


传统培训“疲惫轨迹”


如图,这是传统培训“疲惫轨迹”。




学员刚开始接触培训课程的时候,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到处都是新鲜感;


随后,便是溢于言表的兴奋,他们开始积极参与,每课必上;


但随着课程机会越来越多,学员们开始回归理性,有选择性地参与课程;


终于,疲惫期到来了,他们开始觉得培训“可有可无”,只是偶尔参与;


最后,他们开始厌烦,看到培训课程介绍,第一时间想到的竟是——推销。


微信的疲惫轨迹




我们刚开始接触微信文章时,瞬间被它的便捷、新奇和免费所吸引,就像发现了大宝藏;


于是,我们便开始了大规模的关注订阅号、搜索和收藏海量的文章;


但随着文章和亮点越来越多,我们发现自己自顾不暇了,于是开始有选择性的点击文章;


渐渐的,我们发现自己累了,提不起兴趣点击了,于是只是偶尔为之;


最后,我们感觉被微信搞烦了,不想点击了,于是看到就直接忽略了。


出现——神一般的共同点


对比两种疲惫曲线,我们会发现“神一样相似的轨迹”:




两种疲惫轨迹,都经历了“新鲜”、“兴奋”、“理性”、“麻木”和“视而不见”五个阶段。


症结,究竟在哪?




根本原因在于“泛泛的有用、针对性不强”,这会直接导致学员“看后不用”,当然也就“不会产生价值”,价值的缺失又会使学员降低期望和动机,进而更多的盲目观看和参与,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把他们逐渐拖入“疲惫期”。


如何应对?


培训作为前辈,已做出了自我救赎的尝试,值得微信平台来借鉴。


培训的改良尝试:





传统培训,通过三个重(重解决问题、重参与互动、重课后转化)分别从“需求”、“体验”和“改变”三个环节进行了自身改良,成绩斐然。


借鉴培训改良之路,我们可以尝试用培训思维优化微信平台的运营:


1.是工具,而非杂志




差异化的满足粉丝需求!


不追求每篇文章全员观看,但追求有针对性的满足粉丝的需要;文章起名时要突出痛点,规范标识,便于索引查找,而非一味的“博眼球”;


这样做,短期来看,可能会降低文章的点击量;但从长远来看,则可以有效提升群内粉丝的活跃度。


2.是参与,而非推送




注重参与!


通过鼓励粉丝发表感想或向作者提问等方式,使他们把想说的话说出来;再通过主题分享,集中整理粉丝发言等方式,形成共享空间;最后,促进彼此“点赞”或排名激励,盘活粉丝群。


3.是改变,而非感悟




注重改变!


扭转传统微信文章仅停留在“有感+分享”的传播模式,真正做到让学员“动起来”,同时“看到”自己的改变和成长。(如:新精英推出的“三件事+小确幸”等活动)


通过以上尝试,我们就有可能:


让微信平台的疲惫曲线“扬起来”!(理性,不再使我们盲目的筛选,而是“随需而选”;参与和改变,会让我们收获满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却又在不断的前行。很幸运,我们正是推动历史车轮滚动的践行者。


同时非常欢迎大家关注凌宇航老师的微信公众平台哦~



《培训》杂志微信特约作者-凌宇航

资深培训人士,专注于培训和性格认知研究领域。具有十年企业大学管理经验,曾先后服务于国美电器、华润集团、天狮集团等上市公司,现任万达学院培训经理。


关注公众号并在文章后写下评论

有机会与凌老师直接对话交流哦!


【版权声明】培训杂志(ID:trainingmagazine)的原创文章,未经正式授权,请勿转载。转载授权请联系:wechat@trainingmag.com.cn

【投稿启事】欢迎对企业培训有所思、有所行、有所获,有话想说的你来这里分享。投稿请联系:wechat@trainingmag.com.cn


往期文章推荐(可点击阅读)

企业怎么借鉴军营里的“管理”和"培训"?


独家 | 来看看,别人家的企业大学都是怎么建的?


情绪管理能量层级,你在哪一层?(实用好文!)


日久见人心?10个问题就能看透你的员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